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诗经》中涉及到众多与先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草木意象,先民们或因草木而触发情感以咏叹,或以之为婚恋生活的寄情之物,或以之为祭祀而表达虔敬之情,这些意象在先民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对《诗经》草木意象的探究,可以窥见先民的生活情趣和思想情感及其表现出的时代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
论《诗经》中的桑意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在文学作品中桑意象频频出现。作为中国文学史的开端,《诗经》中所写的桑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植物,更是一种原型性的审美象征意象。这一意象的产生与先民对桑的生殖崇拜观念、古代社会的祭祀习俗及风俗习惯等有关,蕴涵着极为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3.
《诗经》中记载鸟类的诗篇约有79首,不但数量众多,且文化底蕴深厚。《诗经》中飞鸟意象对婚恋生活的反映、对自由、快乐生活的反映、对物候文化的反映是《诗经》风之意蕴的重要社会表征,这种意蕴其后成为中国诗文化的基本内涵,影响着中国诗歌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陆跃升 《文教资料》2021,(3):39-40,27
农业祭祀是《诗经》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保存于《周颂》《大雅》《小雅》之中。《诗经》中有关农业祭祀的诗歌比较多,充分说明农业文化与祭祀文化为周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诗经》所载的农业祭祀诗描写的祭祀对象,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西周春秋时期人们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思想观念:社稷崇拜、祖先崇拜、上天崇拜等。  相似文献   

5.
】比兴意象的创造是《诗经》文学最高的艺术成就之一。“比兴”价值的实质在于比兴意象本身。比兴意象的生成是内在机制和外部机制的交融合一。内在机制是“诗经时代”人本有的意识心态,包括天人合一观、类比联想思维及感触体悟的认知方法;外部机制是“诗经时代”特有的文化环境,包括图腾、祭祀、神话等历时性文化积淀和农事、渔猎、风俗活动等共时性社会环境。在内外机制双重作用下,比兴意象得以生成  相似文献   

6.
《诗经》305篇中,与美酒有关的就有38篇,占十分之一强。酒在《诗经》中所具有的独特意蕴内涵,形成鲜明的文化特质。这些意蕴内涵具体表现在祭祀、宴饮、赞颂、讽刺、饯行、寄托、代指等多方面,包含了贵族与平民等不同阶层,日常生活与节日礼仪等不同社会方式,爱憎与离愁等不同情感。可以说,《诗经》中有众多诗篇成为先秦时期酒文化的载体,透过这些诗篇及诸多意象,充分呈现出先民以酒为核心的民俗画卷及文化内蕴。  相似文献   

7.
《诗经》写到“狐”的有九篇,《诗经》中的狐意象可以分为原生态的、象征性的和艺术化的三个方面。原生态的狐意象是先民们狩猎生活的反映,以狐裘为物质载体的象征性狐意象其成因可以追溯到图腾崇拜,艺术化的狐意象指向离家在外、漂泊无依者。《诗经》狐意象有着十分深厚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8.
在《诗经》305篇作品中,许多篇目与植物有关,而又有相当一部分植物在农事主题中出现。梳理、分析《诗经》植物的文化渊源、农事主题中各类植物以及农事主题中的植物与祭祀之文化内涵,可以管窥《诗经》中的植物在农事主题中的应用及其文化意蕴,从而透析周人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世界。  相似文献   

9.
从《诗经·小雅》看西周至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作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看作是辅礼而行、施行教化的工具。因此,它具有很强的现实性。西周至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这种社会现象在《诗经.小雅》中多有反映。基于此,我们有必要结合《诗经.小雅》的文本,分别从宗法制度的衰亡,祭祀乐器和祭祀规模的变化,以及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等角度探究西周至春秋时期礼乐文化的衰落。  相似文献   

10.
先秦时期《诗经》中与陕西汉中关系最为密切的有《大雅·瞻卬》和《大雅·旱麓》两篇。若论及汉中在礼乐文化中的地位,产生于汉中本土的《大雅·旱麓》篇则是最重要的文献资料。其中旱山祭祀所用的"玉瓒"、"黄流"、"清酒"、"骍牡"、"柞棫"和祭祀周围所见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刻地体现了先秦时期陕西汉中礼乐文化与生态文明互相交融的历史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学意象翻译是《诗经》英译的重点和难点。鸟意象在《诗经》意象群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类的生活特点和思维习惯。符号语言学强调符号和文化的关系,以源语语用意义为核心。在以《诗经》中鸟的飞、鸣、羽、巢意象为研究切入点,对比亚瑟·韦利和埃兹拉·庞德的鸟意象英译文后可以发现,韦利译本比庞德译本更加注重符号转换。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照顾语言文化差异,保证意象的语用意义和指称意义均得以恰当传达。  相似文献   

12.
《诗经》产生于西周到春秋时期,但它反映的内容和生活却很古远。其中不少诗篇蕴含着上古时代的图腾和性崇拜,祭祀和其他古俗,可是后代研究《诗经》的人多以儒家观点指导,对这些内容却避而不谈或加以另解。为了促进《诗经》的研究,本文就着重从图腾文化,婚俗及性崇拜,祭祀及其他古俗方面入手,援例揭示其文化内含。  相似文献   

13.
《诗经》和《楚辞》作为南北文学的代表具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诗经》中的颂诗和《楚辞?九歌》同属于祭祀诗,但两者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分析两类祭祀诗歌在祭祀对象、祭祀心理、创作主体和祭祀目的等方面的不同,对于更加深入的了解南北文化的差异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诗经》不但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更是研究当时社会的珍贵史料。其中关于社会风貌、人们思想和生活的介绍更是十分丰富,拿祭祀这一社会现象为例,《诗经》中就有很多记载,如四时之祭、裎祀、祸祭、稞祭、燎祭、尸等等。  相似文献   

15.
意象作为《诗经》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对它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经》的文本和《诗经》时代的文化观念。《诗经》中动物意象的营造有着自己的特点,这一特点首先表现为意象择取的生活化,其次表现一种动态美的体认与追求。  相似文献   

16.
《诗经.国风》中的水意象有单纯水意象和复合水意象之分。在单纯水意象中,江河川流水意象是其主体。人类文明籍水而生,周代文化与水不可分离。通过对《国风》中的江河川流水意象进行分析,可以窥见《诗经》单纯水意象内涵的丰富性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17.
意象在诗歌审美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在我国诗歌审美中源远流长。《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的源头,本文就意象、《诗经》中的审美意象,以及自《诗经》以来一代又一代的诗人诗作对《诗经》中意象的不断继承、补充与完善进行一点探索。  相似文献   

18.
《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周代先民伦理生活艺术而真实的记录,蕴涵了时人对"德"观念较为原始的思考。从后妃之德、君臣之德、夫妇之德、兄弟之德等方面探讨《诗经》"德"观念之具体体现;并讨论《诗经》"德"观念的表现方式,即比兴手法和文学意象;通过"德"观念的把握,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雩礼是在先秦时代为祈求上天降雨所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在以农业为主的周代社会,这种祭祀有着重要的生产及生活意义,对当时乃至以后的封建社会都有重大的影响。通过分析《诗经》中有关雩礼记载的诗歌,理清雩礼的仪式,探究雩礼的现实作用及文化内涵,揭示雩礼仪式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诗经》中描写的葫芦意象种类繁多,在诗歌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传达的文化意蕴十分丰富。类型多样的葫芦不仅展现了宗周社会的独特风貌和周人的审美趣味,而且承载了独特的叙事功能。以《诗经》中的葫芦意象为切入点,从营造意境、调节叙事节奏以及情感表达三个方面进行梳理和分析,力求展现《诗经》的丰富内涵和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