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钠与水反应的实验现象,解释了现象产生的原因。用实验证实所产生的白色雾状物含有碱性物质。  相似文献   

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研究是研究化学的主要方法,化学实验在高考化学试题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烃类部分的实验内容主要包括各代表性物质的性质实验,乙烯、乙炔、溴苯的制备实验等,下面对烃类实验的考查热点举例进行分析.1考查实验的异常现象在很多化学实验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异常的实验现象.探究异常实验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化学研究性学习的极好素材.在分析异常的实验现象时,必须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有序思维,查找产生异常现象的根源,避免思维的混乱性和盲目性.例1在实验室里制取乙烯时,发现反应液体逐渐变黑并伴有明…  相似文献   

3.
在高中生物学教材中有关蔗糖能否进入细胞的说法并不统一,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就会产生相关疑问,尤其是对蔗糖引起植物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进行质疑。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了一系列质壁分离及复原的实验,由实验现象解释植物质壁分离及复原实验中材料选择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对模拟钢铁吸氧腐蚀实验时用铁氰化钾溶液检验铁电极处产生的Fe2+实验方案提出了质疑。采用类比猜想、实验探究、理论解释的方法,用铁粉、铁丝和铁钉分别进行实验以探究铁能否直接与铁氰化钾溶液发生反应。实验探究结果表明:铁氰化钾溶液能与铁直接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Fe2+,生成的Fe2+再与铁氰化钾溶液反应产生蓝色物质。在此基础上提出铁电极处检验是否有Fe2+生成的正确实验方案以及通过实验探究对中学化学教学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5.
对金属铝和熔融氢氧化钠不反应的观点提出了质疑.通过7组铝粉和氢氧化钠尝试性的实验探究,结果发现铝和熔融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并产生氢气,得出水不是铝和氢氧化钠反应的必要条件,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铝和碱反应的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1问题的提出"苏教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必修)第32页上以FeCl_3溶液与KI溶液反应的实验来证明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并说明许多反应是可逆反应。但是中学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普遍提出该实验现象不明显的问题,因此学生容易提出质疑,教师若不能有效地解答,将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不良影响。鉴于此,本人通过实验对此反应进行探究,找出了最佳的反应条件,希望能为一线的中学化学教师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7.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是用所学理论来指导化学实践,同时用实验来认识和巩固课本的一种化学手段.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更多的是"物质性质的实验",它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而得出物质性质,这就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和突出实验现象,使实验现象在分析过程中更具有说服力.义务教育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关于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经过不断探索和改进,已取得良好的实验效果,但在反应中需较高的温度和较长的加热时间.因此,很多教师不愿意做这个实验,而是用视频或动画课件代替该实验,从而降低了原有实验的说服力.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了以下几种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8.
初中化学中不少实验如氢氧化钠与盐酸,二氧化碳与水、氢氧化钠反应等无明显现象,从而导致了学生的认知困难.为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设置对比实验,使现象从"无"到"有",具体包括:用指示剂检验酸碱性、测量反应前后的温度、检测反应物减少和生成物产生等,让学生利用间接的实验现象或手段感知反应的发生及其微观过程,深刻理解"无明显现象"化学反应的本质.  相似文献   

9.
一、关注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有谁见过铜与浓硝酸在室温下难以发生反应的现象吗?估计见过此现象的教师不多.笔者在冬天做此实验时见到过此现象.笔者初见铜与浓硝酸在室温下难以发生反应的现象时,感到非常意外,以为是浓硝酸有问题,就连续用两瓶未启封的浓硝酸重做此实验,连续两次的实验结果均是铜与新启封的浓硝酸在室温下难以发生反应.于是对此异常现象进行了专门研究,发现铜与浓硝酸在室温下难以发生反应的原因是当时的室温太低(低于9℃),并通过研究提出了低温时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实验的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10.
要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质,实验是重要的途径.设计了两个改进实验:一是用热的无水乙醇溶解氢氧化钠以加大碱的浓度,加快产生氢气的速率,采用排液的方式收集纯净氢气,通过加水前后反应现象的对比,掌握反应的实质;二是使用注射器实现铝的去膜、与水反应、气体检验一体化,体现反应实质.两个实验都能产生明显的实验教学效果,较好地体现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  相似文献   

11.
实验推理题是常考题型,命题时通常以一系列的实验现象,推理某混合物的成分或据各类物质间的相互转化关系,推断物质的种类、名称等。这类题目往往综合了各类物质的相互关系,典型物质的性质、反应规律、离子共存等有关知识。解此类题的关键是:抓住物质的特征反应、特殊现象,先确定最容易确定的物质,并以此为突破口,运用逻辑推理进行分析,得出结论。例1甲、乙、丙三位同学在一起对碱式碳酸铜[Cu2(OH)2CO3、相对分子质量为222]受热完全分解后黑色固体产物的成分进行探究。他们称取5.0g碱式碳酸铜在试管中加热至完全分解,冷却至室温,称量黑色固…  相似文献   

12.
记住物质间反应现象,不仅可为迅速解答化学题提供重要依据,而且,通过现象的记忆,还可使学生牢固掌握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可谓一举两得.但在学习过程中,许多同学反映到实验现象零乱、无头绪、易混淆、记忆困难.因此,在复习过程中,要强化实验现象的记忆,下面的做法同学们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3.
石棉具有柔软疏松和化学性质稳定、耐高温的特点,因此,可以作为载体来进行某些固体粉末和液态有机物在空气中的燃烧实验及焰色反应实验,具体做法如下。1 燃烧实验用镊子取一小团石棉于蒸发皿中,将被试验的某种固体粉末或液态有机物撒或滴在石棉上,然后用坩埚钳夹着在酒精灯上点燃,由于被燃烧物与空气接触面广、受热充分,所以实验效果很好。下面列举几种物质的实验现象,如表1所示。表1 几种物质燃烧实验现象物质燃烧实验现象镁粉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火星四射,并伴有“噗哧”声铁粉迅速燃烧,产生黄色四处跳动的火花,伴…  相似文献   

14.
关于过氧化钠与水的反应的演示实验 ,所有高中教材都只要求检验生成的气体是否为氧气 ,而不要求检验化学反应中的另一种生成物———氢氧化钠 ,这是为什么呢 ?如果能用酸碱指示剂检验出另一生物是NaOH不是更有利于教学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如下探讨。首先 ,我们仔细观察了过氧化钠和水在试管中反应的实验现象。发现二者反应并不像其他固体物质与溶液反应放出气体的现象那样———固体消失后 ,产生的气泡很快消失 ,而是固体过氧化钠消失后 ,产生的气泡还要持续很长时间 ,且随着时间的延长气泡慢慢减少 ,如检验完放出的气体为氧气后…  相似文献   

15.
对化学研究性实验的初步探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学研究性实验就是运用一定的实验方法 ,创设不同的实验情景 ,引导学生对一些化学反应从多方位、多层面进行分析 ,研究某一化学反应的实质和规律 ,从而有力地解释客观事实的实验属性。本文就几个具体实验从不同的角度对研究性实验进行探讨。1 化学反应现象和本质的研究性实验相同浓度的三氯化铁溶液与硫化钠溶液反应 ,可能发生什么现象 ?生成哪些物质 ?实验时可设计采用将硫化钠溶液滴入三氯化铁溶液中 ,和将三氯化铁溶液滴入硫化钠溶液中两种不同的滴加方式。若将硫化钠溶液滴入三氯化铁溶液中 ,局部产生黑色沉淀。振荡后黑色沉淀消失 ,…  相似文献   

16.
一、开展校内研究性实验1.提问设疑,研究反应产物。如做完课堂演示实验Mg条在CO2中燃烧实验后,用类比法设问:Mg条能否在SO2气体中燃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反应可以进行,且反应原理、产物与Mg条在CO2气体中燃烧相似。这时,教师演示Mg条在SO2气体中燃烧实验,观察产物并未发现容器内壁有淡黄色固体硫产生,却有白色固体物质生成。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Mg与生成物硫高温下能否反应?”引导学生得出有MgS生成的结论。再用稀H2SO4使白色生成物溶解,且有臭鸡蛋气味气体产生,则说明Mg(过量)在SO2气体中燃烧时,有MgS产生,反应方程式是:3Mg SO2=点燃MgS 2MgO。通过提问设疑,分析研究,配合实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学生尝试到了研究性实验的优越之处。2.透过现象研究催化剂的催化性。在做教材中用Cu或Ag作催化剂,氧化乙醇得乙醛的反应时,学生很难理解Cu的催化性,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实验(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操作与现象:先加热A产生乙醇蒸气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再加热B处。B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C处无水CuSO4由白变蓝,即证明有水生成;D处产生白色...  相似文献   

17.
一、开展校内研究性实验1.提问设疑,研究反应产物。如做完课堂演示实验Mg条在CO2中燃烧实验后,用类比法设问:Mg条能否在SO2气体中燃烧?组织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反应可以进行,且反应原理、产物与Mg条在CO2气体中燃烧相似。这时,教师演示Mg条在SO2气体中燃烧实验,观察产物并未发现容器内壁有淡黄色固体硫产生,却有白色固体物质生成。在学生疑惑不解时,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考:“Mg与生成物硫高温下能否反应?”引导学生得出有MgS生成的结论。再用稀H2SO4使白色生成物溶解,且有臭鸡蛋气味气体产生,则说明Mg(过量)在SO2气体中燃烧时,有MgS产生,反应方程式是:3Mg SO2=点燃MgS 2MgO。通过提问设疑,分析研究,配合实验,使问题得到圆满解决,学生尝试到了研究性实验的优越之处。2.透过现象研究催化剂的催化性。在做教材中用Cu或Ag作催化剂,氧化乙醇得乙醛的反应时,学生很难理解Cu的催化性,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实验(实验装置如上图所示):操作与现象:先加热A产生乙醇蒸气且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再加热B处。B处CuO由黑色变成红色;C处无水CuSO4由白变蓝,即证明有水生成;D处产生白色...  相似文献   

18.
分散性表现在善于灵活地变换影响事物质和量的众多因素中的某一个,从而产生新的思路,即可谓换元机智,实验教学在这方面凸显了它的优势. 1 多步实验一题多变 从一个典型物理实验问题,能够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应用空间,就是对学生分散思维品质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研究金属与水的反应是研究金属化学性质的重要手段.较高温度下铁粉能与水蒸气反应是铁为一种较活泼金属的有力证据,但该反应远没有钠跟水反应那么剧烈.为了证明铁是一种较活泼金属,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教材中设计了铁粉与水蒸气反应实验[1],但该实验方法存在试管易破裂、反应速率慢、产生氢气少、实验现象不明显等不足[2].为此笔者在已有实验改进的基础上针对上述不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改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对金属铝和熔融氢氧化钠不反应的观点提出了 质疑。通过4组铝粉和氢氧化钠尝试性的实验探究’结果发现 铝和熔融氢氧化钠能发生反应并产生氢气,得出水不是铝和氢 氧化钠反应的必要条件,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铝和碱反应 的教材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