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一国或地区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经验是: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为主要动力,农业现代化为基础条件,政府的政策和法律制度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因素,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是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举措,适合国情的转移模式是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的关键.为此,分析了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了促进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选择适合国情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大力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加快相关政策制度的改革调整,加强教育培训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通过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循序渐进,以促进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一、国外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其规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及人口的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状况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差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道路也不尽相同。通过对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化国家农业劳动力转移情况的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段规律以及对我国农业劳动力转移道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后我国出现了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的现象,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是关系到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就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情况、特点,原因,来探讨它对国民经济所产生的影响,从而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对策.一、改革开放后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情况改革开放十几年以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呈上升趋势,但不是平稳地向前发展,而是呈现出一种波动性和阶段性.纵观劳动力转移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深层原因,在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而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在相当程度上又和我国所选择的超前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城市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联结在一起。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深层原因,在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而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在相当程度上又是和我国所选择的超前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联结在一起。要有效地解决我国乘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乘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我国农民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深层原因,在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而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在相当程度上又和我国所选择的超前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城市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联结在一起,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就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农收入增幅持续下降的深层原因,在于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而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艰巨性,在相当程度上又是和我国所选择的超前工业化发展战略。以及与其相互依存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联结在一起的,要有效地解决我国剩余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老谋深算必须遵循社会经济发展一般规律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对剩余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农业发展新阶段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和成因,阐明了解决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存在着大量的边际劳动产出为零的农村劳动力,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必然是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过程.只有将劳动力转移出去,农村、农民才能摆脱贫困.从另一方面看,我国入世后,农业受到的冲击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最多,必须对其进行改造.农业劳动力输出后,开阔了眼界、学到了技术、更新了观念、积累了资本,正是对这种改造的一种储蓄.  相似文献   

10.
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动力机制与阶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鹏 《昌潍师专学报》1999,18(1):29-33,94
在我国,农业劳动力过剩巳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实,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劳动力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本文尝试用政策性原因来解释和分析中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作者认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在农村外推力和城镇非农产业内拉力的作用下完成的,并以此为基础,对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了阶段性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农业大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剩余现象非常突出.这使劳动力转移问题长期以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成为了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一个瓶颈,笔者认为职业教育和培训,是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现象,英国、美国、韩国和日本等都曾出现过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的现象。因此,考察其他国家的农业劳动力转移过程,从中吸取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将有助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顺利完成,对我国"新农村建设"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级各类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教育事业蓬勃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随着城市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将发生转移.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劳动技能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作用不可忽视.文章针对当前职业教育培训如何服务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了几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方式,并提出了相应的转移建议.  相似文献   

14.
论乡镇企业劳动力的继续转移貊琦,任太增乡镇企业劳动力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结果,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不彻底的表现。它仅仅是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暂时状态,并没有完成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任务。乡镇企业劳动力的继续转移是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侯洁 《职业技术》2005,(9):74-74
大量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彻底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这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的共识.我国农业劳动力约有5亿左右,占全部劳动力的70%,而且每年还要新增几百万人,增长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现阶段农业生产的需要而又滞留于农业生产领域内的劳动力.从1990年到2000年,我国平均每年新增农业劳动力约1400万,即使平均每年有600万转移到城市和其他非农业部门,到本世纪末,剩余量也将达到8000万,面临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推进,我国将在今后10-20年经历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规模最大的从农业到工业、服务业的劳动力大转移,从农村人口到城市人口的大转移.我国现有农村劳动力近5亿人,其中富余劳动力1.5亿.  相似文献   

17.
运用刘-费-拉模型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的发展问题,反而使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和农业发展缓慢,根据劳动力转移过程探讨促进农业发展的途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六大对我国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战略部署.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关键要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推动城镇化进程.为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全国再就业工作会议精神,现就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凤阳县刘府镇的赵庄创造了一种农村改革的新模式--"民营资本 新农村建设".通过投资成立农林开发公司,连片租赁农民承包土地,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市化道路,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民主政治.本文从"工业反哺农业"、地权整合、农业企业化经营、农村劳动力转移四个方面作出了价值判断,并提出赵庄模式对我国中西部新农村建设的借鉴.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也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农业人口多,人均耕地面积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业综合效益低又是我国农村的一个普遍现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五年来,对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和就业技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要进一步解决好"三农"问题,提高农民的经济收人,必须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