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国际理解教育"促进着当前教育的发展,"理解教育"也应运而生、顺势而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顾与梳理建国以来的国际理解教育与理解教育研究情况,从历史行程、剖析关联与策略操作等层面寻求其支撑点、生长点及多元研究路径;审视与批判其研究现状,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重构理解教育研究空间,以期获得研究性的拓展与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国际理解教育"促进着当前教育的发展,"理解教育"也应运而生、顺势而起,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回顾与梳理建国以来的国际理解教育与理解教育研究情况,从历史行程、剖析关联与策略操作等层面寻求其支撑点、生长点及多元研究路径;审视与批判其研究现状,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重构理解教育研究空间,以期获得研究性的拓展与建设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3.
尼尔自由教育哲学思想的引介对我国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在理解其追求自由教育思想的同时,对尼尔教育哲学思想的理解却存在偏差。通过对尼尔教育哲学中心理层面与社会进程方面的分析,以期对尼尔自由教育哲学思想中受到片面理解的部分进行澄清。  相似文献   

4.
多元文化共存的全球化时代,"国际理解教育"已经成为21世纪促进人类理解、构建和谐世界的新型教育理念。池田大作广博而浩瀚的思想中到处闪现着难能可贵的"国际理解教育"思想,这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国际理解教育"的逻辑起点是人性和人的生命尊严,其根本途径是增进异质文化之间的对话和理解,其目标是通过建立"教育联合国"培育地球公民。研究池田大作"国际理解教育"思想对当前积极推动和谐世界的构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与演变以及文化多元化、信息社会化的推进,国际理解教育转向于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交流与合作,日益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成为我国国家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基于此,对国际理解教育内涵的准确把握显得非常重要,不仅影响到理论的研究,甚至往往会成为实践的障碍,本文笔者首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概念进行分析和界定。国际理解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更是一场教育实践运动(行动),而从理念到行动,行动是关键,本文从政府、学校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主体层面对国际理解教育的实施进行阐述,真正让国际理解教育理念落实到行动,而不会成为一种没有意义、冷漠的教育口号。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快,国际理解教育在各国也蓬勃发展.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发展历程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多方面力量推动的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从多元文化理解到全球视野与全球公民的形成期,21世纪初至今强调跨学科的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高速发展期.澳大利亚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与走向特点:强调实践层面的国际理解教育、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建立了完整的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体系.这些都可为中国中小学国际理解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方式越来越多地受到理论界的关注,而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之一的文化育人,虽在经验层面有了一定的探索,但学理层面的论证尚有不足。鉴于此,本文试图从思想政治教育各要素出发,论证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育人的可能性,以期在理论层面上为文化育人寻求学理支撑。笔者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入手,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自身具备的文化属性进行剖析,同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展开研究,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的深入阐释其文化性。最后,指出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文化性需要从文化资源、文化载体和文化方法等方面来理解。  相似文献   

8.
创业教育从出现至今,在研究上,多见于创业理论等层面的研究,缺乏对其功利化倾向的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本文探索了在创业教育中容易产生的功利化倾向以及如何去除功利化的对策研究,研究将有助于对创业教育的内涵产生新的理解,对职业院校培养创造型人才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美国的国际理解教育在20世纪80~90年代经历了激烈论争,其内容涉及国际理解教育的目标、出发点、价值观等问题,对美国国际理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系统梳理论争的背景及主要内容,拟对我国的国际理解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10.
《民主主义与教育》中的很多思想对当前的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促进教师对师生关系和课堂教学本质等方面进行理解,鼓励教师给学生提供兴趣支持,让学生在知识教育中得到成长的保障。主要分析它对当前小学教育所呈现的指导意义,思考教师如何在其思想指导下构建更高层面的小学课堂,让学生可以在接受知识教育的过程中又能实现健康成长。通过本研究,希望可以对该书中的教育思想和内涵进行正确解读,将其容入小学课堂,构建更高水准的课程教育。  相似文献   

11.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2.
陈学军 《教育学报》2007,3(2):10-15
人的安全需要与自我意识需要、社会共识的诉求、以及制度化教育本身的特性,提出了形成教育共识的需要.然而,"理解"与"接受"的困难,使得教育共识的形成即便不是不可能的,也是异常艰难的.那些宣称的教育共识往往试图归化不同的观点而体现出强制,强调认同而淡化怀疑,意在融通却造成区分.因此,将"共识"动词化,把"教育共识"变为"共识教育",即从对"共同的教育认识"的关注转到"共同去认识教育"上,虽是不得已的选择,却也是一种积极的策略."共识教育"既是寻求教育共识的最低策略,也体现了对于他人的信任与依赖,还意味着开放怀疑、避免风险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内容,“道德的教育”强调教育的道德本性,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人们受到动机论和效果论道德评价模式的影响,没有把道德教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忽视了道德教育的手段和方式,把“道德教育”简单地等同于“道德的教育”,结果使得“道德教育”往往变成了“不道德的教育”.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道德教育”必须自觉地走向“道德的教育”,克服道德教育中的不道德性.  相似文献   

14.
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儿童实施“双性化教育”势在必行,但是实施“双性化教育”不能忽视“因性施教”。理想的教育模式是“双性化教育”与“因性施教”相结合,应重视在儿童性别同一性形成前提下从两性差别的角度来培养双性化人格。  相似文献   

15.
在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存在着"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混同使用,概念不清的现象.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事实上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表述,二者之间是既有明显区别又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的区别主要体现为概念起源背景上的不同与研究领域、范围上的差异.在承认全纳教育与融合教育存在显著差别,是两个完全不同概念的同时,我们更不能忽略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16.
教育的现状和教育研究的现状令人担忧教育哲学工作者用一些早已没有生命力的所谓哲学概念"指导"教育实践而不是以哲学的气质介入"教育",使教育哲学走失了方向;教育学家所探讨的教育本质和现实教育的其它出路不容易由教育工作者付诸实施.同时,代际和同辈之间的教育中科学因素少之又少,因而用"教育科学"来指称当前的教育研究,实在是一种尊称;人们对教育自身的改变缺少一种技术的眼光,没有将教育的积累看成是一门技术的发展历程,甚至将教育的工具和环境误以为是"教育技术",使真正的教育技术的改善处于"遗忘"和"误以为"的历史境遇.由此看来,将真正的哲学、科学和技术的眼光、思想方法引进教育生活中是教育研究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医学教育中的"关怀"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中,亟待进行“关怀”教育,因为“关怀”不仅体现出医学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实践的要求。本文分三个方面论述医学教育中的“关怀”教育:医学教育中“关怀”教育的必要性;“关怀”教育对于关怀伦理学的借鉴,以及关于“关怀”教育内容和途径的思考。  相似文献   

18.
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分析"师范教育"和"教师教育"各自的概念内涵及特征入手,阐述了"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所凸显的观念更新,以及推进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整体变革的迫切性。  相似文献   

19.
"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把人文素质教育作为改革的重要目标.本文着重论述了“两课“教学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关系,“两课“教学在人文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和改进“两课“教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文章通过对“素质”的论述,并提出在素质教育中的艺术教育是提供“美”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