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教育,培养适应时代要求、让社会满意、具有职业素质的人才已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实践表明,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是个人与组织提高竞争力最根本、最有效的手段。创新力来自于思维创新,能够突破思维的固定模式而产生新的思路。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必须从培养创新思维入手。为此,高职院校要确立正确的职业教育观,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打造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环境,积极发挥教师主体作用,追求教育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2.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培养具有职业意识和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性、竞争性以及对环境的适应性,必须具有"积极进取的创新精神",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是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本文从高职语文教学实际出发,就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几点教学建议和看法。  相似文献   

3.
马田 《考试周刊》2013,(94):99-100
高职英语教学的创新教育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高职学生英语职业能力的需要,代表高职英语教学的新的发展方向。本文针对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难点与特点,探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秦菲菲 《成才之路》2013,(34):88-88
职业教育逐渐被重视,国家通过升级中职学校组建高职院校,高职教育逐渐成为教育主流。素质教育逐渐走入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理念不断深入人心,高职数学教学日益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因此.要重视研究培养学生数学创新思维的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  相似文献   

5.
创新教育是传统教育最缺乏的一环,而要实现创新教育,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本文首先介绍了创新思维的含义,然后从六方面阐述了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核心,以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为目的的教育。语创新教育是结合语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身心特征,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语素养和创造能力为目的的教育。搞好语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实施创新教育的两个探索性途径:一是优化教学过程(诱思、导思、反思)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二是通过多种方法如讨论法、创新法、质疑法、比较法、演讲法、想象法和联想法,训练创新思维形式(求异思维、求同思维、多维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作为职业能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素质也是贯彻"就业导向"人才教育理念的基本内容。高职院校创新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的融合模式,不仅能充分体现思政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还能突显思政课程的开放性、发展性、思想性,对学生综合素能的增强有积极意义。本文就对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与职业素质培养融合模式创新进行分析和探究。  相似文献   

8.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本文从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志、创新思维的培养三个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时采用的基本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主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应重视实施创新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教育在综合国力的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这对于培养和造就我国21世纪的一代新人提出了更加迫切的要求”。面对这一新形势,高职教育不仅是将简单劳动力训练成为具有一定技能的专门劳动力,而最为重要的是实施创新教育,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新的思维方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提高未来职业变化的应变能力,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创新型人才。作为高职院校如何实施创新教…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存在的对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认知偏颇、教育环节缺少协同机制、忽视职业发展要求、学生的创新认识和能力不足的问题;总结了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动力、思维、特质和孵化四个系统;结合职业发展的SCCT模型,提出了高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五结合”模式,即与专业结合、与企业结合、与校友结合、与竞赛结合、与实习结合。  相似文献   

11.
培养高职艺术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增强职业竞争力,有效缓解其就业压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促进学生个人发展。高职艺术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存在学生创新创业意识薄弱、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缺乏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创新创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可以从增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育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健全创新创业保障体系等方面培养与提升高职艺术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相似文献   

12.
论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内在要求,关系到高职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特色,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本就当前影响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要原因作了分析,并对高职学生加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创新人才培养既是中国未来对高职教育提出的要求,也是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既要针对岗位需求具有高职特色,又要注意创新教育模式对各个不同层次需求的适切性。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经过多年实践,通过创新人才个性化培养模式的试构,对三年学制进行内扩式突围,试图通过分层次创新教育,构建符合高职教育规律、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4.
龚雨茂 《考试周刊》2014,(23):133-134
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有助于学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在高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适当启发、引导、点拨学生,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积极思维主动寻求答案,进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激发学生想象力、鼓励学生探索创新、唤起学生创新欲望、唤起学生创新欲望四个方面,探讨了高职化学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高职美术基础教育中加强创新思维的有效培养,响应了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出的五育并举和加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相关战略政策."解放天性"、"拓展思维",在美术基础教学中融入相关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思维.高职美术基础教育教师应当推动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自然世界的贴近,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帮助学生将内化的灵感转变成形象化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高职美术教师积极创新和转变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深入分析当前教育教学的基本状况,提出针对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策略.  相似文献   

16.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创新思维的培养,批判思维的形成。批判思维与创新思维互为基础、互为补充,开发人的批判思维就是开发人的创新思维。实施批判思维教育,不能停留在批判思维技能的训练和批判思维教育的质疑上,而要把它看成是一种对人格的完善。过去,我们在教学中有意或无意地进行了有关批判思维教育,但对学生进行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时,一直没有课程化、制度化,对于什么是批判思维教育?批判思维教育具有怎样的特征?往往是教师各解其道。学生自悟其理。而实施批判思维教育的必要性,以及怎样实施批判思维教育,更没有多少人去探讨。为此.笔者就上述问题提出几点看法。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创新思维是思维形式,是最活跃,最富有生命力的,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现代教育的显著标志之一,是现代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呢?我认为应该做到“六个解放”: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一世纪是创新知识的世纪,需要呼唤创造型教育,而创造性教育,既看重学生的自然属性,又看重学生的社会属性。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气氛和信任、支持、合作的课堂氛围,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培养出新一代的创新人才。教育,特别是中学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建立创新思维的关键,抓住中学教育这个关键时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乃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创新是高效课堂的灵魂。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创新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科学方法,创新教育是教育变革性的具体体现,也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学生有无创新思维往往取决于教师是否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任何模式化、规范化的教育都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尤其强调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将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一谈在思想品德课中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培养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相似文献   

20.
谭丁 《英语广场》2018,(10):108-109
相对于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更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性以及职业能力,针对性较强。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都会直接走向工作岗位,而现在社会对于学生外语水平要求高,因此要求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具有创新思维能力,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毕业生。本文阐述了培养高职院校外语教师创新思维的具体策略,希望能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外语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