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面对社会风险,人们首先谈到的是媒体的作用.其实,媒体所报告的是事件、公众的态度以及公权力部门的处置措施.当然,媒体在报告过程中也有自己的态度.也不可避免地会对事件的处理与发展有所影响.在构成风险与对风险有直接影响的--政府、公众与媒体--"三角"结构中,政府是关键,也是化解社会风险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传言事件对我国的民众生活带来了一定影响,本文以风险社会的视野,通过对"广元蛆橘"传言事件的文本分析,以谣言心理学为分析进路,对传言事件的产生与传播条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面对风险社会的流变,大众媒体需要通过建构风险事件报道意识.以应对易轻信于人的受众心理新特点.  相似文献   

3.
叶阳 《青年记者》2012,(32):22-23
"这是一个危机四伏的社会……定时炸弹在滴答作响"。早在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贝克即在《风险社会》一书中流露出对社会风险性的担忧。近年来,我国的公共安全事件高密度出现,风险社会吹响了尖锐的号角。在这个危机传播语境中,媒体如何应变?如何在事件的不同阶段充当一个合适的角色?这是我们必须深入思考的一些问题。危机传播是一个完整的流程,具有前期预测、中期处理以及后期完善、反思等多个环节,且不同危机个体事件也可能会遥相呼应,前一事件的后期反思可以成为后一事件的前期预测,彼此之间形成看似分离、实则缠绕的风险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我国突发舆情风险事件频发,给舆论环境和社会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值得重视的是,在这些舆情风险事件传播中,有的主流媒体也表现出专业失范、社会责任缺失等行为,从一侧面助推了风险事件的传播与扩散.本文将对主流媒体责任缺失的表现以及需要承担起的社会责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社会问题与自然灾害频发,在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社会,媒体如何报道危机事件,如何定位,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德国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于1986年在其著作<风险社会>中首次提出了"风险社会"这个概念.危机,随着社会的发展,呈递增趋势.作为"社会雷达"的媒体,对于风险传播有了更深远的责任和意义.他们所担任的角色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也是危机事件发生前的预警者、危机发生后的指导者.媒体在应对危机事件时准确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6.
"9·11"事件以来,暴力恐怖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世界风险社会语境下,媒介是现代风险的主要建构场域,也是公众获取风险信息的主要来源,对于形塑公众风险感知、推进社会风险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和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15年来关于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主流媒介如何报道暴恐事件以及建构暴恐风险景观。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否进入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所谓的"风险社会"?如果从中国2003年以来突发公共事件频发的社会现实来看,似乎如此.据中国公安部颁布的数据,2005年全国发生群体性事件7万起,到2007年群体性事件已达8万起,2009年则超过十万起.以2003年"非典事件"为肇始,中国连续几年来突发事件频起(包括群体性事件),大多涉及公众利益,引起社会的极大关注,有些事件甚至酿成较大社会冲突,影响波及海外.  相似文献   

8.
现代化的发展和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使风险成为当代人类社会的一个主要特征。从风险社会视角来看,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面临着历时性风险共时态存在、风险责任主体模糊、公众风险传播理性和社会责任感缺失等一系列困境。从风险社会理论这一全球化的语境对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引导进行研究,是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论研究的新视阈,也是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进行有效公共治理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9.
媒体肩负着社会问题预警重任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已发生过两次较大的社会不稳定事件,今年出现的西藏"3·14"事件等一系列社会事件,又使我们的国家和民族面临着新的考验.  相似文献   

10.
孙振虎  张驰 《现代传播》2013,35(8):51-54
当下我们正处于风险社会之中,而新兴的网络媒体放大了风险的可能性,这对于当下社会管理和政府的形象塑造带来巨大的挑战,如何使用政务微博应对风险,进行危机公关,成为了当下的热点问题。本文将以2012年"7.21北京大雨事件"为案例,研究北京市公安局微博"@平安北京"在事件中所起到的作用,探讨政务微博应对风险、塑造政府形象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正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只有发展民主才能平稳地过渡,在这一过程中,只有给予民众充分的言论空间,才能更好地实现公众参与,有效化解社会矛盾,降低社会风险,维持社会稳定。在自媒体环境下,如何在言论自由和社会稳定之间寻求平衡点,让言论自由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对应的社会管理也呼之欲出。一、微博时代适度的言论自由有助于推动社会管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媒体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言论自由的程度与之前相比也有了极大提高,特别是"微博"的出现,在诸多重大社会事件中,媒体  相似文献   

12.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大学生自杀","杀害学生"的事件,在一些都市类媒体上频频呈现,甚至在读者当中引起恐慌.这使笔者想起了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一本专著<风险社会>,他在该书中说,21世纪面临着"异常情况成为一种屡见不鲜的情况"的危险,人类社会正步人"风险社会".①在大众传播高度普及和广泛渗透的信息社会里,过去的"异常现象"似乎慢慢变得"寻常",整个社会的风险系数也随之加大,社会面临着"失控"的危机.  相似文献   

13.
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新闻媒体参与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维 《视听纵横》2009,(3):23-25
1986年,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183;贝克郑重宣布: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风险社会”。其意在提醒我们,现代社会具有与以往社会显著不同的运作逻辑和特征,必须注意现代社会的矛盾和风险的多样性、突发性、弥散性和复杂性。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公共危机事件的多发预示着“风险社会”已经来临。于此相伴,公共危机管理也逐步进入各级政府和公众的视野,成为各级领导面临的现实挑战。  相似文献   

14.
吴哲 《青年记者》2012,(20):12-13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集团之间的冲突增多,公共卫生危机事件频发.从2003年的"非典"、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事件、2010年的"小龙虾致病"、2011年"地沟油"事件、2012年"毒胶囊"事件等,公共卫生危机报道均占据了媒体的重要位置.与"一般危机"相比,公共卫生危机影响范围较大,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架构有着严重威胁.大众媒体在危机中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危机的演变进程.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各种风险和矛盾也不断涌现,突发事件也进入高发期,尤其是近几年来发生的突发群体性事件甚至还有复杂背景和诸多的主观心理动因.而以马鞍山"6.11"事件为代表的突发事件的特征和传播规律为我们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媒体对食品安全问题报道之后,会出现公众恐慌和行业损失,人们由此往往归罪于媒体。本文试图从风险社会的角度,以2006年的"多宝鱼"事件为例,说明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会变成了食品安全的报道问题,这里面既有因果关系的难以确立,也有事件本身的后果无法测量,把责任全归之于媒体是不公平的。同时,中国的媒介在报道食品安全时,也必须改变观念,从自以为是的监督者成为客观公正的"雷达"。  相似文献   

17.
进入全球化的风险语境中,21世纪的中国因为迅猛的发展速度和巨大的社会变迁正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然而伴随着发展带来的一系列自然的、人为的灾难和危机事件也使中国步入"高风险社会".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及时性及交互性一方面有助于增强风险的认知与沟通,但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风险传播的概率.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我国社会风险日益积聚,公共危机事件频发,社会舆论聚焦呈明显态势,许多社会舆论又常常跨越国家引发国际舆论的关注.这无疑增加了我国社会治理的难度.国际舆论风险已成为现实的存在。本文主要探讨国际舆论风险产生的时代背景、国际舆论风险的内涵及其性质。  相似文献   

19.
当下中国已经处于风险社会。在一些环境风险议题中,出现了民众的感知风险高于技术风险的现象。本研究以西方"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为理论出发点,以山东民众反对建设荣成石岛湾核电站和乳山红石顶核电站事件为案例,探讨在中国语境下环境风险放大过程中的公众认知与舆论特征。通过深度访谈和内容分析,发现环境风险主要经由信息过程、制度结构和个体反应等三重机制的影响而得到放大。具体而言,传统媒体、新媒体、以及专家和意见领袖的意见争夺决定了风险的信息过程。利益相关方的暗箱操作、信息控制和社会团体缺失等制度结构因素,导致民众对信息缺乏信任而进行"对抗性解读"。另外,民众接收信息时的愤怒情绪及对风险项目的 "污名化"过程,也促进了风险放大。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体、物联网、云计算 、可穿戴设备等传感器遍布世界,海量数据被收集利用,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盲目夸大"大数据"的力量,然而对其相关研究和利用各界还处于探索阶段,各界对大数据的期待掩盖了它巨大的风险.我国已经进入风险社会,大数据时代的风险社会伴随着网络技术、数字媒介技术等的长足进步,以及新闻传播模式的新发展,孕育了更多的风险表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