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道德教育模式对于丰富道德教育理论、指导道德教育实践有着重要意义。在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中,德目主义模式、灌输开发模式等道德教育模式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这些道德教育模式各具特点、差异、长处和不足,我们必须结合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模式发展的特点和趋势,吸收和借鉴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合理内核,为新形势下道德教育模式的重建提供养分。  相似文献   

2.
近现代西方德育方法受到经验主义、实证主义、功利主义、自然主义等哲学流派的影响,在哲学观上实现了对传统德育方法的继承、批判与转变,充分体现了对受教育者的尊重、提倡自然的教育、注重世俗化、务实性等特点.文艺复兴运动以来,尤其是现当代,西方国家从多个学科角度研究道德教育,形成了各种流派,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实用主义德育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品格教育运动"、社会学习模式、认知发展模式、行为主义模式、体谅模式等,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道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梳理西方近现代道德教育方法发展脉络,分析西方道德教育方法发展的特点及转向,有利于归纳与借鉴西方道德教育方法发展对我们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心理疏导是新时期德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心理疏导与道德教育各有其特点和擅长,整合二者的特色与方法,将心理疏导有机融入青少年道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专业性和实效性的必然选择,也是提升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必然要求.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理论、体谅模式、主体间性模式等是团体心理疏导德育模式的理论基础.增强家庭育德功能,创设学校道德教育新情境,营造促进青少年品德发展的社会文化氛围,确立团体心理疏导德育模式,是实现心理疏导融入道德教育的价值旨归和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4.
当代德国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选择与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国道德教育的发展历史表明,首先是历史促进了道德教育的传统理论或模式的不断重建、重新批评与考量,其次则是时代给予的挑战和要求.给宗教道德教育以适当的存在和定位、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紧密结合、于社会服务和闲暇中将道德教育理论予以内化是对德国道德教育的社会层面选择的考察,而对德国学校道德教育具体实践特点的概括和总结则是对德国道德教育的学校层面选择的考察.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时代中国学校道德教育的新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对伦理道德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为我国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人们通过对传统道德教育实践的反思和对国内外道德教育理论与模式的深入研究,视野更加开阔。本文概括分析了近些年来我国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中的一些新视角,试图揭示全球化背景下人们道德教育观的新特点和今后我国学校道德教育发展的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6.
学术道德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促进学术规范,更影响着学生价值观和品质的建立,贯穿学生发展始终。然而目前高校学术道德教育存在或未融入教育教学大环境,或方式单一、不系统连贯的问题,不符合道德教育的一般规律。本文以内化理论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特点,结合实际操作,尝试提出“层级内化”这一新的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模式,并从背景、理论基础、理论模型、应用等方面给予全方位介绍,分析总结其优势。  相似文献   

7.
高校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不只是一种教育方法。它是在一定的道德教育理论指导下,依据道德教育过程的规律而形成的道德教育过程中比较稳固的教育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它是联结道德教育理论和道德教育实践的纽带和桥梁。建立和谐发展的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无论是对高校道德教育理论的研究还是实践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道德教育模式的科学界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界定道德教育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道德教育模式是我们运用"模式"的研究方法,对在道德教育实践中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并较为系统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实践经验,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形成特殊的道德教育理论形态和实践范式,它具有理论概括性、实践操作性、方法优效性、结构层次性、变化动态性等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高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途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活是道德践履的土壤,道德教育不能离开生活场景,不能从生活中抽象出来。高校道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必须通过具体的道德教育模式建构,才可能由应然转变为实然。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生活化的道德教育模式。这种模式的全新特点体现在目标建构、内容建构、过程建构和评价体系建构之中。  相似文献   

10.
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经历了从传统品格教育模式到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关怀模式等道德教育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再到新品格教育模式的演进历程。正当性问题、本体性问题、实践性问题以及价值性问题等几个基本问题,构成了美国道德教育模式演进的中心主题。美国道德教育模式的演进,在价值取向、理论基础以及实践策略等多个维度上,呈现出清晰的“整合趋向”的内在逻辑。  相似文献   

11.
在定义课程文化概念的基础上,指出高校课程文化的特点,据此分析了课程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并探索了其带来的几点启示:重新审视德育课程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科课程的理论价值;挖掘活动课程的德育价值;利用隐性课程传播正确的道德信念等。  相似文献   

12.
学校德育边界论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德育领域中,教育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的现象非常严重,理论界和实践界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使命,遵循着不同的话语操作方式。为了使两者有机联结,学校德育边界论可以完成这一任务。德育边界论有三个界面:作为工作界面的学校德育;作为教育界面上的学校德育;作为超教育界面上的学校德育。德育边界论对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学生参与式"德育教学模式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德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育教学理念指导下,为达到教学目标和要求,优化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的整体性教学设计。“学生参与式”德育教学模式,彰显学生在道德学习生活中的主体参与性,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及道德情感的培养,注重提高学生的道德评价、道德选择能力和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4.
实践教学为“两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是当前促进“两课”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的一条根本途径。在“两课”教学改革中,能否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关系到“两课”教学质量和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实践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应该紧紧围绕“两课”的教学目的、教学特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等四项核心要素;实践教学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处理好课内学时与课外学时、实践教学与文体活动、教师主导与学生参与等三对主要关系。  相似文献   

15.
新形势下高校德育课实践教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德育课实践教学是高校德育课改革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式,本文对高校德育课实践教学必要性进行了阐述,论述了德育课实践教学的特点,以及德育课实践教学的形式.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是一种致力于主体思想实践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通过实践确立人的正确的思想观念,完善和提升人的道德品质,也就是说思想的实践即是善恶观念和主体生存与发展智慧养成的实践。思想实践的全时空性、主体性、整体性和动态性,是思想实践的基本特性,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建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应该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思想认识形成过程与特点来建构。依照思想实践的规律与特征,反思和检讨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重新建构其实践模式与过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取得实效的必由之途。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课实践教学是学校德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相对于侧重基本理论、原理、规律等理论知识传授的理论教学来说,实践教学更侧重于对理论知识的验证、强化和拓展,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操作性。实践教学旨在培养、训练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所以,研究其模式和途径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陶行知先生是我国近代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在近30年的教育实践中创立了秉承生活教育思想精髓、具有生活教育特色的生活德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德育理论随着他的教育实践从萌芽走向成熟,包含了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和德育途径等多个方面,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德育理论体系,为中国近现代德育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系统地认识陶行知生活德育理论,有益于从中汲取营养,指导当前的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19.
统合性道德教育论是日本学者伊藤启一倡导并成为当代日本具有一定影响的道德教学理论之一。伊藤启一以核心关键词"统合性"为统摄,将教师主导的A型(传授·理解型)教学与儿童主体的B型(接纳·创造型)教学融合于多课时大主题的道德教学中,以实现一种简单易行、充满活力的道德教育,培养儿童丰富的道德性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20.
当代德育模式分类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德育模式是德育理论与实践关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当代德育模式进行分类研究,无论是对于德育理论发展,还是对德育实践的有效进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当代德育模式从不同视角进行分类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每一类德育模式的主要特点,并探讨了德育模式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