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8年3月27日,在福州鼓山苑小学观摩一节"指导--自主学习"的研究课--"体积与容积"(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第一课时)."指导--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倡导"先学后教",并强调教学的针对性.课前,叶玲老师向学生布置了下面两个预习问题:(1)什么是体积?(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小.……  相似文献   

2.
2008年3月27日,在福州鼓山苑小学观摩一节"指导--自主学习"的研究课--"体积与容积"(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长方体(二)"第一课时)."指导--自主学习"的主要特征是倡导"先学后教",并强调教学的针对性.课前,叶玲老师向学生布置了下面两个预习问题:(1)什么是体积?(2)举例说明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大,哪些物体的体积比较小.……  相似文献   

3.
"平行四边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一课经常会节外生枝的一个教学难点.我在两次试教中,一次是在本班,学生通过"对折"一致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注:提供的是普通平行四边形)第二次是借班试教,一番"对折"后有两位学生提出"平行四边形有可能是轴对称图形".对此,我一语带过:"请问你刚才对折后,有没有得到两个完全重合的三角形?(生答:没有)因此,你手上的这个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我以虚对虚,既没有正面回答学生的质疑,也没有说明"在什么特殊情况下,平行四边形将是轴对称图形?"但课后,学生的追问引起了我的深思.  相似文献   

4.
幽默的语言--课堂的"佐料"如果将一堂语文课比作一碗方便面,那么幽默的语言就如方便面的"佐料",给整堂语文课加入了无穷的滋味。我们不妨从一个课堂片断中来领略于老师作为"幽默语言大师"的魅力。《狐假虎威》片断:师":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生:是拉的意思。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生:拉嗓子。(笑声)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这能受得了吗?(众笑)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学生朗读第二节)于老师的"课堂幽默"不仅让学生轻松掌握了知识,而且还一点点…  相似文献   

5.
也许你要说,99.713分,一个接近100分的好成绩,能有什么悲哀?"悲哀"源自一个孩子的自杀.<武汉晨报>曾报道这样一件事:湖北省寰樊市某地一所村小班主任因"上门做学生家长的工作",让成绩差的学生不参加毕业考试,导致没能参加考试的13岁孩子蔡小军(化名)于考试当天服毒自杀.  相似文献   

6.
王剑平 《现代语文》2004,(12):29-30
传统的语文教学经常运用"串问式"教学法--一节课漫无目标,问这问那,一问到底.其具体表现为:一问作者是谁,二问段落怎样划分,三问中心思想是什么,四问表现手法有哪些等等,问得茫无边际,问得无穷无尽.由于问题提得过于烦琐、零碎,湮没了主问题,把语文课上成了"满堂问"的课.曾听一位教师教朱自清的<春>,老师开始讲解课文了,问道:第一个"盼望着"是什么意思呢?那么第二个"盼望着"又是什么意思呢?"东风来了"是什么意思?"春天的脚步近了"又是什么意思?这样提问岂不是文章有多少句话就可以提多少个问题吗?而在这些问题中,有许多是明知故问,问倒了学生的学习胃口,问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7期刊发了肖家芸老师的<<雨巷>教学实录>,作者自称是"活动化教学".从实录的名目上看有:"活动一:听读""活动二:交流""活动三:研读""活动四:品读"."听读",就是听配乐朗读课文,这样做的人很普遍,这种"活动"有新意吗?"交流",不就是师生进行互动吗?"研读"与"品读"有什么区别?"读",并不是"诵""念",本身就含有品味、琢磨、领会的意思."研""品"意思还是如此.在这些名目上做点儿新花样儿,其实质却没有什么真正的飞跃.这种课改"思路"就不对!  相似文献   

8.
正一、整体回顾,质疑了解内容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生读课题)2.这句话是谁说的?汤姆爸爸在说这句话之前课文写了什么?在说这句话之后,课文又写了什么?(板书:钓鱼、放鱼)3.昨天我们已经学了钓鱼这一部分,重点研究了两个句子。(出示句子)一起读一读,从朗读中你感受到汤姆怎样的心情?(板书:惊喜)汤姆惊喜地钓到了一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可又把它给放了,这一"钓"一"放"真有意思,把这两个词放到一起,你们有什么问题吗?(钓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提出 几何光学在高考中已经弱化,几何光学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却非常普遍.如:近视眼镜、远视眼镜、照相机、望远镜、门镜(又称猫眼)等随处可见.上述光学器具只有"猫眼"经常使用却未见介绍.那么"猫眼"的特点是什么?"猫眼"与照相机、望远镜、显微镜有什么区别?"猫眼"由几个透镜组成?"猫眼"的物镜和目镜各是什么透镜?"猫眼"的物镜、目镜的焦距应满足什么要求?等等正是需要探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课标实验教材《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导入设计]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 下面让我们来做个猜数游戏好吗?(板书课题:猜数游戏)  相似文献   

11.
<正>教学回放:在一次磨课活动中,我执教"小数乘整数"一课,第一次试教时创设以下情境:"明明早晨要买三个饼子,一个3.5元,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列式为3.5×3。我追问:"这个乘法算式和我们之前学过的乘法算式有什么不同?"生:"这是小数乘整数。"我再问:"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给出了三种解答方法:(1)3.5+3.5+3.5=10.5(元);(2)3.5元=35角,35×3=105(角),105角=10.5元;(3)竖式计算3.5×3,  相似文献   

12.
<正>背景:人教版数学一年级下册第69页,例题内容如下: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有35本动漫书,借出20本。(1)还剩多少本故事书?(2)还剩多少本动漫书?课中教师先出示"有35本故事书,借出2本。"师问:"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问题是在求什么?"学生基本都能回答出来。又问:"你会解决这道题吗?"全班齐答:"会!""请你在练习本上写出你的解决方法。"38个学生中,  相似文献   

13.
[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教学过程] 一、播放音响激趣导入 1.(课件播放:森林中的声音)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是"神耳朵",能告诉我,刚才你们都听到了什么声音?(生汇报)  相似文献   

14.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都认识王老师现在的样子(板书"现在"),想知道王老师原来的样子吗?(板书"原来")猜猜看,16年前,王老师是个什么样子呢?(屏幕出示照片)那是王老师刚参加工作时的样子.  相似文献   

15.
很多人都喜欢把课堂说得很神 秘,要制造课堂氛围,要体现教学艺 术,要这样要那样。到最后,什么都想 到了,就是忘记了真实。 最近,笔者有幸参加一次课堂教 学评比活动,同时聆听两位老师执教 《雨点》一课,他们在课结尾时的不同 处理,让我感触颇深。 A老师上完课后问学生:"你们 想去寻找雨点吗?"学生说"想",老师  相似文献   

16.
导人新课 上课开始老师就说:同学们都很喜欢看老师表演“节目”,现在我就表演给大家看。(教师打开幻灯机)你们看银幕上有什么?(什么也没有)大家再仔细看看,(老师往幻灯机上放一片披针形叶。学生回答:是一片树叶。)这片叶子是什么形状?(长条形)对!老师这里还有一片叶子,(又出示一片披针形叶)看它是什么形状的?(也是长条形)现在老师把这两片叶子组合起来,看看它像什么?(学生高兴地叫起来——像大帆船!)说得对,它真像大帆船。这是老师用叶子做的面。叫做“叶画”,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六课:叶画(板书课题)。  相似文献   

17.
学期刚开始,我们教研组就组织了一次研讨活动,教学内容是"24时计时法",现将两位教师课中的精彩片断整理如下. 教学片断一: 师(出示钟面):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钟走了几圈?(两圈)新的一天都是从深夜什么时候开始,又是从什么时候结束的?(从半夜的12点开始新的一天,又从半夜12点结束) 师:从半夜的12点,也就是我们说的0点开始,往下是凌晨1点、凌晨2点……一直到中午的12点,时间接着往下走,应该怎么往下写呢?(往下是13点,14点……) 师:到什么时候结束呢?(24点) (出示两张挂图,让学生加以比较) 讨论1:在中午12点以前,你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吗?  相似文献   

18.
(一) 如果在高中数学教师中做一个 调查: "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的最大阻力是什么?"相信绝大多数 教师的答案是: "现行考试方式与 评价制度。"的确,考什么就教什 么,怎么考就怎么教,师生在题海 中苦苦挣扎,几乎成了广大师生的 无奈选择和真实描述。考试是师生 谈论最多的话题,由于评价学生看 成绩,评价教师也是看成绩,考试 频繁,师生均感身心疲惫;加上数 学在高考中是个举足轻重的"筛 子",不易及格,考生的考分差距大 (2003年的全国高考数学试题就是  相似文献   

19.
一、借题直入 1. 装满故事的童年是有滋有味的童年.这节课我们学习《故事二则》,这两则故事讲了什么事呢?(生答略) 关于扁鹊,你了解他吗?(预设: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擅长脉诊和望诊.)关于纪昌,你知道什么?"纪"作为姓氏的时候,读第三声,我们一起读一读.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课眼?顾名思义,课眼就是一篇课文的点睛之笔,即我们日常所学的"文眼",它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找准了课眼,就把握了文意,明确了文章的主旨。所以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要找准课眼,并紧扣课眼来安排教学流程。1.以题目为课眼,贯通全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