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摆手舞”与土家族生命本体力量的展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摆手舞”是土家族群众所喜爱的传统体育舞蹈,而且是土家族的优秀文化之一。作为土家特色极为典型的摆手舞,究其舞蹈形式与内涵,不论是“男女相携”连臂而舞的壮观场景所反映出的原始部落舞、民族舞的遗习,还是古拙质朴的动作所显现的原始“拟兽舞”的遗韵,充分展示出出土家族的本体力量,最终反映的是人类祖先普遍关心的生存与繁衍的两大课题。摆手歌充分凸现了土家族文化的人性意识;摆手舞基本的动作“同边手”是土家族群众以娱神到娱人为目的;摆手舞所展现的“群舞”则是人本质力量的展示郾摆手舞在少数民族地区有着重要的健身价值。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反映了该民族的社会、历史、经济、文化、宗教厦风俗等。它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摆手舞”和“摆手操”便是集中在渝东南边陲,与湘西、鄂西地区相邻的少数民族一土家族的传统民族舞蹈。通过对“摆手舞”到“摆手操”演进过程的调查研究,发掘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的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土家族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2000多年以前,就定居于今天的湘西、鄂西一带。土家族也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古老的摆手舞是土家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摆手舞,土家语称"舍巴日"、"舍巴巴",汉译"玩摆手"。每逢庆贺新年、  相似文献   

4.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极具民族特色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它具有悠久的历史、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摆手舞也是湘西土家族至今每年必须举行的一项传统文化活动。本文以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考察、采访当地摆手舞表演者、资料阅读文献等方法,从摆手舞的文化形态和艺术特征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摆手舞是土家族的标志性文化形态,是以摆手为主要动作的舞蹈,是土家人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形式.本文通过对摆手舞的原生性、祭祀性、征战性等风格的分析,论述了摆手舞与土家族传统文化、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之关系.  相似文献   

6.
土家族摆手舞是流行于湘西、鄂西、渝东南土家族地区的一种传统的体育项目,它融土家族歌、舞、乐剧及民间体育、娱乐于一体,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本文以现有的在摆手舞的基础上创编出了三套集摆手舞的基础动作、韵律、体操的特点于一体的土家族体育健身操为例,分析土家族摆手舞在现代变异中的操化趋向。  相似文献   

7.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是一种土家族独有的、古老的艺术形式。由于保存完整且具有鲜明的、独特的艺术特点 ,因而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从摆手舞的舞、歌、伴奏三方面浅析了它的艺术特点 ;从学术研究价值、民族交融、艺术形式的演变规律以及存储、交际作用四方面浅析了它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8.
湘西土家族摆手舞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体现土家文化的凝聚与积淀。土家族摆手舞蕴含独特的民族精神风貌与民族文化内涵,也体现出传统舞蹈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美。本文从土家族摆手舞的溯源入手,从摆手舞的生活形态与剧场形态两个角度切入。  相似文献   

9.
酉水流域土家族村落古建筑有着悠久的审美文化渊源。鄂西南酉水流域的土家族村寨舍米湖的古建筑摆手堂.既展示了独特的宗教崇拜,也呈现出民族审美文化演绎与传播的历史轨迹,包括多神崇拜、“摆手舞”祭、“天人合一”等文化解读。本文旨在探寻酉水流域土家族村落古建筑多元文化的审美流变与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10.
<正>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古老的民族,该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已经在湖南湘西生存了2000多年。目前的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湘西的各个地区,在湖北省也有土家族与苗族、汉族杂居,各个民族和睦乡土,生活非常和谐。土家族是一个具有艺术气息的民族,每一名民族成员都能歌善舞,其中的摆手舞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土家族人勤劳而且勇敢,该民族的摆手舞就是劳动生活的艺术写照,已经成为  相似文献   

11.
摆手舞是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一,也是土家族祖先生产、生活智慧的结晶,现已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然而来凤摆手舞在发掘与传承的历史进程中,却存在着政府重视不够、外来文化影响、缺乏经济支持、专业人才匮乏等诸多现实困境,为此,文章提出了合理的对策建议,以促进摆手舞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释苟     
本文主要研究《说文解字》一书中对于“苟”字的解释。“苟”是“敬”的初文。许慎说 :“苟” ,自急敕也。”“自”指“自我” ,“急”是时是不断 ,“敕”是谨慎小心之义  相似文献   

13.
Michael Hand has defended the “epistemic criterion” for “directive and nondirective teaching” in his 2008 Educational Theory article, “What Should We Teach as Controversial? A Defense of the Epistemic Criterion,” as well as subsequent pieces. Here, John Tillson defends use of the epistemic criterion in the case of what he calls “momentous propositions,” but he rejects two of Hand's key arguments in support of the criterion. This rethinking comes in light of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the debate made by Bryan Warnick and D. Spencer Smith and by Maughn Rollins Gregory, also published in this journal. Tillson begins the article with an elucidation of the directive/nondirective distinction, and then discusses some limitations of defining the distinction in terms of intention. Next, he draws attention to the problems with the “soft‐directive teaching” method that Warnick and Smith advocate. Finally, Tillson provides an additional argument in favor of the epistemic criterion, an argument also grounded in work by Hand, which places emphasis on imparting knowledge alongside cultivating rationality among our educational aims.  相似文献   

14.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5.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实践标准”的具体化和进一步展开 ;是衡量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根本标准 ;是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和为人民谋福利的最高价值标准。“三个代表”的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高度 ,进一步发展了“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思想 ,深化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理解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动力、基本道路和发展方向 ,具有当代中国的时代特征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如果指示代词“那么”、“那般”、“那样”的前面有摹状喻词“像”与其搭配使用,就组成了能表达比喻义和对比义的比况结构。从句语功能讲,“那样”结构与一般比况结构相似,“那么”和“那般”结构则有很大不同。  相似文献   

17.
文、字、书三者 ,“文”源于图画 ,“字”是形声字 ,“书”指文字。“六书”之“六”当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一些学者认为“六书”当归纳为“三书” ,是错误的。商代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完全可以用“六书”来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释仁     
“仁”是孔子思想与儒家学说的核心。《说文解字》中有一些与“仁”有关的资料,为研究“仁”的意义,提供了新线索。  相似文献   

19.
从同一母文孳乳分化而来的一族字,和母文在意义上是相通的,在形体上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和母文读音相同或相近。试以“非”族字为例,把“非”族字分成具有“双翅貌”义、“飞翔”义、“成双成对”义和“不是、违背、相对、错误”义的几组字,论证这些字与其母文“非”的引申关系。  相似文献   

20.
"性与天道"是宋明理学特别是北宋理学中最为重要的议题之一。吕大临"性与天道"思想形成于美学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继承并超越了张载,并在"性与天道"问题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吕大临以"虚而诚"表达了"天道"无形而实有的特征,并在"性与天道一"的理论框架下,推演出"天道"下贯于"人性"也同样"虚而诚"。在分别阐述"天道"和"性"之后,吕大临又以"理义者,人心之所同然"来表达"性"与"天道"的贯通之意,最终使得儒家的大道精微之"理"落实到现实的"礼"之上。不难看出,吕大临在"性与天道"问题上已经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