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广西那坡黑衣壮因地处偏远、闭塞而完整地保留了壮族的古老文化,被称为壮族文化的活化石。在现代化的冲击下,这种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正在发生急剧的变迁。本文在田野考察的基础上,描述了黑衣壮族传统文化的特质及其正在发生的变化,提出要继承和保护优秀的黑衣壮文化,民族教育应该肩负起承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重任。  相似文献   

2.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分支,既有着一定的壮族文化共同性,又有自己的特性;“黑衣壮”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这个民族悠久的文化和灿烂的历史.以审美人类学视角可审视和研究这个民族的风格特色,考察文化背后的意义.黑衣壮人的文化行为是一种审美的表达形式,可体现其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族,在严峻的环境里创造了精彩的黑衣壮文化.然而在外力影响下形成的功利化取向使他们陷入了生态恶化与文化失衡的困境,因而应结合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从培养人入手,实施以共生为价值取向的共生教育,达成人与自然、人与文化共生发展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4.
黑衣壮是壮族的一个分支,因从头到脚穿戴一袭黑色服饰而得名,在饮食起居、服饰装束、山歌舞蹈、礼仪节日等方面形成了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被人类学家称为壮族的"活化石"。广西百色市那坡县有人口约20万,其中约有5万黑衣壮,主要分布于大石山区。"黑枪舞"和"陀螺"是黑衣壮集民族性、原创性、健身性、表演性为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黑衣壮民族  相似文献   

5.
"那文化""歌圩文化""铜鼓文化""壮锦文化""花山文化"等多元素文化,构成绚丽多彩的广西壮族民族文化,深刻影响着当地人们的生活习俗、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全球化的发展使外部文化占据了人们的思维意识,壮族人民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使得原有的自然文化生态失衡。生态视域下广西壮族文化的挖掘和传承,提升人们对壮族文化认同,强调壮族民族文化的协同管理评价,构建壮族文化体系等,有利于推动广西壮族特色文化可持续保护,为加快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在全球化背景下,壮族文化走向世界舞台参与到全球文化交流当中,壮族文化的英译研究也随着凸显出其重要性。在文化软实力建设视域下,壮族文化英译研究取得了快速的发展,但是目前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壮族文化英译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应该得到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黑衣壮是居住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坡县的壮族族群之一,黑衣壮舞蹈作为壮族舞蹈的典型,是壮族歌舞中保存古老原始形态较好的形式。文章旨在通过对广西黑衣壮舞蹈的挖掘与梳理,提出进一步保存和继承黑衣壮舞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人类学的视角,以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族群为个案展开田野调查与研究。通过对黑衣壮族群生计方式、民间信仰等层面的地方性知识的阐述,以及对主流文化冲击下导致的地方性知识的扭曲、缺失的剖析,指出在充分尊重各个民族的地方性知识的前提下融合现代科技,是解决当代日益频发的生态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蒙庚阳 《生物学教学》2007,32(10):25-27
本文讨论了壮族传统文化中的"那"文化、壮族医学、宗教文化和饮食文化以及这些文化里蕴涵的部分高中生物学基本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壮族传统文化作为实例和背景,结合壮族地区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应的生物学知识,可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云南文山壮族的农耕方式以稻作文化为主要特征,其稻作文化又被称为"那"文化。"那"文化反对人对自然的恶性征服,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壮族生态文明的突出表现。在"那"文化的影响下,文山壮族从物质、精神和制度各层面都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当今生态环境不断遭到破坏、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那"文化对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广西边疆文化是壮族古老历史及璀璨文化的典型代表。旅游翻译对全球化背景下边疆地区涉外旅游的作用日益突出。旅游文本除了提供信息外,具有相对独特的文体特征,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翻译策略也应该具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2.
在“撮泰吉”研究过程中,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里面的人物马洪摩是苗族,嘿布是汉族,而有一部分研究者认为马洪摩和嘿布皆为彝族,但两种观点都没有人进行深入的论述。从文化自观的角度,结合“撮泰吉”仪式内容和相关资料,试对马洪摩和嘿布的族别作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核心,是各地彝族人民的精神依托,也是祖国文化遗产之一部分。在广西,彝族人口不多,居住也比较分散,但毕摩文化的影响仍然相当深远,不仅彝族同胞信奉自己祖先创建,并世代传吟毕摩经,而且彝族住地周围的壮、汉、苗、瑶、仡佬等各族人民,也对毕摩文化怀有一种崇敬的心理和尊从的态度。毕摩文化牵动着岭南西路彝区民俗民风,促成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事象,激励着彝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鼓舞世代彝族人民战胜强敌和自然灾害。由于时代的变迁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广西彝区,毕摩文化亦呈现淡化和消失的趋势。抢救和保护广西彝族毕摩文化,同样是彝区各级人民政府、民族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工作。各级人民政府、民族文化工作者和广大彝族同胞,都应该以这一抢救和保护工作为已任,认真抓好这项工程的实施。具体说,一要注意保护毕摩文化的形成条件和生态环境;二要注意培养毕摩的后继人;三要加强发掘、整理和研究,纳入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四要与旅游事业联系起来,促进经济生产和四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彝族先民视水为生命之源,万物之母。浑沌演化谷种,实际上是说谷种来源于母体。虎一度被视为阴性,虎尸创生谷种是母体崇拜的体现。黑埃波罗赛、阿黑西尼摩、阿卜多莫等神是雌性无疑。葫芦神话是对神秘的母体生殖能力的崇拜。箭筒是女阴的象征,而“伙头田”实际上就是子宫。“雌燕”、“布袋”、“通天河中的水”、“母狗”、“又黑又窄的山洞”等,均与母体密切相联。彝族谷种神话无一例外地体现了对母体的崇拜。  相似文献   

15.
壮锦艺术是前工业社会壮族民族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表征形态,承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而今,随着民族文化资源的日益资本化,在全球化语境下,壮锦原有的符号体系不断被重新建构与阐释,一步步被编织为壮民族文化的主要象征,以其根植与壮族文化土壤的特质,重构地方与民族文化认同。  相似文献   

16.
明代桐城《庄子》研究之风十分兴盛,学者们主要通过以儒解《庄》和会通《易》《庄》的方法来阐释《庄子》,以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表现出独特的学术文化特色。同时方以智、钱澄之等人,又因遗民身份,借《庄子》研究来表达故国之思、爱国之情,使明代桐城《庄子》学具有了鲜明的时代色彩,为庄子学增添了新内容。  相似文献   

17.
广西边境地区的壮族农商文化,是壮族人民长期生活在边界这个特殊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形成的民俗文化。这种文化传统体现了边民生产和生活的习惯,是边民主要的经济文化类型。在发展过程中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存在着独特的习惯和禁忌,需取其精华传承下来,促进民族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族文化符号化是当代都市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挪用和改造,是传统的"继承"也是传统的"发明"。通过民族文化的符号化,全球化时代的都市社会赋予自己特定的文化身份,并创造了诗意栖居的文化生态空间。壮锦是广西都市文化空间中最有代表性的生态符号之一,通过对壮锦符号的运用,本已丧失本土特色的都市社会凸显了其民族特色和生态韵味,从而弱化了现代化和全球化造成的无根感和断裂感。  相似文献   

19.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一些宝贵的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而愈发忙碌紧张的社会生活,又使人们迫切需要这些传统文化作为精神依靠.彝族的面具文化作为一种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也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问题.现代社会的发展使博物馆与博物馆学均发生了变化,在民族文化传承、人类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作用越来越重要.本文试图从现代博物馆学的角度,对彝族面具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及博物馆的建构提出一些建议与构想.  相似文献   

20.
量词是名词的范畴化装置。"桩"具有"稳固"、"不易动"的内涵意义,此内涵意义与名词"义"、"事"的特征是吻合的。基于这一相似性,在一定的语境中,人们可以把二者划入同一范畴,并把"桩"用作对"义"、"事"等名词进行范畴化的装置。近代汉语中,能与"桩"组配的名词非常之多,从"桩"的内涵意义出发,均可得到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