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的家乡是日本长野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这里有很多的日本农民和生意人到中国的东北寻找工作,所以长野县的人民对中国怀有很深的感情。“二战”以后,长野县的日中交流活动也很活跃,受这种环境的熏陶,我也很关心中国,所以上大学时,我选择了中作为我的第二外语。  相似文献   

2.
与中国人民一起工作和奋斗了将近70年使我深受教育和鼓舞。中国人民是真正的英雄。能够亲眼目睹他们取得众多的胜利使我感到非常满足。这些胜利包括在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战胜日本侵略;在革命战争中战胜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并在1949年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他们又继续  相似文献   

3.
1994年《人民中国》杂志已顺利地完成了编辑出版工作,综观全年杂志,我认为在办刊思想上树立了对日宣传也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人民中国》杂志以往是以有文化味而闻名  相似文献   

4.
"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作为一名记者,我必须承认,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所有关于中国梦中最打动我的一句话。这句话是中国最高领导人在今年两会上对个体在"中  相似文献   

5.
周瑾 《对外大传播》2005,(10):28-30
对冯骥才先生的采访,是在天津小白楼他的工作室里进行的。在约见冯先生的过程中,笔深深感觉到冯先生太忙了。据冯骥才说,他几乎每天凌晨一两点才入睡。可每次笔打电话到工作室时,在电话那头,总能听见他宽厚、响亮的声音。 “在我发表的小说中,大概以《三寸金莲》争议最为激烈。”但是这部小说被翻译成七种字,有英,有越南,有俄。冯骥才的书为什么总是被国外出版界所关注呢?“我认为有两个原因,一个跟我的小说背景有关,我的小说都有中国化和地域的背景,外国人看你中国的小说看什么?他看的是你的味道,属于中国的味道。《三寸金莲》当年引起争议的内容中,最主要的就是有读认为我在宣扬与赞美‘三寸金莲’,实际上这是读对小说的误读。《三寸金莲》不是那种以暴露中国历史传统上落后的东西来博得外国人眼球的东西。日本有学评论家认为(《三寸金莲》是讲化的束缚力,我比较赞同这个观点。《三寸金莲》写的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儿,可我认为,小脚里藏着一部中国历史,但是现在被裹着得可能是眼睛,也可能是脑袋。” “除去《三寸金莲》,我还写过一本小说,叫《感谢生活》,这本书也被翻译成不少种字,《感谢生活》写了一个做陶瓷的艺术家在大的历史背景下,他的个人命运和爱情经历,书强调了中国民间化的美。因此,我觉得是因为我的书里有了化内涵,才有了它受外国读的喜欢。第二呢,是我的小说里有中国人的特点,《俗世奇人》里就介绍了很多有性格的入,这本书被翻译成法、俄、日本,它和巴尔扎克笔下的人物不同,这些入只能存在在天津码头上。即使这些人可能不在了,但是化会留存下来,他们的气质还在,依旧个性鲜明地活在读的心里。”[编按]  相似文献   

6.
“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就是我的家,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爱泼斯坦刚刚度过90岁生日的爱泼斯坦——中国人民尊敬和热爱的老朋友离开了我们。去年4月,本刊推出了一组重点话题《致意,与我们共同走过的外国朋友们!》,让读者认识了几位与中国人民一道,为建设新中国作出贡献的外国朋友。同期,开始对爱泼斯坦先生的回忆录《见证中国》进行连载,受到了业内读者的关注。我们现将《见证中国》一书中最为精彩的新中国建设章节分两次奉上,以满足读者的强烈阅读愿望。  相似文献   

7.
陈日浓同志是我住对外刊物《人民中国》和《今日中国》(原名《中国建设》)30多年的老同事。他的新闻作品选集《从霉域到海峡》最近出版,我有幸先读为快,欣喜之余,也产生不少感想。  相似文献   

8.
"通过《人民中国》,我第一次接触到了原生态的中国"、"我觉得《人民中国》就是一本充满启发性智慧,教人如何增进相互了解的综合性杂志"、"我一下子被《人民中国》刊登的日本媒体无法深入的细节报道所吸引……通过《人民中国》的各种报道选题,我认识到了中  相似文献   

9.
我与《人民中国》的相识,可以追溯到40年以前。当然,那时我还是个小学生,还不会自己订阅《人民中国》。我的父亲是《人民中国》的订阅者。当新闻记者的父亲时有寄到家中的海外邮件,尤其是  相似文献   

10.
《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书讲述了一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是中国名相声演员丁广泉的弟子。书中通过这位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恋爱、旅游、制陶、练习书法绘画、做沙雕、主持节目、唱京剧、演小品的感受,以及他对于中国的见解,印证了中国深厚的化底蕴,折射出现代中国的巨变,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当今最新的发展进程,向全世界人民传递出中国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正10月1日,在礼炮齐鸣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为庆祝70周年华诞举行了盛大的阅兵式和10万人的群众游行盛典,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中国以中国特色道路实现现代化的充分信心。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里完成了发达国家几百年才完成的事情。一个多世纪前,中国人民曾被嘲笑为"东亚病夫",饱受侵略和动荡的折磨。现在,中国人民看到祖国正在有尊严地崛起,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赤贫,这一困扰中华民族千百年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为了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得到了根除。中国有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在大规模消除贫困方面树  相似文献   

12.
《陶非陶:我在陶瓷国度的明星历程》一书讲述了一位留学生在中国学习和生活的经历和感受。他本人聪明、善良、多才多艺,是中国名相声演员丁广泉的弟子。书中通过这位外国人在中国学习、恋爱、旅游、制陶、练习书法绘画、做沙雕、主持节目、唱京剧、演小品的感受以及他对于中国的见解,让读通过他的眼睛,印证了中国深厚的化底蕴,折射出现代中国的巨变,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当今最新的发展进程,向全世界人民传递出中国开放与包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3.
爱泼斯坦一生跨越了二十世纪绝大部分的漫长岁月,又进入了二十一世纪。这期间,正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十分重要的时代,也是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个阶段。他常对人说:“中国人一般由爱国主义走到国际主义,我却是由国际主义走到爱国主义。”也就是说,他是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局来看中国历史的,同时又将中国历史视为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加以考察。因此,他看问题的视点高,看得远,分析透彻。他对中国的深厚感情根深蒂固。他从小生活在中国人民之中,与他们共同度过悲伤与欢乐,挫折与胜利。在这里,他汲取了他的全部经验。在这里,他选择了中国国籍和选择中国作为永久居住地。在这里,他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献身于一个美好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对外大传播》2009,(7):57-57
科威特人对中国有一定了解 问:不知道科威特人民对中国有什么样的了解? 阿依莎·盖斯:现在有不少科威特人会来中国经商、旅游,而且他们非常重视中国。他们会问我有关中国的问题。比如说,你去过长城吗?见过兵马俑吗?见到过有关奥运会的建筑物了吗?你会说中文了吗?所以我也很荣幸能够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5.
第三章绿色涌动着油茶的春潮诗人艾青有这样的诗句:"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有泪水,那是因为我对这块土地爱的深沉……"在中国油茶主产区,涌现出一大批种植油茶的英雄和造林模范,他们来自不同行业,然而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对这块土地和人民的无限热爱。  相似文献   

16.
李明佳 《文化学刊》2009,(5):124-126
我国的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但是在其他省区也居住着一定数量的蒙古族。国家在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辽宁省有两个蒙古族自治县:一是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以下都称为蒙古贞),二是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由于这两个自治县的蒙古族人民长期和汉族人民生活在一起,在使用的词汇中融入了大量的汉语借词。借词是语言接触的必然结果,两种或多种语言互相接触的过程中必然产生借词这一语言印迹。  相似文献   

17.
艾格妮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进步记者、作家和社会活动家,被周恩来总理称为“伟大的美国人”,同时也被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称为“中国人民之友”。她曾深情地写道:“哪一天我能重返中国,我一定亲一亲它的土地”,“你们的人民也是我们的人民,因为我是属于大地的,我们的斗争也就是整个大地的斗争。”这是她的心声和她一生的写照。  相似文献   

18.
在全局范围内展开书刊宣传业务大讨论活动是我在外文局人民中国杂志社做摄影记者工作这十多年来的头一回,感到非常高兴。在70、80年代一直有权威且好称“老大”的外文局各刊物(指图片方面),特别是我们《人民中国》杂志摄影图片的独特风格,一直是国内其他刊物学习的榜样,我们生动活泼的摄影图  相似文献   

19.
《人民中国》开展通联工作较早,伴随着杂志已有40多年的历史。我是从1993年开始搞通联工作的。卫作之始,社领导跟我谈话,通联工作是《人民中国》这本杂志直接对读者开放的窗口,通联工作即是外事工作,从事通联工作既需要较高的日语水平,也需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养和责任心,听了这番话,我唯一的感  相似文献   

20.
当我走访美丽辽阔的澳大利亚时,我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急剧上升,每一次与当地人民的交流,都使我久久沉浸在身为中国人的巨大自豪与欣慰中。在参观举世闻名的悉尼大歌剧院途中,路遇一对徜徉漫步的中年夫妇。一听说我们来自中国,女主人就打开了话匣子。她说她的哥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