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广东高校毕业生体质健康状况与高校体育健康教育的关联性进行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当前广东高校实施的体育健康教育对提高毕业生健康水平是有效的,但还有提升的空间,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来让某一小部分学生受益;当前广东省高校毕业生达到正常体重的比例过少,这与体育健康教育内容中缺少控制体重的相关知识有关;今后要重点提高毕业生自我健康诊断,自我开具运动处方,自我实施健康干预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骆伟  叶孙岳 《浙江体育科学》2009,31(6):124-126,129
为了给体育院(系)的专业教育和毕业生职业教育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调查了405名(有效样本)浙江省高校体育院(系)毕业生。结果显示,毕业生的体育态度总体肯定,但积极性较低;在“外部支持度”和“自我效能感”方面,男生优于女生。体育态度方面,本科较专科更为积极,有专项较无专项更为积极,体育教育专业较之社会体育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更为积极,以及不同就业意向、现状毕业生的体育态度有所不同。同时,笔者认为就业前景因素是影响体育院(系)毕业生体育态度的重要因素。建议:①体育及教育主管部门协同宣传媒体部门加强体育职业及“体育人”的正面形象宣传,以营造体育专业毕业生的良好心态与就业环境;②各体育院(系)教学部门开设毕业指导讲座或课程,使毕业生对从事体育相关工作存有积极、正确的认识,并帮助其树立强烈的就业自信心;③积极创造条件,提升学生学历(专升本),加强运动专项教育,提高体育类毕业生的就业自信心和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通过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以及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分析后,认为:要改变当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面扩大而就业率下降"的就业现状,高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重新定位培养目标,据此,从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三个方面提出创新观点。  相似文献   

4.
论体育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与准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影响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各种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高校应向毕业生提供就业能力培养与服务、毕业生自身应积极做好就业准备。高校应提高专业培养质量、切实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重视和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实现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察《大学生生涯决策自我效能问卷》在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人群的适用性,比较该人群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水平在专业类别和年级上的差异。方法:运用上述工具对1,740名体育院校大学生施测,采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及Cronbachα系数考察该工具使用的效度和信度,在检验测量恒等性基础上,进一步跨组比较分析专业类别和年级的差异,并对体育院校系毕业生、各年级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生涯决策自我效能进行平均数差异性检验。结果:二阶因素模型的拟合指数良好,各条目的因素负载在0.44~0.69间,均达到显著性水平,各分量Cronbachα系数在0.80~0.85间。各单样本生涯决策自我效能结构形态恒等,跨母群因素恒等模型可以接受。体艺类专业与非体艺类专业大学生在生涯决策自我效能上无显著差异,大四毕业生的水平著低于其他年级学生。体育院校学生的生涯决策自我效能与当前普通高校学生无显著差异,但大四学生的水平显著低于九年前普通高校毕业生水平。结论:这一测量工具适用于测量我国体育院校大学生生涯决策自我效能的水平,专业类别并不影响体育院校系大学生的生涯决策自我效能,这进一步证明生涯决策自我效能是一个与专业类别关联不大的概念结构。与同时期其他普通高校大学生一样,体育院校系毕业生临近就业,生涯自我效能水平明显低于低年级学生,这一现状与过去、国外状况不同。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招生规模增长过快,超出社会的总体需求;地区布局较为合理,课程设置符合人才培养要求;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同时严峻的就业形势又迫使毕业生被动改行较多。建议: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来统筹规划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规模;杜绝重复建设,加强该专业的宏观调控,以促进体育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陈航 《精武》2013,(21):142-143
近年来,高校不断扩招,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成为所有高校师生和社会普遍共同关注的问题,体育教育毕业生就业范围相对较窄,特别是近几年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压力增大。有必要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期望进行调查分析,寻找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本研究对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2013届体育教育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为高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等方面提高体育专业教育质量,同时为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运用《中国大学生职业锚测定量表》对我国5省市5所高校的500名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锚类型大多为技术性职业锚,而且缺乏创业精神与挑战意识。分析认为,可以通过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促进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实习理念,鼓励自我创业等方法来改变我国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职业锚类型单一、就业困难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研究对象: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研究结果与分析1.目前,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解还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对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还没有触及到实质性的内容,目前主要是对概念、必要性以及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评价中介机构等方面进行理论性的研究,还没有触及到如何发展和构建我国体育教育评价机制这一实质性问题。2.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评价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体育教育人才素质影响的双重性;评估对象的散在性;评估过程干扰因素多;缺乏具体的测量指标等几个特点。因此,要对体育教…  相似文献   

10.
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验对比法和数理统计法,运用自我效能感的原理,在高师体育教育专业体操教学中进行培养和激发学生及教师自我效能感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班成绩优于对照班,且有非常显著性的差异;在体操教学中培养和激发学生及教师的自我效能感,可以有效地提高体操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成绩.  相似文献   

11.
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与对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体育教育专业的某些问题,提出了教学改革对策,认为教学改革应从转变教学观念、完善课程体系、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改变培养方式、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道家体育、教学传统对现代体育教学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先秦道家体育、教学传统的基础上,提出了对我国现代体育教学的若干启示,对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学校体育教学模式和体育教育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实施健康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在体育教育中实施“选项分层”的教学改革方案,并且通过在教师、教材、内容、场地等结构方面的改革,能够使体育教育向多功能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4.
体育组织形象的体育公共关系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组织形象问题能够充分体现体育公共关系学科的特点,它是体育公共关系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核心概念,深入对体育组织形象的研究,将有利于体育公共关系学科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相似文献   

15.
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教学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有:体育教学大纲、体育教学计划、体育教学环节、课外体育俱乐部、体育教学、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文件。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措施主要有: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畅通反馈渠道;加强和提高教学管理工作的现代化水平;全面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  相似文献   

16.
推进体育教育信息化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进体育教育信息化,要重视应用性教学,融信息化于体育教育之中,充分发挥教师在体育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要增强体育教育工作的信息意识,支持教职工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学习,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17.
学区体育——社区体育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阐述了我国学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现状,提出了“学区体育”概念,深入分析了实施学区体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结合我国全民健身活动状况,对学区体育实施的具体措施提出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18.
基础体育教育与高等体育教育改革的对接与整合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胡庆山  王健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105-107,111
高等体育教育专业应在新课改下重新明确自己的培养目标,走出“运动员型教师”的培养误区;以基础体育教育改革的理念为导向,跳出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樊篱;与时俱进地接纳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并将其列入高等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内容之中。  相似文献   

19.
试论高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衔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高校体育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结合快乐体育教学等问题,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以现代课程论的基本观点,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了体育课程的界定问题,以期能为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的建设和改革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