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随笔,清朝陆以活在《冷庐杂识》说:“暇惟观书以悦志,偶有得即书之,兼及平昔所闻见,随笔漫录,不沿体例。”这段话说的是,随笔内容是观书、阅世之所得,随笔的文字是随着思路率性而作,随笔的文体是不受传统规矩约束的。钱理群先生也非常明确地提出:“随笔是从心底里涌出来的。它所要述说的,是刻骨铭心的个体生存体验,是只属于自己的‘个人的话语’。”正因为随笔在写作时间、写作地点、题材选择、篇幅长短等多方面不受约束,[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同学少年对于随笔,不少同学可能只有一个模糊的概念,您能具体解释一下什么是随笔吗?随笔是散文的一种,形式多样,短小活泼,一般以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为特色。在我国,最早使用"随笔"这一名词并为之下了定义的人是南宋时期的洪迈。洪迈在《容斋随笔》的序中说:"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简单地说,随手下笔而成的文字,都叫"随笔"。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程颢的《定性书》为切入点,分析程颢的理学思想,其间涉及程颢的《识仁篇》与《定性书》之联系,以及程颢的"定性"说与邵雍的"以物观物"说的内在思想上的一致性——都体现了一种超越自我、自然顺应的人生态度与精神境界,以及差异性——程颢的人生论与邵雍的宇宙论之差异。  相似文献   

4.
他是台湾著名主持人,以一身懦雅之气立足娱乐圈。他文笔出色,已出版多本随笔散文。海外留学归来时,他本想拯救台湾电影业,却从电影人变成当红主持人。节目中他风趣幽默妙语连珠,深谙"说话之道",经典语录席卷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如今,这位"搞怪才子"首次尝试"授之以渔",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实用书——《蔡康永的说话之道》。现在让我们和记者一起,对话蔡康永,听他传授说话高招,和自我爆料的说错话经历……  相似文献   

5.
随笔     
<正>"随笔"一词,在清朝就有人使用过,但作为一种文体概念,应该出现于民国时期,是译自于英语的Essay、法语的Essai。但至今"随笔"的概念仍然并不独立和明确。有人说是散文的分支;有人说正好译成"小品文";有人认为就是"杂文";培根随笔呢,有人称为议论文或论说文。对随笔的定性也不明晰:有人说偏重议论,有人说倾向批评,有人说讲究制式,有人说形式随意,但无一个正面的、全面的、区分度高的定义。近些年中国散文、"随笔"复兴,还有同名的、专门的杂志出版。  相似文献   

6.
<正>随笔写作教学是"以生为本"的一种作文教学活动与策略,以随笔写作为手段,以"题材训练"为特征,不断积累素材和写作经验,在训练中锤炼语言,磨砺思想,不断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与其他作文教学样式比较,随笔写作教学更加注重激发写作者的自身需要,更加注重写作自由、写作实践。随笔作文教学运用"一书引路、一本实践、一刊推进、一案提升"的"四个一"机  相似文献   

7.
<正>阅读是一种劳动,这种劳动是以人脑的高级活动形态而存在特殊运动,这种活动把读物从密码符号系统转变成充满意义作品。真正的知识更多来自思考而不是书本。读书太多不思考,头脑膨胀而压抑,朱熹说:"盖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博我,释卷而茫然。"  相似文献   

8.
<正>一、重视朗读,以"读"激趣"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一定数量的文言篇目,对培养语感、直觉、顿悟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回想起自己求学时代的语文课堂,老师滔滔不绝地讲,但有多少是深深地烙在自己脑海中的呢?清代大学问家朱熹说过:"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或者我们可以这么说,语感很大程度上就是在熟读  相似文献   

9.
《庄子》一书,思精义奥,语汇丰富,文献上能印证者不多,因而词句未能得到真解者甚夥。本文拟就"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擢德塞性""观雀蚊虻"等词句进行校注,力求因文求义,言之成理,切合原书之义。  相似文献   

10.
《容斋随笔》是宋人洪迈的一本笔记体著作,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并称为宋朝的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这部笔记分为随笔、续笔、三笔、四笔、五笔五部分,除五笔只完成十卷外,其余各有十六卷.书中没有分类,也没有按时代先后,作者在随笔卷首题曰:“予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行后,无复诠次,故目之曰随笔.”说明了此书撰写时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1.
<正>明代陈益祥说:"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就是通过观书绎理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滋补和休息。因为,读书可以让心灵变得宽厚和柔软,让心灵获得快乐和舒畅:读书,心才不慌;不读书,心就荒了。1 4年前,我从一所中学调进四川省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研员。十多年来,我时时提醒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做一个清醒的读书人。一、读教材,发现小学语文的魅力  相似文献   

12.
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在《书洪范传后》中说:"问之不深,则其听之不专;思之不深,则其取之不周。"可见,"问",是要讲究深度和艺术的。在实际教学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同学们听、说、读、写的能力,我用如下方法进行尝试: 以互评"随笔"为内容,以"三分钟练说"为形式,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具体做法是:互评内容是"随笔",即不规定范围、题目,只要是生活中有感受的、有兴趣的都可以写.时间安排在每堂语文课前五、六分钟,按学号顺序,每天由一位同学朗读"随笔",后一学号同学主评,然后自由发言,展开评议.评议可以从命题、选材、中心,或遣词造句、修辞表达等方面有所选择地点评,不求面面俱到,不作硬性规定,强调同学习作中的主要优缺点,以鼓励为主.  相似文献   

14.
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  相似文献   

15.
一、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美国教育家华特.B.科勒涅斯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极其简单而又非常深刻地说明了语文和生活同在,生活中到处都有语文实践和  相似文献   

16.
陆游筑书巢     
吾室之内,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日:"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  相似文献   

17.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本文从这一点出发,探讨了将音乐教学"生活化"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韩非     
鲍亚民 《学语文》2005,(9):30-31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善刑名法术之学,见韩之削弱,数以书干韩王,王不用。于是韩非疾治国不务求人任贤,反举浮淫之蠹而加之功实之上,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五十六篇,十余万言。  相似文献   

19.
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更有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  相似文献   

20.
在北宋崇尚老庄、佛教的文化思潮中,苏轼作为北宋"尚意"书风的领袖人物,他的理论创见和艺术实践多由老庄的"自然"审美思想而发,并且融入到自身的艺术风格和内在的精神气质上。通过对苏轼书法"自然天趣"观进行探究,可发现"自然天趣"观贯穿着他毕生的学书之路,其书初无意于佳乃佳尔、"神逸"说、精能之至反造疏淡、熟后求生、不直率流滑,留得住笔、用墨浓而润等观点与"自然天趣"观息息相关,对北宋的"尚意"书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