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汉语中"状/样/式/型/相"五个词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扩大,构词位置和组合功能发生固化,语素意义也随之弱化、类化,逐渐有了词缀化的倾向,成为一组新兴的用以描摹情状的助词,即"摹状助词".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和搜集整理时下语料的基础上,采用义素分析和对比研究的方法进一步考察这五个摹状助词,发现它们都可以用来描摹对象某种典型的表情特征或生动的情状情态,但它们又因各自不同的语义特征而在表义上各有侧重.  相似文献   

2.
一、引言 1、藏缅语族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地区)、缅甸、印度(北部)、尼泊尔等国,其中中国境内约有四十种。 2、藏缅语多数语言属于词根孤立语,与印欧语相比较,这些语言形态变化较少,语序和虚词的作用比较重要。结构助词即是很重要的一类虚词。结构助词是附在实词(主要是名词和代词)或词组等成分之后,表明它所附成分在句子中与其他成分之间语法语义关系的一类后置虚词。 3、对于结构助词的研究,目前还相当薄弱,国内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仅散见于各语言简志的助词(或介词)  相似文献   

3.
与结构助词“的”有关的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词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中的难点,结构助词"的"是其中的难点之一。文章在汉语本体及"二语"习得理论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偏误分析理论为依据,探讨了不同学习阶段的维吾尔族学生使用结构助词"的"时的表现,分析了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着、了、过”是普通话中的三个主要动态助词,也是青州话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助词。本文主要讨论了他们在青州话方言中有别于普通话的用法和意义。  相似文献   

5.
维吾尔、哈萨克族学生汉语连接成分偏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篇章语言学理论并通过对大量语料进行分析后发现,在汉语叙述体篇章中,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是维吾尔、哈萨克族学生)对连接成分的使用容易出现以下几种偏误:连接成分的误用、冗余和缺失等。以上偏误主要是由于学生母话的干扰、目的语的负迁移、缺乏汉语语感、教材和教师教学指导不足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里,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频率极高。因其本身不具备实在意义,只具有语法意义,并且读音相同,故而在书面语里容易产生混用的现象。以本校三年级某个班学生的两次习作为案例,浅析三年级学生对"的、地、得"的使用现状,并试图找出其原因,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望引起同行对此类虚词教学的重视,共同促进汉语表达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白话文里的文言虚词“于”,使用很广泛,几乎所有文章都能见到;而词性更为多样:除了固有的介词,又有词缀和助词。词缀和助词是先后出现的新生词类,虽然,词缀为数很少,但人们熟知,而助词数量甚多,用量也大,却不为人们所了解。其实按语法规律,从它们所表现的语法作用,即可识别其不同的性能。  相似文献   

8.
在日语中,由形式名词ところ和格助词老を、へ构成的复合助词ところを、ところへ的用法有很多种,本文通过对含有ところを、ところへ的例句的分析,较全面的深入探讨复合助词ところを、ところへ的意义和用法,以供教学时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V+P+N”中P由前加成分向后加成分的转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汉语韵律的原因,现代汉语“V P N”结构中有的P由“P N”结构中的前加成分变成了“V P”的后加成分。前附后的P呈现出动态的变化趋势,有的变成了语法成分——助词,有的变成了构词成分——词缀,有的还游移于助词和词缀之间。  相似文献   

10.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母语对学习者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结构助词"的"是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的难点之一。首先分析英语母语者使用结构助词"的"的偏误,对比分析汉语结构助词"的"和英语对应的表达,考察汉英之间的联系、区别以及英语对学习者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学生在汉语定语学习过程中,因受母语结构干扰常常出现某些偏误,主要表现为结构助词"的"的任意增减.本文通过实例分析,旨在总结发生偏误的一般规律,提出教学实践中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汉语中,结构助词的地得的使用频率极高,但因其意义不实在,且读音相同,故而在书面语言中错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深究它们各自的语言使用功能和规律,省悟其精当使用规范,必有助于提升汉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3.
盖晓伟 《现代语文》2009,(7):129-131
本文以少数民族学生学习"了"字用法过程中出现的偏误作为研究对象,运用统计分析的方法着重分析了学习中出现的偏误情况.结果表明,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动态助词"了"的过程中:"了2"的习得先于"了1";无论是了1还是了2,语误均倾向于过度使用;"了1"的习得要经历比较艰难的过程,即使汉语水平相对比较高的学生,在"了1"的使用上还有较高的错误率;了1,和了2的混用率说明"了"的语法结构和使用规则仍是少数民族学生汉语学习过程中的难点之一.本文还探讨了偏误产生的原因,以期对双语教学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助词语法是语言学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本文从助词的音韵特点和制图分布两方面,介绍助词研究的重要性.音韵特点方面,助词跟语调、声调等超音段成分的互动关系,是句法音韵接口研究的重点课题.在制图理论的框架下,联合结构说应能发现更多有关助词和其他后置成分的语言事实,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5.
陈宝英 《考试周刊》2010,(53):96-97
日语的常用助词中,有一些助词由于在用法上具有近似性,导致使用者在表达中的误用,因此对这些助词进行用法辨析就十分有必要了.本文主要论述格助词「と」、「に」的近似用法,并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分析,得出了「と」、「に」在这些近似用法中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阳城方言里“的”的用法很复杂,可以充当结构助词、动态助词、语气词及补语成分。“的”作为结构助词可以充当定语标记、构成“的”字短语、充当状态形容词词尾、在主谓宾语句中取消谓语动词的谓语性;作为动态助词可表示进行体、持续体、完成体和将行体;作为语气词,可以用于表达陈述语气和祈使语气;作补语成分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结果补语,一类是趋向补语。  相似文献   

17.
程业清 《考试周刊》2009,(29):52-53
本文从汉语的三个助词:“的”“地”“得”的理论背景出发,明确了三个助词的语法功能和实际使用情况.同时也将三个助词每两个之间的使用情况进行了比较说明.最后提出了根据学生汉语水平的不同.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8.
石泉方言的助词分为结构助词、动态助词、比况助词、概数助词和其他助词五类。本文主要对其形式和使用情况予以详细描述和归纳。  相似文献   

19.
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排版使用广泛。本地开发了一些多文种操作系统,实现了民族文字、汉、俄、英一体化的多文种混合处理,但其功能还不够完善,特别是在维文文书排版方面仍不理想,不仅对维文的字母字体支持不充分,并且也不能够对维文进行优化合理的断行,这导致维文文档的显示极其不美观。本文提出维、哈、柯文专业排版关键技术应用的研究,为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专业排版技术,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兴义城关方言和乌沙、敬南方言中的代词、时态助词、疑问语气词、介词这一部分封闭性词类,它们之间也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也存在一些不同。通过兴义城关方言和乌沙、敬南方言中的代词、时态助词、疑问语气词、介词一一的比较,掌握兴义城关方言与乌沙、敬南方言在部分封闭性词类比较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