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台湾女作家蒋晓云被誉为"又一张爱玲",她以冷酷的笔调书写了台湾社会转型期都市男女爱情中的无情与彷徨,继承了张爱玲对人性自私与冷漠的披露。蒋晓云秉持着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将爱情当作揭示社会病态的一面镜子,冷眼看待人生种种。当其将视野扩大后,"民国书写"和"怀乡书写"成为其创作的另一主题。在她的创作中,女性通常是主角,通过独特的女性视角表达了自己关于历史和当下现实的思索。  相似文献   

2.
萧红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风格独具的女作家。由于她传奇般的苦难经历,使她对社会、对人生、对女性、对众生有着一种强烈的悲悯意识。在《呼兰河传》的创作中,萧红把这种对人生的感悟和体验渗透到作品中,描写了呼兰河小城人死水般的生存状态,对国民的弱点和病态的人生寄予了既恨又怜的复杂情感,因而也形成了作品悲凉的情感创作基调。从小说的情景描写、三个典型人物的命运记写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3.
朱天文的小说注重从边缘的视角来发掘人的内心世界,以对主流的思想意识和约定俗成的强大男权话语进行有力的解构,从而拓宽小说叙事意义的空间。她通过描写普通人的现实生活向人们展示在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冲击下的人的内心世界,勾勒出一幅幅走到情感边缘的台湾女性的命运与生活图画。同性恋者的边缘叙述是朱天文小说创作题材上的一大突破。女性的边缘叙述和同性恋者的边缘叙述体现了朱天文小说冷眼旁观人生的叙述特色。  相似文献   

4.
亨利·詹姆斯是一位终生与疾病相伴的小说家,对疾病有着特殊的情感体验。在文学创作中他强调疾病主题的价值,擅长病态人物的塑造,尤其是在《一位女士的画像》中把几种不同的病态人物聚合在一起,从病态人生的审美表达、浪漫书写和情感溯源三个方面进行细致的描写,勾勒出一幅幅生动的病态群像。疾病叙事构成詹姆斯小说病态人生书写的典型特征。  相似文献   

5.
从杜拉斯的边缘身份和文本里的边缘角色出发论述其创作的边缘色彩--杜拉斯从边缘中来,她早期的童年/东方生活让她对主流文化有着本能的排斥,对人生的边缘体验和文化身份的边缘性直接导致了"边缘思想",这使得杜拉斯自觉主动地在她的文本世界中关注具有边缘人身份的女性及其他的弱势群体;于是她的文学视角与立场便自然地与女性文学的立场趋于一致,自觉地呈现出了一个边缘对中心、亚文化对文化的对抗姿态.  相似文献   

6.
池莉的小说创作从1987年到今天有了很大的变化.池莉小说创作由关注笔下人物"物"的困境到致力于开掘精神的困惑的嬗变.当下的池莉已不再是那个执著于武汉小市民的生活琐事的新写实作家了,她开始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视角关注社会转型并运用自己的敏锐的洞察力去看待社会并分析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7.
弗兰纳雷·奥康纳面对死亡的情感宣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兰纳里·奥康纳以其特有的生花妙笔创作了一系列情节生动、怪诞,常以暴力和死亡结尾的短篇小说,《好人难寻》就是她的代表作,评论家们对此评论:她在代表作《好人难寻》里倾注了自我对宗教和人生的思考,文本中的情节和意象是其宿命论的外在表现。事实上,由绝症所造成的内心痛苦和绝望,使她对现实的病态与卑俗以及生命的意义有着特殊的敏感,弗兰纳里·奥康纳的作品也可以看作是其面对死亡的一种情感宣泄。  相似文献   

8.
汤雪华是1940年代在上海文坛上崭露头角的"东吴系"女作家中的"另类",多舛的人生经历,使她拥有了更平实睿智的平民意识,在她的创作中表现出对纯美虚幻爱情的消解,对凡俗现实人生的认同。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以"凡人"的眼光去写普通人的日常世俗生活,在某种意义上这正是她创作独特性的所在.她徘徊于雅与俗、古典与现代之间,从而使她的创作具有丰厚而瑰丽的魅力.不管是散文中对俗事俗趣的描写,还是小说中对世俗人生的展现,都蕴含着她对人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0.
盘妙彬是广西诗坛的"独行侠",从80年代到现在仍保着持良好的创作势头,他的诗歌优美、自然,在他的诗里行走,仿佛每一句诗句都是一阵自然的风,奇异灵动;仿佛一幅幅活生生的山水画,给人新视觉、新感受、新体验、新思维,乃至新思想,在淡淡而忧伤的情怀中升华了人生的哲思境界。正如作者在他的第一本诗集《红颜要来》里小传所说的,"以才华和作品存在于世界"。我们坚信他会抵达。  相似文献   

11.
台湾女作家琦君是一位深具傲骨禅心的作家,她习惯于以爱的思维看待世界,以善的目光注视他人;她的作品总是选取或创造美好积极的人生,在日常琐细的现实人生描写中渗透着对人生义理和做人智慧的宣扬,体现了一种超乎个人情感情绪的人文关怀。她是根据自已在情感、心理以及文化上的深度认同感来进行有选择的审美传达,在其散文中展示了许多良好的个性品质,凝结着对人性完美发展的恒久期望和信心,使作品具有积极心理学的智慧。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approaches"A Rose for Emily"from the psychoanalytic perspective and tries to explore the proper and intelligible psychological motives for Emily's abnormal behavior.Emily,instead of being a morbid character either provoking pity or disgust in readers,is in essence a woman who suffers from an undeveloped identity,torturing insecurity and loneliness for all her life.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小说以"家庭失落者"的心态,以"人世挑剔者"的眼光,无情地剖析人性的丑恶。小说中的父亲形象冷漠、残缺,母亲形象阴狠、毒辣、病态,婚姻充满现实和功利,或为物欲,或为情欲,是一片感情的荒漠。父爱和母爱的双重缺失给张爱玲带来一生的不幸。使她的作品充满着荒凉的家园意识和浓重的世纪末日情感。  相似文献   

14.
池莉是一位对中国当代城市普通市民生活的世俗情怀有着深刻感悟的新写实小说家。她的成名作《烦恼人生》就是用一种纯洁生活的态度再现了一个普通工人印加厚一天之内的生活琐事。文章在叙事方式上、肖像和环境的描写上及对人物形象的塑造诸方面都采用了"还原生活"的写实创作手法,将实实在在的生活轨迹艺术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有一种率直的"真"和自然的"实"融会在里边。  相似文献   

15.
十七年文学实践中主流权力话语通过几次重要的文学批评运动批判其所认定的“小资产阶级、小市民文学趣味”,希图通过文学实践塑造新的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只是这种依据理念而不是现实的努力其结果并不理想,其中,在涉及到作品中的英雄人物的个人情感与个人生活时,作者往往被指责具有“小资产阶级、小市民文学趣味”而受到批判。就此可以看出争论双方的分歧:文学讲述的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在的个体命运。很明显当代文学叙事伦理中,人民伦理的大叙事对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压抑,及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的偏失是无产阶级英雄形象塑造中的一大困境。  相似文献   

16.
莱维托夫是美国20世纪有影响的诗人之一,50年代她提出了"有机形式"的诗歌创作理念并终生为之努力.她的"有机形式"思想主要包括:1、诗人驰骋在艺术王国里追寻着一种无上的精神和理想;2、艺术家要善于择取平凡事物入诗,以超凡的眼力平衡理想与现实,探索艺术的灵魂;3、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诗人须投身社会生活,以提升诗歌的品质.简言之,她的"有机形式"创作思想是建立在对生命艺术整体认识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散文注重对日常生活中琐屑、细微的东西加以描绘,她对这些东西有很敏感的感官体验。也常涉及文化、文学批评,往往直指事物本质。她的散文意境苍凉,有一种超越尘世的意蕴。  相似文献   

18.
被人称为"古今言情第一人"的李碧华的作品多数为描写爱情的作品,她的作品中往往从出人意料的切入角度,写人物重重纠结、环环相扣的缠绕状态;写被严重压抑的情欲爆发时的异彩;写非常态的爱情关系里常态的爱情心理,并从中透露出她对爱情、恋爱中男女关系、对现代社会女性人生困境、女权主义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福克纳善于运用意识流手法揭示现代社会中人性的扭曲,其短篇小说《献给爱米丽的玫瑰花》中的女主人公就是一个人性扭曲、性格变态的人物,爱米丽与时代的不相适应和远离社会的自我封闭以及其本身性本能的压抑是其变态性格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