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8 毫秒
1.
云间词派以突出的词学理论与创作表现振兴明词之衰,并开启了清词中兴之格局。该派的主将陈子龙被誉为"明词第一",且其词学理论在明清之交的词学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历来针对陈子龙词学理论的探讨却非常有限,论文从承传与发展的角度来探讨陈子龙的词学理论,以见其在词学发展史上的地位,并确立其对于明代与清代词学之承传、融通、影响的词史地位。全文先从其重要的词学观点入手,探讨其复古源流观、辨体论、词境说、风骚寄托说、体性观、审美技巧论,透过这些观点的阐述以见陈子龙的词论在词史的重要位置,他在明词中衰的困境中接续了词统的最早努力,开启了清代词坛的盛衰之辨与南北宋之争,使词既能维护其本质特性,又可朝雅化尊体的路上前进,为清代词论写下了第一页。陈子龙代表明末词坛雅化的星星之火,即将在清代成为燎原之势。  相似文献   

2.
邹祗谟词论是清初词学进程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云间词派向阳羡词派、浙西词派流变的中间环节。邹祗谟推尊词体,其尊体观上继陈子龙风骚寄托之说,下启陈维崧存经存史说。同时,邹祗谟推重今词,这有助于推动词学创作的兴盛。更为重要的是,在清初"花草"之风盛行之际,邹祗谟给与南宋词相当大的关注,重视姜史婉约一派和陆游闲澹一派,为此后词坛的发展拓宽了道路。此外,邹祗谟主张创作中求新立异,同时提倡规范词律,强调辨体,促进词体保持本色的前提下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明清易代之际,词坛领域也风起云涌,一时之间产生了大量的词人词作。康熙年间,王士祯拉开了清词中兴的序幕。王士祯的词论及创作深受云间词派影响,而陈子龙作为云间词派的领袖人物,自然也是王士祯学习的对象。王渔洋继承陈子龙的词论而又有所发展。这成为他词学观中的一大亮点,同时也将清代的词学创作领上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徐婷 《语文知识》2011,(4):85-86
陈子龙是明季爱国志士、文学家。他有词集《江蓠槛》、《湘真阁存稿》,有词学理论篇章《三子诗余序》、《王介人诗余序》、《幽兰草题词》、《宋子九秋词稿序》等。陈子龙词的主题不外乎闺情、咏物和感怀,且绝大部分以春日为对象或以春日为背景,在表面的婉丽哀艳后面寄托着深刻的人生理想、生命感慨和时世之叹。  相似文献   

5.
陈子龙的词学思想是明清时期词学批评、词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主要包括:一、正本清源的意识。陈子龙认为:由于明人过于低估词的价值,率意作词,也由于南北曲等俗文学的影响,致使明词俗化和曲化,走向了衰微。力图正本清源、振衰救弊,并把南唐、北宋词作为词回归本源的标尺。二、对词的价值估计和辨体意识。陈子龙既认同词为“小道”,其价值、品位与诗文无法相提并论,但又承认词独立存在的价值,在此基础上确立的辨体意识强调词与诗、与曲的区别。三、对词体审美标准的体认。包括“四难”说和对词之“意”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6.
《滁州学院学报》2017,(1):34-40
张惠言论词以儒家思想为基础,以"风骚"的情感内涵为本原,以诗教思想为依托,讲求"意内言外"的论词方法,注重词的意格,追求"雅正"的品格,阐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词学经典观。从"意内言外"出发,以张惠言词作评点为例,分析其论词原则和方法,总结张惠言在重塑词学经典观过程中形成的词体、词法、词学批评观,由此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张惠言的词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7.
元好问的词学理论同样体现在其遗山词之创作中,通过对元好问词序(题)的分析,可以看到其词体创作的完备、“以词存史”理论主张的实现、“诗词一体”观的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8.
辛弃疾在词学理论方面,虽没有留下多少资料供后人研究,但从词作中,我们仍然能勾勒出他对词体的认识与词学主张:不满于词的传统题材与柔媚风格;倡导词向诗、文的靠拢;以深刻反映现实的创作态度提高词体功能与地位。其大胆革新的精神,对辛派词人的词体观与创作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尤侗的词学观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词体的态度,一是对词作的要求。对于词体,他在认定诗词有别的前提下从诗学传统和声乐范畴两个角度极力推尊;对于词作,他在讲究声华格律的基础上注重特定境遇中的真性情。尤侗的词学观是对清初其他词论家词学思想的补充或驳斥,没有开创性卓识,缺乏系统化阐述。就尤氏词作所表露的儿女情、青衫情、故国情看,其词学观与词创作实践大体上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清代著名词评论家谢章铤认为“明末风雅首推陈大樽子龙”,这位明清鼎革之际的文学家身体力行着其政治理想与文学理想,使得其短暂的人生却甚是夺目。这位气吞山河,满腹豪情抗清复明的才情诗人同时也是一位典型的“当行本色”风格创作词家。陈子龙带领云间词派,宗南唐北宋为词学正统,并力复“词统”以纠明词淫哇俚俗之习。以甲中国变为界,陈氏词风从妍丽温软而进阶为柔中有骨,清丽幽雅,其词学主张与词作实践不仅肃清了明末词风的萎靡状况,并为清词中兴打开了局面,是明代昙花最后一现,亦是新朝明珠光芒乍现。  相似文献   

11.
江顺诒反思传统词话的旧例 ,构筑词学理论的逻辑结构 ;旁通曲证 ,探寻词体的音律之源 ;在建构词学理论体系的显豁意识下 ,首次成规模地汇集词境诸论 ,对词境观念的发展极富有建设意义 ;承继并反思前期词论中的道德评判和类化审美的两种词品观念 ,写苦心、标妙境 ,完成了很有个性的词品思想。  相似文献   

12.
姜夔恋情词专指其合肥情词,约占其词作总数的四分之一.受到际遇、性格、所处时代文化环境及词学观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姜夔恋情词呈现出深情、感伤、清雅等鲜明特点.姜夔通过词的创作实践,推动了南宋后期词的雅化进程并奠定了其在词史上的大家地位.  相似文献   

13.
黄昇《花庵词选》新论--我国最早有评点的词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最早评点词选的,是南宋的黄,而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刘辰翁和方回。文章从黄《花庵词选》的形式、内容,以及他所处的生活环境、地域文化的影响,和词学发展的内在原因等诸多方面分别予以考察,探考这部词选得以产生的原因及其成就,以期学界对此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4.
辛派词人方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岳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也是辛派词人主要成员之一。其词充分继承了“稼轩体”的创作风格,将抗金复国的理想寄之于词,丰富了词的内容;在形式上不受传统词风的羁绊,以文为词,以意为词,表现出极强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要建立现代词学的批评之学,就要清理词学批评的发展历程,对传统词论进行归纳整理,对宋代词论发展及特征的探究就是这一工作的一部分。宋代词论的发展分为初兴期、自觉期、发展期、兴盛期、高峰期等五个时期,各个时期词论有各自的特征。宋代词论发展的总体特征是:没有权威理论的指导;发展薄弱且滞后;采用自由漫淡的方式,显得琐碎;理论狭而深;观念相对凝固;表现出对诗论的依附性。  相似文献   

16.
文人词之所以能在中晚唐走向兴盛,虽与外部因素的强力推动有很大的关系,但主要是文学自身不断发展演进的内因造就的。诗歌在盛唐时期极度兴盛至中唐以后难以为继,为词体的渐趋兴盛创造了契机;中唐之后诗体的词化趋向为文人词的发展兴盛铺就了一条便捷的可供借鉴之路;词体之渐兴也是其自然发展的客观规律使然。  相似文献   

17.
试以《全宋词》中僧人词的保存情况为线索,分析宋代僧人词保存、传播的途径,勾画出现存宋代僧人词的概貌,把握这一特殊群体的整体创作风貌,初步探讨僧人词的接受问题,认为历代词家在宋代僧人词的接受过程中带有明确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18.
有清一代的词学家都力图改变词为“小道”、“末枝”的局面,使之自觉地表现出重大的社会内容和独特的感表世界,常州词派进一步从词的起源,言情等角度来论证“诗词一理”的主张,从而达到推尊词体的目的,他们突出词的表意情,强调词人精神情操的培养,提倡雅正的词风,体现出鲜明的道德伦理性和政治责任感。  相似文献   

19.
对苏轼词在词体发展中的作用,许多论者从“以诗为词”“韵”等角度作了深入的探讨。分析苏轼词的众多题序,可以发现苏轼对当时业已形成的词体功能和特征的态度,并进而从其对词体的态度上,追寻苏轼词体的文化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词学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成果的不断成熟和丰富,是标志清词中兴的一个重要方面.张惠言的《词选》和《词选序》作为常州派的奠基之作,集中反映了这一词派的基本词学思想和主要理论观点.尤其是《词选序》,在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上,在为词尊体、词的评价标准及作词和论词方法等问题上,明确阐述了常州派的主张;而且,较之此前的词学理论有明显的突破和创新,为整个词学理论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同时,《词选》和《词选序》,在当时还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补救清代词坛上的阳羡派和浙西派之失,进而纠正整个词风,也具有现实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