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茅盾一生热爱儿童,五四时期为中国儿童翻译了许多外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从目的论的角度通过对翻译目的、文本选择、翻译方法等方面可以看出茅盾在其翻译活动中的策略再现。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为中国的翻译理论建设作出了伟大的贡献,他把翻译事业和民族文化的复兴与改造国民性结合起来,从用科幻小说开拓国民思想的归化编译到为中国文化能从西方文化汲取更多营养而采用的原汁原味的"宁信不顺"的直译,尤其在做儿童文学作品翻译时,鲁迅重视儿童发展,从立人出发,翻译具有童真童趣的儿童文学作品,用儿童的语言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体现了儿童本位的翻译观。不同时期,鲁迅的翻译目的也不同,在特定目的下采用的翻译策略也有变化,这些都与汉斯·弗米尔的目的论理论不谋而合,弗米尔的目的论主旨在于译者要根据译本的目标读者的需求而采用适合的翻译方法。比如直译、意译或是编译等翻译策略,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译者首先要明确翻译目的。  相似文献   

3.
儿童时期对于人的一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文学恰恰是满足儿童求知欲的精神食粮,是儿童成长的关键。国外存在着大量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亟待呈现在中国儿童的视野范围内,儿童文学翻译因此引起了大量的关注。接受美学理论这一文学理论的出现,为儿童文学翻译理论发展注入了新鲜力量,对儿童文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和促进作用。本文以张白桦的《格林童话》译本为例,首先对接受美学理论进行介绍,再试图探寻该理论指导下儿童文学翻译所需遵循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中,研究者们多选取同一作品的不同成人译本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译者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则从一个新的角度出发,以《夏洛的网》的台湾儿童译者黄可凡的译本和大陆儿童文学翻译家任溶溶译本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译本的差异性和契合度,发现改写是儿童文学翻译的一种有效策略。译者通过增补、整合、使用多种艺术手法三种途径对原文进行改造,既可以克服语言差异造成的障碍,又能弥补成人与儿童在语言表达和文学欣赏等方面的差异。两个译本的契合说明译者的翻译改写是适度的,成人译者向儿童读者做的儿童化回归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文学作品中的每个人物的姓名都被作者赋予了一定的含义.”[9]43-5深刻体会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和地名的含义,对于理解一部文学作品,了解一种文化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揭示《呼啸山庄》中的地名和人名的寓意,帮助读者更全面深入地把握作品的主题.  相似文献   

6.
《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问世以来,引起社会上广大读者的关注,同时也吸引大批学者们为之展开一系列研究。不过这些研究大多从神话、宗教、社会价值、商业价值等角度着手,很少从翻译的视角尤其是翻译过程中读者的接受角度对文本进行探讨。所谓儿童文学,是以通过其作品的文学价值将儿童培育引导成为健全的社会一员为最终目的,是成年人适应儿童读者的发育阶段而创造的文学。从接受理论中的"读者期待视野"角度出发,对儿童文学作品翻译进行分析,并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对《哈利·波特》两种译本的用词做简要解析,为文学研究提供一种新的思维范式。通过分析指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创作出适合儿童读者的翻译作品,从而使译作更容易让儿童接受,促进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于传统文学作品中外国人名翻译的讨论一直是翻译界的热点话题,长期以来关于译名中人名的翻译也形成了比较固定的原则。影视作品作为文学作品的一个分支,其中的人名翻译也必然要遵循这些原则。但影视作品有其不同于传统纸质文学作品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影视作品中外国人名的翻译除了要遵循已有的原则之外,还必须有其专业领域特殊的原则。本文首先探讨了传统文学作品中人名翻译原则在影视作品人名翻译实践中的运用,并提出影视作品人名翻译还应注意的两个原则。  相似文献   

8.
对《昭通旅游导游词》中的人名进行统计分析,发现译者大致使用了六种翻译方法或策略。为了让该书更好地服务昭通旅游,笔者分析并纠正其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相似文献   

9.
委婉语是英美作品中的常见语言现象,它对于塑造人物的形象以及传达出特定社会文化背景下公众的心理及行为特征都具有重要作用。另外,在我国的语言体系中,委婉语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作品也较为常见。不过,对同样的一个事物,不同文化有不同对待方式。因此,我们应就如何将英美作品中的委婉语进行精准翻译进行研究。文章认为,在对英美作品中的委婉语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包括以下几种:直译法(liberal translation)、意译法(literal translation)和变通法(adapted translation)。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人名的翻译过程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杨译本本着忠实于原著的精神,以异化翻译策略为主,力求把原著中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传达给译语读者,而霍译本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尽量减轻原语文化知识对他们的压迫感,翻译策略以归化为主。完整与足量是判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的重要标准,因此,两译本虽各有巧妙之处,但或多或少都有欠额翻译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