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谭大江 《武当》2000,(11):41-41
本刊自今年以来,连续不断接到北京田克延先生的电话,就因为1999年《武当》第一期刊登了云南黄鑫《八卦掌基本知识》一文,其中援引了康戈武先生十几年前(1984年)于北京市武协八卦掌研究会会刊发表的一篇《八卦掌源流之研究》,说到“田回之八卦掌学于八卦掌第四代传人解佩启先生的大弟子史俊杰”,触及了“阴阳八卦掌”的源流历史和其父田回先生的声誉,田克延先生表示要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家的权益——他要把黄鑫、康戈武、解佩启等——告上法庭。  相似文献   

2.
解佩启 《武当》2000,(5):37-37
围绕田回所习八卦掌来源的讨论,本刊已先后发表了田克延、黄鑫、康戈武的文章。本期刊发解佩启先生《解铃一席谈——关于我的弟子史俊杰》一文,将这位当事人的解铃谈公布给关注这一问题的读者。不知有关史俊杰是否是解佩启的弟子,田回是否从史俊杰学过八卦掌这个“铃”是否已经被本文解开。对这一问题读者和商榷双方若有新的发现和见解,请继续惠稿。我们希望围绕有关八卦掌的源流和师承问题进一步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去伪存真,还历史之本来面目,以期廓清八卦掌之根源,在武术界树立起实事求是的学风。  相似文献   

3.
万籁声 《武当》2000,(11):37-39
本刊自今年第6期开始连续刊登新西兰颜紫元先生的《吴式太极历代宗师传略》以来,陆续接到一些来电来函,认为颜文在陈述史事之中对有些人和事不但介绍失实,甚至有诬谤之嫌。其中有关对吴图南和万籁声的人事涉及。北京于志钧、香港马有清、武汉万士震来函来稿,一方面表示愤慨,一方面要求澄清事实。其实,类似的争论还发生在田克延和黄鑫等人有关田氏八卦掌的源流问题上。这里需要申明的是,《武当》这块园地。是为每一位武当武术传人、武当武术爱好者与读者和专家学者及一切关心她的人们均等提供的。某些文章引起争议,是很正常的事,争议的正反观点均不代表本刊的观点和立场。凡某文发表后引起争论,我们欢迎在本刊畅所欲言。我们反对利用文章歪曲事实从而干出有损他人名誉甚至诬蔑他人的事情,坚持。文责自负’的原则。如某些文章陈述的历史人事内容,由于本刊无法查证又看不出明显问题而引发的争论,只能由争论双方通过商榷和选择他种正当渠道对话解决,而不必对本刊产生误解。本按语也算作对香港马有清先生的公开答复。  相似文献   

4.
王勃生 《精武》2010,(6):66-68
闫永发在《缅怀刘景云先生》(以下简称《缅》文)一文中,重点叙述了刘景云先生真传绝技“双手刀之连环十六刀法”,并引经据典,以证其刀名势法为明时原传。对此刀势法,世人未得一见,余不妄加评说。但以闫《缅》文述系刘玉春先辈受自桑园谢晋汾之刀法,应为现沧州通臂拳门内传习“苗刀”之术。  相似文献   

5.
许明  王炜麦 《收藏》2007,(7):44-59
2001年3月,许明先生作为中国专家代表团成员之一随团赴土耳其托普卡比宫考察馆藏元代瓷器,同年在本刊第9期(总第105期)发表《通往托普卡比的梦幻之路》一文,引起古瓷收藏和研究领域的热烈反响。此后,许明先生一直与土耳其、伊朗等国收藏元青花的文博机构保持着密切联系,2006年11月,由他主持的上海元瓷国际研讨会上,多国文博机构专家代表参会并作研讨。2007年5月,许明先生受邀赴德黑兰考察伊朗馆藏中国元代瓷器,并应本刊之邀撰写专稿,作为上篇要文的姊妹篇介绍元青花“苏来麻尼”钴料产地迷案、与伊斯兰文化比较研究及釉面的微观呈相规律等重要考察成果。此行对于彻底解开元青花之谜以及元青花的鉴定问题,都有着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世钦先生《螳螂拳的由来及其发展的探讨》(下称《探讨》)一文在刊物上发表后,引起了关心螳螂拳这一拳种渊源的读者的关注。对陈文中关于“于七即王郎”一说,则见仁见智不同。笔者对螳螂拳起源问题知之虽少却素有兴趣,对《探讨》文中涉及的个别问题略有思考,不妨提将出来,与陈先生及同好者商榷。  相似文献   

7.
龚编辑信箱     
《中华武术》2004,(6):59-61
一、争鸣与探讨本刊今年第4期编发了读者杨平等人的来信,对静磨剑先生的《内家拳常见误区》一文发表了不同的意见。之后,编辑部陆续接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对这一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意见的焦点集中在对“用意不用力”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上,其中主锋朝、冯巨涛、张忠新的《辩证统一谈力的运用》一文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有一定的代表性。现在我们摘发这篇文章。在武术练习中,“用力”与“不用力”是每个练习者都要面对的问题。不同的拳种流派对此有不同的说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8.
钱俊才 《钓鱼》2004,(3):26-27
河南李吉文钓友在本刊2003年第18期上发表的《竞赛规则应与时俱进》一文中说“用创新的思维来审视当前钓鱼比赛的规则,用争鸣、探讨的方法使之更加公平、合理,更具有权威性。”我非常赞成这个观点。正是出于同样的想法,我才撰写了《从竞赛的误区中走出来》的文章(见本刊2003年第11期),引起了不少钓友的关注,如愿地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福建的王成钓友曾撰写了《关于几个“误区”的探讨》一文(见本刊2003年第14期),对我的文章发表了看法。接着,本人撰写了《我对“探讨”一文的回应》一文,进一步阐明了我的观点(见本刊2003年第15期)。最近,我又看到了河南李钓友的这篇文章,对我《误区》一文也发表了有同有异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李居岱  张水寒 《武当》2003,(12):61-62
读了朱维汉先生的大作《谁是大成拳名家》(以下简称《谁》文)一文,颇有感触,一是《谁》文善于观察事物,敢于提出问题,且语出诚挚,别无所图,与一些别有用心之人所作“弃文”不可同日而语;二是大成拳在发展传播过程中确实存在着一些难以避免,勿庸讳言的问题,亟待解决;三是《谁》文中有一些认识反映了为数不少的大成拳  相似文献   

10.
郭会坡  林春生 《精武》2004,(7):10-11
八卦掌八字功是已故武术名家沙国政先生创编的沙式八卦连环掌中的基本功法。沙国政先生师承中国著名武术家姜容樵先生。沙式八卦掌有别于现今流传的其它八卦连环掌,因为它在保留了传统八卦掌技法的同时,又融入了形意拳的很多技法。姜容樵先生在《形意母拳》一书中写道:“习形意者,以八卦掌调剂之,自无偏  相似文献   

11.
王微先生在《依然值得商榷》一文(见本刊2001年第11期)中对《再论外国在华邮政属于中国邮政历史范畴》一文提出了“商榷”,认为:“‘外国在华邮政’也可以载入(中国近代史),但它可不是‘中国邮政史’的一部分。”对此笔者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2.
邹大牧 《收藏》2001,(1):54-54
本刊总87期曾发表《戳穿“电脑机制币”》一文编者也多次听到这方面的造假手法传闻,有的甚至来自业内人士。今收到北京邹大牧先生短文,对此种作假手法提出异议,认为是一种想当然的设想。究竟当前古币市场有无“电脑机制”赝品古币出现?这对广大集币者说来。是一个颇为重要的问题。今发表邹文,望能引起大家兴趣。  相似文献   

13.
陈鹏举 《收藏》2001,(5):19-20
对于艺术品市场而言,“打假”无疑是当前最令人关注的问题。然而,如何“打假”,如何正确.客观、深入、理性地看待艺术品市场存在的问题……关于此,由孙轶青先生首发于我刊的《艺术品市场散论》一文所引发的全国性大讨论,已将其引向深入。《解放日报》发表的陈鹏举先生《不是打假的问题》一文,便堪称其中的佳作。今将陈鹏举先生的文章转录于此,相信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艺术品市场的打假问题会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4.
本刊的一位作者江连锋,在拜读了《XX》报上刊登的《戴大洪质疑中国足协》一文之后,因为对戴大洪先生的一些观点持有异议,于是给我们写来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做《足协不是出气筒──对<戴大洪质疑中国足协>的质疑》。我们觉得,江连锋的这篇文章言之有据,持之有理,作为对一种足球问题的争鸣,有它存在的价值,于是就将其发表出来(见本刊1998年第23期)出乎我们意料之外的是,江连锋的这篇文章似乎惹得什么人很不高兴,甚至有些“恼羞成怒”了。于是,我们在《XX》报上看到了一位赵X先生的“大作”,题目叫作《“四知”嘴脸》。在这…  相似文献   

15.
林国华 《武当》2007,(5):27-28
一、刘派八卦掌之渊源刘派八卦掌的宗师是河北固安县刘宝珍先生。刘宝珍先生(1861—1922),字品卿,自幼习武,擅戳脚,功高艺厚。清末在顺天府充御马快,足力特强,又擅腿法,人称“飞腿刘”。《固安县志》有记载。据师言,董海  相似文献   

16.
林猷熙 《集邮博览》2011,(12):70-71
拜读本刊2011年第10期吴群先生的《俄罗斯的小本票》(以下简称“吴文”)一文之后,觉得其中有几处值得商榷,现简述之:  相似文献   

17.
方玖骅 《收藏》2007,(11):85-85
文先国先生在《收藏》杂志2007年4期《假作真时真亦假》一文中说:2006年5月号《收藏》“发表的石家庄方玖骅先生《艺术品市场手札作伪例析》一文,例举图9(陈梦家手札)是对图10的伪造,亦有指真为假之嫌”。笔者认为文先生没有仔细阅读我那篇文章的全文,以致得出错误的推断。  相似文献   

18.
廖文伟 《收藏》2007,(4):84-85
东海逸民先生发表在《收藏》2006年第5期(《对〈多娇江山入画来〉一文的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疑》),读过之后却让人产生许多疑惑。在享誉海内外的《收藏》上撰文作学术,应该是件严肃的事情。逸民先生的《质疑》似乎过于随意,不少所质之疑被“质”之后,反倒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先生是刻意对读者来个抛砖引玉呢,还是在考验笔者的历史文化知识和考证能力?尽管如此,除了谢谢逸民先生为笔者求真伪之举作出响应之外,依旧担心先生这种善意的质疑会造成以讹传讹的混乱,于是不得不作一回答。  相似文献   

19.
郭洪 《钓鱼》2004,(24):16-16
拜读华先生在本刊第21期上发表的《请教张先生》一文之后,感觉是华先生本人理解的错误。  相似文献   

20.
《集邮博览》2004年第1期发表了郭凤山先生的《质疑哥伦布的“康塞普西翁号”帆船》一文,文中引用了多种文献,证明了所谓哥伦布的“康塞普西翁号”帆船并不存在,“康塞普西翁”一词只与地名有关,并由此得出结论:“可以认为《斯科特》和《中华世界邮票目录》对该票主图说明有误。”郭先生的文章,详细考证了哥伦布航海的历史,为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