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珩 《世界文化》2011,(12):34-36
常言道,笔墨纸砚是文房四宝,砚是其中之一。砚者,研也,是用来磨墨的。从中国文字的历史来看,上古是用刀刻竹木、金石为文,是没有砚的,从周代开始,才有了用石墨磨汁作书的习惯。石墨须研,研墨则有盛器,这种盛器多为瓦制,后世称之为瓦砚。以石为砚一般来说肇始于唐代,但从文献的零星记录中,也可以发现秦汉以前有以石为砚的传说,据说山东孔庙有石砚一块,为孔子所用之物,当然是靠不住的。  相似文献   

2.
砚外说砚──文房杂记之一刘征欧阳修的《试笔》里记载一方南唐砚:“某此一砚用之二十年矣。……此砚得自王舍人原叔家。不识为佳砚也。儿子辈弃置之。予始得之,亦不知为南唐物也。有江南人年老者见之,凄然曰:‘此故国物也。’因具道其所以然,遂始宝惜之。其贬夷陵也...  相似文献   

3.
砚,在我国的文明史上,和纸、笔、墨一样对传播文化艺术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砚也是综合性的工艺品,在文房四宝中最富有收藏价值。就这个意义上说,“四宝砚为首”。难怪乎有人这样评论:“论文房四宝者,必云笔纸墨砚……惟笔不能耐久,所谓老不中书,纸置久则酥脆,  相似文献   

4.
1942年我七岁那年第一天入私塾读书,书篮里放了一方破旧的墨海,一条新墨,儿管毛笔和《二三字经》课本,老爸拉着我首先跪在“孔圣神像”前,拜教书先生。老先生的八仙桌上也摆着两方大砚,老爸说这两方大砚和我书篮的墨海都是端溪石砚。从此以后,书篮的笔、墨、砚,成了我做作业、写大字、  相似文献   

5.
<正>《吕氏春秋·序意》是文信侯吕不韦本人为该书所写的提纲挈领性的文字。在《序意》篇中,明确地指出了本书的编纂动机和宗旨。"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是要"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而要知寿夭吉凶,则要"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并且书中要求天子行事制令要"无变天之道,无绝地之理,无乱人之纪"(《孟春纪》)。可见"天、地、人"三要素在《吕氏春秋》一书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笔者将深入分析《吕氏春秋》"天、  相似文献   

6.
石砚溯源     
石砚溯源吴梓林一般人认为,砚始于黄帝。东汉兰台今史李尤《墨研铭》载:“书契既造,砚墨乃陈,则是兹二物者,与文字同兴于黄帝之代也。”宋苏易简《文房四谱》卷三《砚谱》也载:“黄帝得玉一钮,治为墨海焉。其上篆文曰:‘帝鸿氏之砚’。”宋李之彦《砚谱》、宋唐彦...  相似文献   

7.
揚之水 《中国文化》2010,(1):175-182
<正>《一切经音义》三种,原是诠解佛经字义的书,但时至今日它的意义已远不止此,所谓"小学之渊薮,艺林之鸿宝",近人评述慧琳《音义》之辞也适可用于三种之总评。徐时仪《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绪论》称此三部《一切经音义》"不仅是披读校  相似文献   

8.
正瓦当是著名的建材之一,它不但可以保护木制椽头免受侵蚀,也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感。陈直先生曾考证:"珰谓檐口出头之木,瓦当之位置正在椽头上,或因此得名。"(《秦汉瓦当概述》,《文物》1963年第11期)《辞海》释义:"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沿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中国古代瓦当始于西周、盛于东周,其中最早使用圆形瓦当、采用当面四分法和当心采用圆形装饰的秦瓦,直接影响了汉代瓦当,  相似文献   

9.
正在众多描写砚台的诗句中,我最喜欢这句"闲几砚中窥水浅",它说的是在无事的时候观察砚台中水的深浅,由此很容易让人想到人生的沉浮,想到历史的起伏。我想不到小小的一方砚台,竟蕴含着无穷的哲理;更让我意想不到的是,一方好砚竟然价值连城,砚台的制作更是一门复杂的、需要代代相承的手艺。在云南省大理州洱源县凤羽镇一  相似文献   

10.
正班固评价司马迁说:"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唐代的史学家刘知也说:"至若齐史之书崔弑,马迁之述汉非,韦昭仗正于吴朝,崔浩犯讳于魏国,或身膏斧钺,取笑当时;或书填坑窖,无闻后代。"司马迁著史的"实录"精神,历来为人所称道。但考察《史记》一书就会发现,司马迁之著述《史记》,固然多"直书"之笔,在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