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汉字的"简化"与"繁化"是汉字发展中的历史现象。古人留下了许多汉字简化的经验与理论,或"省声",或"省形",或"通假",或重组。汉字的书法艺术促进了汉字形体的变化,把图画文字系统变成为一个符号系统,催生出一批简化字。简化字里有会意字、形声字、通假字,也有记号字、半记号字,是现代汉字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通假字漫谈     
通假字就是古汉语中的音同或音近的替代字.如果不了解汉字的通假,就会望文生义,导致误解.通假字产生的原因有两条.通假字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音同而通假,二是音近而通假.音同的通假,是指借用声、韵、调相同的字来代替本字的通假现象.音近的通假,是指本字与借字之间声、韵、调只是某些部分相同.  相似文献   

3.
通假简论     
何谓通假?凡本有其字,不用本字,而借用与本字音同音近者以代之,统称之为通假。如此有意背离汉字以形见义的特色的“怪”现象,在我国历史悠久,原因复杂。不自量力,试就通假起源及其发展、通假规律及如何探索通假本字等问题,作些探索,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相似文献   

4.
中学语文教学中提出了古汉语通假字的问题,这里就谈谈古字通假的一般特点及其通假用字的规律,以供参考.一所谓古字通假,是指在古书中出现的用同音或近音字替代本字使用的一种现象.“通假”是某字通用、借用为另一字的意思,所以“通假”也叫作“通借”.被借用的那个字叫作通假字,把所借用的意义叫作通假义,如:  相似文献   

5.
简析汉语“陪伴性”物量词中的通假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汉语"陪伴性"物量词中的通假现象,在引证古文献的基础上,为一些通假字找到了本字,并从汉语史以及汉字的特点等角度对量词的通假现象进行了剖析,指出量词之所以能够通假,不仅与量词在使用过程中的"泛化"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也与汉字与汉语之间的关系以及汉字的演变趋势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假借、形声是汉字和汉语历史上的两个重要阶段,汉字由此获取表音特点。通假并不避免意义关联,古今字通假是古汉语的事实,也是常规。形声字声符寓义、形声字族具有义通关系.这一观念具有很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联绵词事实上包括了两类词,即单纯的双音词,和词源或结构不明的双音词。  相似文献   

7.
初中阶段,文言文篇目逐级增多,难度逐渐加大。由于古今字词用法的差异,很多字词的含义在现代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通假字和假借字的用法,在许多学生心目中仍是一个容易混淆的知识肓点,甚至还有人误认为通假字和假借字是同一回事,都是“某字通(同)某字”。笔者在此结合初中教材中的古文知识,谈谈通假与假借现象。  相似文献   

8.
文言文中常遇到用表示乙种意义的音同或音近字(假借字)来表示甲种意义的另一个字(本字),这种语言现象叫做通假。阅读古文时,如果不理解通假现象就会望文生义,闹出笑话;了解和掌握通假现象的用法规律,有助于我们学习课文和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现将初中课文基本篇目中的所有文言通假现象从形体上加以归类(以课下注释和课后作业为标准),帮助大家学习,特别是复习文言词语,避免死记硬背通假字的本义。一“以简代繁”:本字是形声字,假借字就是该形声字的声旁字。如:才美不外见。(《马说》)“见”(假借字)通“现”(本字)…  相似文献   

9.
假借和通假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在古书之中,假借的现象非常普遍。本文从假借字的类别,产生原因,读音等方面作了系统的阐述。并且由于假借与通假两组概念容易混淆,文末将二者作了简单辨析。  相似文献   

10.
高考语文试题年年都有对汉字字形的考查。本考点重点考查的是那些常用但又极易混淆的字,主要表现在同音形近字、多音多义字、容易误写的成语、俗语等;考察以形声字为主,主要由于形旁没有正确辨认而带来使用上的错误;考察范围是现代常见字,对古汉语中使用而现代已经消亡的古僻汉字则不会涉及到。考生要答好这道题,必须下真工夫不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