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电解质的电离平衡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2.电解质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①强电解质电离用“=”,弱电解质电离用“→←”; ②多元弱酸的电离分步写。  相似文献   

2.
高中化学课本第二册第六页写道:“温度对弱电解质的电离度也有影响,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时,一般需要吸收热量,所以温度升高,平衡一般就向电离方向移动,从而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增大”。事实上,并  相似文献   

3.
刘瑛 《中学理科》2006,(4):84-84
基于中学阶段的化学知识水平,可从以下三个角度用实验证明醋酸是弱电解质。 一、从能否完全电离入手 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而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只能部分电离,常从以下两个方面用实验证明之。  相似文献   

4.
电解质溶液知识是高考的重点,常与其他知识(如化学平衡、物质结构、元素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等)联系在一起考查。主要考查内容有: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比较;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水的电离和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pH的概念及计算;盐类水解的原理;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等。一、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在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中,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可依据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进行分析。即"加谁谁大""减谁谁小"。加入参与平衡建立的某种微粒,其浓度一定增大;减少参与平衡建立的某种微粒,其浓度一定减小。加水稀释或增大弱电解质的浓度,都使电离平衡向电离的方向移动,但加水稀释时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增大,而增大浓度时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  相似文献   

5.
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是不完全的,电离程度的大小受到外界条件的影响.通过弱电解质溶液稀释过程中的电导率测定,结合电导率与稀释定律相关理论,计算获得弱电解质的电离度,并绘制其变化曲线,从而分析得出弱电解质溶液稀释过程中电离平衡向正向移动的结论.以数字化实验的手段来探索电离度的测定及电离平衡的影响因素,增强了学生对电离平衡理论的认识,拓展了学生的科学视野.  相似文献   

6.
强弱电解质的内容包括强、弱电解质、电离度、电离平衡等概念;水的离子积和溶液 pH 的概念和应用等。掌握这些概念的内涵,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是非常重要的。一、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分,是视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而定。若在水溶液中全部电离为离子则为强电解质;若在水溶液中部分电离为离子,则应为弱电解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有强酸、强碱、大多数盐(包括某些难溶性盐)等;属于弱电解质的有弱酸、弱碱、水等。在掌握强弱电解质时要注意:1.化学键与强弱电解质关系强电解质由离子键或极性共价键结合而成,但强  相似文献   

7.
电解质的电离与水解是电解质溶液理论中的一块重要内容,命题者在考查电解质溶液理论时,常将电解质的电离与水解作为命题的落脚点。一、考查“强弱电解质电离的不同特点”强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完全电离为离子,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当外界条件变化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从而表现出强弱电解质的不同。例1.(90高考)甲酸的下列性质中,可以证明它是弱电解质的是:(A)1摩/升甲酸溶液的 pH 值约为2(B)甲酸能与水以任何比例互溶(C)10毫升1摩/升甲酸恰好与10毫升1摩/升NaOH 溶液完全反应(D)在相同条件下,甲酸溶液导电性比强酸溶液  相似文献   

8.
1.改变温度法 温度对电解质的电离度有影响,当弱电解质分子电离成离子时,一般需要吸收热量,所以温度升高,平衡一般就向电离的方向移动,从而使电解质电离度增大。  相似文献   

9.
中师化学第八章中《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一书的教学设计陕西省西安师范学校林元文一、课题: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二、教学目的要求:使学生掌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以及它们电离的特点,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三、教学重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四、教学课时:1...  相似文献   

10.
课题: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教材:《中专化学》(李金海主编)第八章第一节。教学目的:使学生掌握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以及它们电离的特点,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重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教学难点: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课时分配:一课时(50分钟)...  相似文献   

11.
在弱电解质溶液中存在着电离平衡,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会发生移动.归纳起来,用以下方法可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发生移动.一、改变温度弱电解质电离成离子时,要吸收热量,根据吕·查德里原理,改变温度就会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移动.所以升高温度,会使平衡向电离或离子的方向移动.二、稀释稀释弱电解质溶液,会使离子间碰撞机会减少,因而离子重新结合成分子的机会减少,会使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向增加离子数目的方向移动.如:CH_3COOH(?)CH_3COO~- H~ ,当K_2<10~(-4)初始浓度 c o o平衡浓度c—cα cα cα时,α=2~(1/(k_a/C)),一定温度下,当稀释溶液时,即浓度C值减小,则电高度α值增大,电离出的离子数目增多.三、同离子效应在CH_3COOH(?)H~ CH_3COO~-的电离平衡的溶液中,加入醋酸钠固体,会发生电离:CH_3COONa=CH_3COO~- Na~ ,由于同离子CH_3COO~-的存在,使弱电解质电离度减小的效应叫同离子效应.结果使平衡向着结合成弱电解质CH_3COOH的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12.
<正>弱电解质的电离是可逆过程,大家在分析外界条件对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影响时,要灵活运用勒夏特列原理,结合实例进行具体分析。一般情况下,考虑以下"四因素":(1)溶液加水稀释:弱电解质溶液的浓度越小,其电离程度越大;但稀释后,弱酸溶液中c(H+)减小,弱碱溶液中c(OH+)减小,弱碱溶液中c(OH-)减小。(2)加热:电离过程是吸热的,加热使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液中弱电解质分子数目减少,其电离产生的离子浓度增大。  相似文献   

13.
水是最常见的无机弱电解质,水的电离与弱电解质的电离以及盐的水解都有密切的关系。水的电离知识综合性强,是学生学习的难点。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对该知识点可从水的电离程度的大小的角度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相似文献   

14.
高中化学课本第三册第二章第一节中有这样一段话:“离子化合物和某些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没有分子存在。所以,不存在分子和离子间的电离平衡,这样的电解质属于强电解质。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为离子。……某些具有极性键的共价化合物的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电离成为离子,还有未电离的电解质分子存在,分子和离子之间存在着电离平衡。这样的电解质属于弱电解质。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部分电离成为离子。”对于这段话究竟应当怎样正确理解,本文似做一简要讨论。 早在1887年阿累尼乌斯提出了关于电解质溶液的第一个定量理论。后经奥斯特瓦尔德等科学家进一步发展和充实,形成了阿累尼乌斯电离学说。该学说的基本论点可以归纳成下面三点:  相似文献   

15.
针对弱电解质的电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依据TQVC概念认知模型,利用手持技术进行教学和实验设计:通过转化(T)帮助学生建立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与化学平衡(状态及影响因素)的联系;通过量化感知(Q)帮助学生体验强弱电解质电离程度的差异;通过视觉感知(V)获得强弱电解质稀释过程的直观认识;通过比较(C)解释并深刻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建立了一种新的认识弱电解质电离平衡的认知模型,对于培养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以及证据推理等核心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学习目标:1·掌握电解质的电离过程。2·理解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重点、难点:1.电解质、非电解质的概念。2·酸、碱、盐的电离方程式。  相似文献   

17.
电解质溶液中有关离子浓度大小的比较是近年来高考化学必考试题。这类题目涉及的知识点主要有: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电解质之间的反应,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电荷守恒,元素的原子个数守恒等等。现归纳分析如下:一、一种电解质溶...  相似文献   

18.
冯晴 《化学教学》2016,(9):43-45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一节“弱电解质的电离”给教师二次开发留下了较大空间:可以通过对教材实验内容及实施方式进行调整;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课堂效率;增加配合弱电解质电离平衡教学的实验;引导学生运用假说-检验方法形成弱电解质电离的微观认知,改进实验及其教学,适应学生思维活动需要。  相似文献   

19.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有一个电解质溶液导电性的对比实验,通过它说明:其它条件相同时,强电解质在水中能完全电离,通过的电流就大;弱电解质在水中不能完全电离,通过的电流小。在演示时,感到该实验存在不足:只能证明强电解质的水溶液导电能力比弱电解质的强,不能顺理成章地说明强电解质已完全电离,而弱电解质未完全电离。因此,我们精心设计了如下实验,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强、弱电解质的概念。1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原理见图1。a.电源选用8V的交流电。b.A1是量程为3A的交流表,A2是量程为100mA的毫安交流表。c.K1~K8是…  相似文献   

20.
电解质,课本中的定义是:在水溶液状态、熔化状态能导电 的化合物’可分为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类。正确判断电解质 及其强弱’是正确认识电解质的电离、电离方程式的正确书写 以及理解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的基础。但其涵义抽象,据定义 判断也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给该知识点的应用带来较多的不 便。为此’对上述知识做如下的阐述,便于认识、理解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