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19世纪以前,装饰艺术与艺术之间并没有一条泾渭分明的界限。历史上许多著名画家包括拉斐尔和弗拉戈纳尔在内,都从事过装饰艺术的创作。在传统观念里,装饰艺术不过是指以手工制作的或生产数量有限的奢侈品。1791年西方才第一次使用“装饰”一词。19世纪的装饰艺术常用来泛指机器生产的小型艺术品和用于物品表面的艺术装饰,以后又被视为廉价产品生产的一个要素。现在,装饰艺术家既设计大批量的产品,也用手工方式制作个别的产品。可以说,只有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装饰艺术与艺术的区分才明朗化。但富有戏剧性的是,近几十年来,许多艺术家通过装饰艺术作品参与当代艺术问题的讨论,结果使装饰艺术与艺术的界限又变得难以明确划分了。文章应用格式塔心理学来讨论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大众艺术是当代审美文化留下的一道难题。笔者力图探讨与这个概念相对应的“大众艺术”观念的历史变化和当代内涵的同时,突出大众艺术内在性拥有的一种“居间”于艺术性和商业性的精神与品格;这种品格与精英艺术一样,实质同样地指向人类的感性精神本身。  相似文献   

3.
"网络三客"艺术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黑客艺术、博客艺术与闪客艺术都是伴随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应用而出现的艺术新品。它们印证了后现代主义、极简主义与概念主义等理念,具有自己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金志平 《丽水学院学报》2003,25(4):34-35,55
“空白”是一门艺术,普遍存在于各种艺术形态之中,在室内设计中也不例外。通过阐述“空白”艺术的渊源、“空白”艺术的致用、“空白”艺术的手法,展示“空白”艺术与室内设计关系,对易被人们忽视的室内设计“空白”艺术作补白。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一门艺术,作为教师应当学会利用艺术的手段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都有两面性,只要认真观察,再差的学生也会有闪光点,作为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班主任老师应不断的强化他们的优点,掩盖、忽略他们的缺点,可使其优点不断放大,进而向着优生的方向转化.  相似文献   

6.
绘画讲究"布白"艺术,因为它能给欣赏者无尽的艺术遐想.而反思我们的教学过程,恰恰是大容量,高密度,分秒必争,须臾勿待,哪有"空白"而言,学生的思维又怎能放飞.因此,不妨把"布白"艺术拿来一用,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空间,一个静心回味的余地,让他们"学"、"思"结合,张弛有度,从而激起他们好奇求知的涟漪,撞出他们创新发展的火花,达到"有空处不落空,无声处胜有声"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7.
自发存在于家庭内外的艺术教育现象是古希腊艺术教育的开端。雅典是古希腊艺术教育的典范。雅典的艺术教育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并贯穿于各层次教育中,强调艺术教育的教化功能。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艺术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们关于艺术教育的主张,基本上反映了古希腊艺术教育实际,主要体现在他们对于艺术教育的目的、价值、内容以及方法和途径等方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邓兰 《湘南学院学报》2009,30(4):106-108,111
教学艺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种表演艺术,而艺术教学的表演性质无疑更甚于其他教学。但在教学中,教师往往作为表演者,学生则是教师表演的观众。在这种固定的角色关系中,表演者是强势的主导力量,观众是绝对被牵引的对象,学生的独立性思维在教师个人化的表演中隐匿或逃遁。因此教师在自我表演的时候,一定要把握一个"度",要认识到,自我的展示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关键在于以此来启发、引导学生,让他们成为艺术表演中真正的主角。  相似文献   

9.
健康情绪和情感是学生人格和谐发展的纽带.美国的教育工作者们说:"学生的教育条件中,最重要的不是增加学生的知识,而是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学生的教育,最根本的不在于智商的高低,而在于他们快乐地学习".可见学习兴趣在传授知识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本文立足中职英语学科.谈谈教学中的"激趣"艺术.  相似文献   

10.
当下乡村教育艺术课程被轻视,儿童学习情境感、生长力等存在缺失.基于乡村学校的特殊文化背景,以高雅艺术为核心,架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的"全美"艺术特色文化课程体系,有助于提升乡村儿童的艺术素养、审美气质,引领他们追求美好志向,润泽有意义、有情趣的美丽人生.  相似文献   

11.
艺术的大众化思潮是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艺术思潮之一。这一思潮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50年代经历了“化大众”到“大众化”的转换。毛泽东的为大众服务的文艺思想是艺术大众化运动的强大理论基础。在大众化艺术思潮的运动中,艺术的“话语主体”实际上是政治文化精英。他们的艺术理论与主张从属于他们的政治抱负和文化理想,在大众化艺术的表象后面彰显出艺术从本质论到功能论的转折。  相似文献   

12.
“思与境偕”是唐代诗人司空图提出的中国诗论的一个命题,“迁想妙得”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中国画论中的命题。这两个命题分别探讨了在中国诗画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中艺术想象的特点,体现了诗歌和绘画在想象技巧上的不同,以及在艺术理想上的共通。“思与境偕”要求诗歌创作中的想象收得更紧一些,而“迁想妙得”要求绘画中的想象放得更开一些。这表明了想象不是无法控制的心理活动,而是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和操控的心理能力。“思与境偕”的目的是营造“意境”;“迁想妙得”追求的是“传神写照”。在强调意与境、形与神的融合方面,二者产生了共鸣。诗、画艺术采用了不同的想象方式,最终却是殊途同归。  相似文献   

13.
莱维托夫是美国20世纪有影响的诗人之一,50年代她提出了"有机形式"的诗歌创作理念并终生为之努力.她的"有机形式"思想主要包括:1、诗人驰骋在艺术王国里追寻着一种无上的精神和理想;2、艺术家要善于择取平凡事物入诗,以超凡的眼力平衡理想与现实,探索艺术的灵魂;3、艺术与生活息息相关,诗人须投身社会生活,以提升诗歌的品质.简言之,她的"有机形式"创作思想是建立在对生命艺术整体认识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14.
“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由于《人间词话》中对此问题的表述基本是以实际批评而非理论阐述方式展开,所以要全面把握王国维理论思考及感性体悟到的“不隔”境界,仅追寻他自己的理论思路是不够的。在学本源意义上提出的“境界”说,不仅在理论来源上来自叔本华的“直观”“理念”,在感性体悟上与海德格尔对艺术本源进行探讨的诗学理论亦有相通之处。本主要从这两方面对理论及感悟的“不隔”境界作出较有覆盖力的评述。  相似文献   

15.
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绘画语言的解放及对立的探索是分不开的。"纯粹美术"和"抽象表现主义"事实上都是一种"语言直接成为本质的显现"的绘画艺术。对其应取兼容并包之态度,则是对中国现代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传神写照是魏晋六朝时期中国美学思想的一个重大命题,而《文心雕龙》却未予以征引,似乎未受其影响。然而,细细考察《文心雕龙》的有关理论,则与传神写照理论有相通之处。如“风骨”和“隐秀”。“风骨”与词采对举,词采的目的使是要传达出“风骨”来;同样,“词”、“文”、“采”都是为了传达出“志”、“理”、“情”、“神明”,在作用原理上与“传神写照”相同。而“隐秀”也并非两种风格,而是一种类似于“传神”的艺术表现过程,即以“秀”传“隐”,共同为构建优美的意境服务。  相似文献   

17.
“共鸣”教学艺术可以促使声乐教学进入理想的状态。教师、学生和声乐作品的“谐振”效应和一致性原则是“共鸣”教学的理论根据,思想情感、知识结构和认知方法的共通是“共鸣”教学的基本条件,而“调制”、“调谐”、“高效信息传输”则是实现“共鸣”教学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8.
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是新课程主张的一种重要的教学理念。语造句教学应从课程改革的理念出发,提高造句的灵活性,创造多样化的表达方式,扩展句子的语言功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与运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书画同源”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一个重要命题,为古代学者所关注。在当代美学界中,对这个命题也作了很多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但也存在诸多不足的方面。本文以“书画同源”之“源”为切入点,认为“书画同源”不仅指中国书画有共同的起源、共同的用笔技巧、共同的思维方式,更重要是书、画有着共同的艺术意境的追求和共同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从《诗经》到陶诗看田园诗的发展与成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渊明的田园诗比《诗经》中的田园诗成熟,其表现为:一、由无名氏创作的四言诗到诗人创作的王言诗;二、由叙事性的田园诗到抒情性的田园诗;三、由理想田园生活的笼统概念到优美的学蓝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