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能将旗帜鲜明的政治追求、事业理念、工作原则与工作态度,以润物无声的工作方法、人格修养和工作魅力得以深入人心地体现和落实,这是高校二级学院党总支书记履行职责的一种不懈追求和境界。  相似文献   

2.
程思堂先生主张语文课堂呈现"语文味",这样的课堂是语文教师所追求的教学境界。本文试就小学语文课堂图和充满"语文味"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孟子主张性善,强调"反求诸己"的道德自律,追求"浩然之气"的道德境界,更多地体现为"内圣"的路向;荀子则主张性恶,强调礼法对社会的重要作用,重视"裕民强兵"以及大一统的"王霸"之气,更多地体现为"外王"的路向。  相似文献   

4.
儒家传统经典《大学》中的"止于至善",既是儒家所追求的最高人格理想,也是一种以追求卓越为核心要义的至高境界。其价值意蕴相当深远:"止于至善"修养境界的设定不仅是人生努力的目标,还是彰显道德意义、提升生命价值的标杆;"止于至善"的人格境界,凸显了修养过程中主体的自觉意识和实践精神;"止于至善"的修养目标,不是虚无缥缈的空中楼阁,而是切实可行的榜样形象。这些思想历千百年而不失其光辉,引导着人们抛弃消极的自我而走向完善的自我,其当代意义和普世价值也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5.
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略论邵雍儒道兼综的境界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两家都以审美为理想的人生境界:儒家以安乐境界为最高人生境界,道家追求的理想人生境界是突破现实,超越时空,无所待的逍遥境界.邵雍把儒家的安乐境界与道家的逍遥境界统一起来,追求一种逍遥安乐的审美人生,主要体现在:人生哲学的快乐原则,"造化在我"的本体境界,诗性的风流人格.  相似文献   

6.
张永德 《语文天地》2013,(16):68-69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课堂教学首先要以学生为本,心中要有学生。我们要把课堂当作"生本化教育"的主阵地,追求"生本化"的课堂教学境界。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教课文,更讲究的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师生只有在文本中直  相似文献   

7.
张军 《凯里学院学报》2007,25(4):124-125
儒家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儒家伦理文化合理内核的有效汲取,对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这些合理内核,一是儒家在道德文化理念上追求圣人的文化心理和人格境界,二是儒家在人伦关系上推崇相互协调的和睦交往,三是儒家在义利关系上主张"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庄子之"道"是对老子之"道"的继承和发展,将老子之"道"人情化、审美化,侧重于探讨人如何超脱现实与物的束缚,遨游于天地万物之中,追求精神解脱和自由的人生境界及其途径和方法。庄子主张"大美","大美"就是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真美,是一种不着人为因素的原初之美,无论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都处于顺应自然的自由状态,超越于世俗的美丑观念,是"道"的境界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9.
"孔颜乐处"是宋明理学的一个重大课题,宋明理学家将"志伊尹之所志,学颜渊之所学"作为其道德的追求.孔颜所追求的"乐"是精神人格的自我体验,其内圣境界强调的是主体自我修养,认为在道德价值之上还有更高的"道",表达出在世俗得失、毁誉、是非的超脱中对自由、自在、自得、自乐的向往.  相似文献   

10.
校长,首先要有自己的办学主张,办学追求,办学思想。我的办学主张是:"追求心心相印境界的情智教育。""心心相印"是前任名校长袁浩先生提出的教育理想、教育追求,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情智共生"是基于校本传统、文化提出的达到"心心相印"境界的有效途径、策略。"情智教育"是一种办学主张,是我们对教育的个性化的解读,是基于新时代对教育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宗白华用他的"美学散步"表达了一个完整的人格理想,而他对人格理想的思考不仅与其学术有关还与他的人生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说,宗白华的一生是他所建构的人格理想的最好注解。宗白华思想中体现的"出世"与"入世"的矛盾、"空灵"与"充实"的张力以及对美的和谐的追求既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一部分,也是其美学人格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追求人生的境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以儒释道三家为代表。儒家文化注重人性修养、道德养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以推崇“圣贤”作为其境界追求;道家主张让人超越名利,通过出世修行,摆脱外在干扰,获得真正的自由与解放,成为“真人”是其境界追求;佛教侧重通过“戒、定”获得“慧”,去除欲望,消除痛苦,最终达至“圆满”之境界。新儒家将传统境界学说推向新的高度,形成了“多层次”的境界思想。教育从本质上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人文化成的过程,而境界则是人之为人的重要精神标识,也是教育的根本价值指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境界学说对于当代的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培育有境界的人是当代中国教育的理想追求;强调体悟、践行是当代中国教育的行动逻辑;注重家国一体是当代中国教育的重要使命;开展境界教育则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境界的核心是对人生价值的确认。它不但是对真实的存在和意义世界的追寻 ,而且体现为特定的理想人格。宋儒的人生境界展开于天人、群己、理欲等价值理论中 ,构成他们所理解的意义世界和理想中的世界图景。在宋儒看来 ,圣人就是具有终极意义的价值标准 ,圣人境界也就是他们所普遍追求的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14.
《淮南子》认为真人、至人和圣人分别为上世、中世和末世的理想人格。这些理想人格是不同时代的产物,各具特征,但也有着共性,就是他们都清心寡欲,清静无为,注重养心和养性。真人、至人尤其是圣人的这种人格特征和精神追求,对于当今的官员廉政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阳明的理想人格以二重性的良知为哲学基础,注重道德修养和个性表现,以伦理品格和审美品格的高度统一为价值标准,是道德修养与审美自由的统一。它既注重个体情感愉悦、追求精神自由与超功利又追求与天地为一的境界。“谦谦君子”、“狂者胸次”、“圣人气象”是王阳明心学视域中的三种人格典范,也是王阳明理想人格内涵的形象表达。  相似文献   

16.
先秦儒家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有不同的层次,其中“智、仁、勇”的统一,由“修己”外推到“安人”的内圣外王、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是其理想人格的基本体现。这一理论对完善现代人格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设计,是中国传统哲学长期探索的重要的人生课题之一。而儒家对人生哲学的探索,对中华民族的性格、民族精神的形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孟子理想人格的要素、理想人格典范和理想人格修养三个方面探讨了儒家代表人物孟子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理想人格境界。  相似文献   

18.
先秦儒家在追求道德完美的道路上创立了完整而缜密的人格学说,期望以知仁勇统一的理想人格的完善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安定。"勇"是一种以仁义之心,配之浩然之气的道德品质,没有"勇"就不能为仁为义,就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勇"与儒家的诸多道德德目关联在一起,要对先秦儒家勇德特征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和阐述,需要通过与出世的佛家、道本自然的道家和知识是美德的古希腊进行比较,只有这样才能使先秦儒家勇德的特征得以凸显。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人格是指体现一定文化精神的个体品格,尤指知识分子和文化人体现特定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综合品格。衡量一个人的文化人格的价值标准主要是看其人生境界所达到的高度。语文教育应把塑造理想人格和提升人生境界作为根本的培养目标,要发掘经典文本的文化蕴涵并拓展文化领域以促进文化人格的培养,发挥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以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屈原的崇高人格,主要表现为耿介正直、独立不迁的性格气质,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道德情感,以及追求理想、顽强不屈的精神意志等。屈原的崇高人格在历史长河中散发着无穷而恒久的魅力,主要是因为屈原拥有煌煌不朽的诗篇,屈原传承了先民的思想文化,后世贤哲与屈原产生心理共鸣,以及端午节民俗传统对屈原的历史记忆等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