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反英雄”、“黑色幽默”、“悖论”如同孪生姊妹 ,如影相随。在各种体裁的诗歌、散文和小说中 ,黑色幽默用于描写反英雄人物 ,反英雄人物透露着黑色幽默 ;悖论隐藏于黑色幽默中 ,黑色幽默借助悖论来表达。在对于反英雄人物的描写中 ,黑色幽默和悖论的手法往往是点睛之笔 ,入木三分。  相似文献   

2.
《"水仙号"的黑水手》是康拉德的"海洋小说"之一,这部作品树立了康拉德对艺术创作的信心。小说表达了作者对人性与命运的思考。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探讨了作家对于人性的思考及其对命运的态度。人性是具有双面性的,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但在面对死亡威胁时,人具有与命运抗争的勇气。  相似文献   

3.
儿童对世界的认识是由具体形象得到的,他们对梦想的追求也是对其崇拜人物的一种模仿。美国电影创造了无数各具特色的"英雄"人物。本文在具体分析一些美国电影英雄人物性格特征的同时,也将分析英雄形象对中国儿童的消极影响,并对此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自信的论断引起学界热议。文章对已有关于"文化自信"的阐释进行评析,指出文化自信应是建立在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的自信。并进而试图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梳理辨识,认为:在历史进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以汉语言文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成就;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自然科学成就,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根基。同时指出了关于文化自信根基极易出现的几种错误论断。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的眼睛下》(1911)不仅是一部政治小说,也是一部意义深远的道德小说。过去,评论界更多的是从政治的角度来研究这个"讲给西方人听的关于俄国的故事"。事实上,康拉德在小说中关注更多的是个人的道德弱点或个人心理。本文将从小说主人公拉祖莫夫"道德方向的迷失"和"道德意识的觉醒"两方面来详细阐释该小说的道德内涵,并揭示康拉德对人性与道德等诸多社会伦理问题的深刻理解。  相似文献   

6.
自比克尔教授1962年在《最小危险部门》中第一次系统提出"反多数难题"后,中外学者对于"反多数难题"的研究不断深入。非民选的法官对民选的议员决议的审查甚至否决这一"反多数难题"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影响,是因为"反多数难题"对经典民主概念的冲击。本文试图从审慎民主的角度出发,浅析司法审查这一"反多数难题"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当代诗歌中的"学院"与"反学院"之争,实际上也来源于美国.不同的是,在美国是先有学院派,然后有反学院派;在中国则是先有反学院派,然后由反学院派虚构出了一个学院派.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当代诗歌恰恰需要某种学院精神.这种精神,我理解为一种对待诗歌的严肃态度,对形式和技艺的尊重,以及某种朝向经典的持续不断的有意识努力.当...  相似文献   

8.
"反写法"是中国古典诗词写作技巧中的一种,它包括反说、反衬、反面落笔三种情况。究其实质,"反说"强调的是诗句本身内涵的反转,即在一定的语境下,诗句的实际意义与表面意义相反。"反衬"强调的是事物特征的反转,即利用客体特征与主体特征巨大的差异性,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反面落笔"强调的则是时空的反转,通过写看不见的对面情形,暗示出自己对对方的态度。这三点共同构成了古典诗词中"反写法"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9.
《荷马史诗》是西方文学和文化的源头,反映了公元前20世纪希腊的社会生活;《格萨尔王》是藏族文学和文化的巅峰之作,反映了部落联盟时期藏族人民古老而丰富的社会生活。两部史诗均成功地塑造了诸多英雄人物,如阿基琉斯、奥德修斯、赫克托尔、格萨尔王等,这些不朽的形象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认识,本文将对《格萨尔王》和《荷马史诗》中英雄人物形象的刻画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初探东西方两个古老民族间的文化认知差异。  相似文献   

10.
反七律体是歌行的特殊类别,是贯穿了唐诗发展史、为唐代著名诗人所青睐的一种亚诗体。从题目看,"反七律体"仍体现了七言歌行自由抒写的特征,但其形式是七言八句而"非格律化"。它与格律严整的七律情趣迥异,其最重要的特征是用"仄韵"和"反对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