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现代教育的"分数崇拜"表现为过度关注教育质量的可计算性,过度关注教育结果的可预测性,过度关注教育过程的控制性。"分数崇拜"最直接的危害就是生产了大量的"教育废品",此外它还催生了社会中的"利益崇拜",并使得教育乃至整个社会呈现非人化的特征。现代制度的"合理化"进程所引发的过度追求量化以及现代人"身份焦虑"的凸显,是导致病态教育竞争及"分数崇拜"的社会根源。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规模日益增大,跟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愈益增多,由此引发的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这种身份认同危机主要表现为身份归属危机与心理调适危机,儿童身份认同遭遇了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社会排斥是其产生的重要原因.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完善学校制度建设与教育、加强城市与农村群体互动、扭转流动儿童非理性认知有助于排解流动儿童身份认同危机,促进城乡融合与社会和谐建设.  相似文献   

3.
职业学校教育焦虑是整个教育焦虑环境中的一个较为严重和特殊的类型,是影响职业学校教育社会吸引力的消极因素。职业学校教育焦虑的本质是人们通过工业效率主义涂层而引发的关于教育身份预期的担忧,这种身份焦虑并非普遍现象,也并非不可避免。消解职业学校教育焦虑,实现职业教育话语体系转向是根本之策,找到职业教育“生命意义”是关键之经,建设职业学校教育品牌和特色是基础工作。  相似文献   

4.
通过探讨学生身份概念可以明确法律视角下学生权利的来源包括:学生首先作为"人"而存在,其次学生拥有"国家公民"的身份,再次学生依据年龄被划定为儿童、未成年人或者成年人,拥有与其年龄相对应的身份存在。教育法学应在兼顾人权、公民权、儿童权利和受教育者等4方权利基础之上建构学生权利与义务,这更有助于厘清现实案例中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5.
借用心理学的身份认同理论来分析以吕红小说《美国情人》为代表的"新移民"华文文学作品,重点探讨作品中主人公在跨文化交流大背景下所产生的认同焦虑与身份迷失。主要采取文本分析法,试图将小说文本放置在更为广阔的文学社会学和文学心理学场域下来探讨作品中所展示的女性主人公芯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主流文化夹缝中的生存困境和追寻自我的心路历程。身份认同焦虑原因是文化冲突的不可调和、身份认同焦虑的表现是归属感和幸福感的缺失而身份认同焦虑的出路在于悦纳自己。  相似文献   

6.
20世纪,在多语言多文化交织的文化空间里生活并创作的著名犹太作家卡夫卡一生都在追寻个人身份与集体身份的认同,一生都处在寻求自我独特身份建构的身份焦虑之中。他独特的出身、浓厚的民族觉醒意识注定了其一生的孤独。他与家人、尤其是与父亲的微妙关系致使他始终处在被孤立的位置,而他对写作的执着、与生活的冲突则使其永远无法找到合适的社会角色。这在他的生活,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  相似文献   

7.
知识学习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知识学习的目的在于追寻知识与人的意义:使人的生活趋于完美、充实.然而,由于受近代以来对知识的性质与地位看法的影响,学校的知识学习逐渐背离了其本真意义而变成了对分数、学历等知识代码的追逐,人的全面发展、个性完善被忽视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知识的教育性"思想对于我们反思这种教育现状有着重大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8.
身份理论认为个体的身份是由自然身份、制度身份、话语身份与亲和身份四维度构成。身份理论观照下,自然身份指向教师的生物学特征;制度身份指向教师的社会地位;话语身份指向教师的教学成就;亲和身份指向教师的合作状态。身份理论视域下,编外教师自然身份割裂,被视为“单向度的人”;制度身份悬置,是学校中的“无根之人”;话语身份式微,被看作学校教学中的“低水平者”;亲和身份隐匿,被视为学校中的“圈外人”。要提升编外教师职业幸福感,促进其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要关心编外教师的生活世界,尊重其自然身份;保障编外教师合法权益,完善其制度身份;彰显编外教师专业魅力,增强其话语身份;发挥“教师共同体”的作用,深化其亲和身份。  相似文献   

9.
从身份诉求与确认的角度,分析了汪宣理想的社会身份和现实社会身份诉求的落空,以及家庭身份诉求的失败,使之成为一个身份无所归依的尴尬和悲剧形象,并窥察身份压抑和身份焦虑给他的性格和心理造成的影响,探索汪宣的悲剧原因和形象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作为20世纪描述美国黑人创伤小说之一的《看不见的人》,通过主人公看不见的人对其社会身份、自我身份和未来追求的焦虑,勾画了黑人探索个人命运和种族命运的众生像,展现了黑人长期被迫面对的种族歧视和文化身份危机,记载了黑人文化身份意识逐步走向自觉的历程.焦虑来源于对自己在世界中所处地位的担忧,因此在以白人价值观为主导的美国社会中,对自我身份、社会身份以及种族意识焦虑的探讨不仅对于黑人群体,对其它少数族裔群体的权利诉求也具有深远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我国社会的全面改革要求教育事业也要进行深层次的变革。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主体之一,他们的身份也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单位人”变成了如今的“契约人”。x效率是一种非配置低效率,教师身份的转变作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尤其对学校教育x效率产生着深刻的影响。认识和分析这个过程,辨别其对学校教育x效率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并找到合适的改善措施,是我国教育事业继续深入改革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2.
科举制度赋予农村教师传统身份价值,在社会融入语境下农村教师保持了高度的身份认同。民主革命、阶级斗争和现代化肢解了农村教师的传统身份价值,但并没有有效地型构现代身份价值,结果带来农村教师的身份焦虑。在新农村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专业化建设语境下,必须赋予农村教师新的身份价值,使其重新融入农村社会,成为对农村社会“有用的人”。  相似文献   

13.
教师身份是以教学职业为核心,关于教师如何认识自身工作和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认识框架。教师的情感在其身份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运用教育叙事探究的方法,笔者对三位在美任教中国教师的教学和生活经历进行了探究,并建构了三种情感对教师身份发展影响的叙事,分别是沮丧感、受压迫感以及恐惧感。沮丧感的产生在于公司化经营的学校将教师视为职业化的符号,使个人的人性与情感被忽略。而情感在教师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受压迫感是激发教师能动性的重要因素。当教师因为遭受不公正待遇而产生被压迫感时,他们开始审视个人与学校环境的关系,并据此作出改变,成为能动性主体。恐惧感直接来源于教师缺乏对于新文化环境的充分了解,它也同时关系到教师是否愿意承担教学主导的角色。本研究讨论了情感的能动作用,学校或教育机构对教师情感缺乏支持的问题,以及叙事如何作为教师建构身份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帮助教师检视自身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4.
新闻教育中不仅要有"业"的传授,更要有"人"的教育。中国未来的新闻人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在双重管理体制和新媒体环境中的自我身份问题。体制身份、市场身份、社会身份多重身份调适不当,将给新闻人带来身份焦虑。因此,新闻教育中对新闻人身份意识的唤起和传递,是一个重要问题。就目前新闻教育而言,理论教育、情境代入、新闻实践中的身份体证,是进行身份意识唤起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5.
《天下骏马》是美国当代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Cormac McCarthy,1933-)创作的"边境三部曲"的第一部,小说以牛仔格雷迪和罗林斯在西部工业化侵蚀的情况下前往墨西哥寻找"伊甸园"的浪漫传奇重构了美国西部神话。麦卡锡在当代文化视域下回顾西部进程的历史,阐释了东西部文化差异下"边缘人"无所归属的身份困境,并把这种身份选择困境置于不同于美国的墨西哥文化背景下,展示最后的牛仔们对自我的追寻和迷茫。  相似文献   

16.
由于城乡二元化结构与人口流动的影响,城市初中学校课堂里的流动儿童不同程度地存在不适应现象。通过进入F学校初一某班课堂观察,并与班主任和5位流动儿童访谈后发现:流动儿童在课堂交往过程中存在语言习惯差异,比较容易产生学业焦虑与身份焦虑,课堂交往范围相对有限以及交往对象同质化等问题。面对这些差异化现象,教师应重视课堂环境的多元化创设,重视流动儿童的身份建构并实现其课堂主体地位,提升课堂交往能力,以保证流动儿童顺利适应新的课堂环境。  相似文献   

17.
《教师教育研究》2017,(3):19-24
身份是个体社会等级地位的标识,具有结构性和建构性双重特征。反思高职院校教师的身份,激发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源性动力,能促进高职教育创新发展。从历史的角度看,我国职业教育教师身份经历了学官、技艺人和单位人三个阶段,这些身份反映了他们在社会阶层中的地位和文化形象。针对当下高职院校教师在建构性和结构性身份上的危机,需要从作为人的存在和社会规范的存在两个方面重构高职院校教师的身份,塑造其"经济人""社会人""技术技能人"三种身份标识,并通过建构实践文化、反思文化和服务文化,固化高职院校教师的结构性和建构性身份。  相似文献   

18.
儿童共情是儿童能够设身处地理解和感受他人境况的能力,具有关系属性,既在人际关系中产生,又受制于各种层次的人际关系。在竞争性关系影响下,儿童共情发展面临重重困境。竞争关系盛行的原因,在于从社会文化的价值引导,学校制度的外在禁锢,成人世界的教育焦虑。为实现竞争性关系的转向,护佑儿童共情的发展,可以从重塑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推进学校制度的变革实践,护佑儿童交往的良善关系三方面进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嫉妒说"与"轻信说"不能将莎士比亚《奥赛罗》悲剧的深层原因进行深度解释。从身份认同与他者角度,剖析奥赛罗对威尼斯白人基督教社会身份认同的困境、失败与否定,从而揭示其轻信、嫉妒、杀妻及其自杀的深层心理原因,重新解读奥赛罗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追风筝的人》讲述了阿富汗少年阿米尔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成长经历。以身份认同为视角,作者从自我身份和民族身份两个方面表现了小说主人公阿米尔在成长过程中身份迷失、身份追寻与身份重获三个不同阶段的特征,揭示该小说身份认同的主题,以此为日益增多的跨文化背景下生存的当代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