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六年制第十册《鸟的天堂》一课,重点部分 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先写静态美。作者第一天傍晚经过鸟的天堂,只鸟不见,见到的是大而美的榕树,于是产生了“鸟的天堂里没有一只鸟”的喟叹——抑。再写动态美。作者第二天早晨经过鸟的天堂,所闻“到处都是鸟声”,所见“到处都是鸟影”,于是产生了“‘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叹——扬。写静是为了衬动,先抑是为了后扬。抑扬  相似文献   

2.
美在其中其味无穷——《鸟的天堂》备课心得□陕西李素平小学语文课本第十册《鸟的天堂》一课,作者巴金以他朴实酣畅的笔墨,由美丽的江南水乡写到美丽的大榕树及更美的“鸟的天堂”,使人读后唤起了一种对美的体验,对美的幻想,对美的留恋和赞美。美在其中,其味无穷。...  相似文献   

3.
犤教材分析犦《鸟的天堂》是人教版第11册中的第18课,它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所写的一篇优美散文。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大榕树的美丽奇特,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的思想感情。这篇文章条理清晰,语言优美,尤其是在表达上富有特色。作者写了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情形。第一次没有见到鸟,着重写了大榕树奇特的静态美;第二次见到了大榕树上群鸟纷飞的壮观景象,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美。这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向读者完美地展示了“鸟的天堂”的绮丽景…  相似文献   

4.
[教材简析与教法揭示]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记叙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的景色,以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大榕树的静态美和鸟的动态美;难点是对句子的理解。作者对大榕树的静态描写和对鸟的动态渲染花了笔墨,做到了静得让人屏住呼吸,动得令人心旷神怡;静时竟在“鸟的天堂”里“看不见一只鸟影”,动时使人“眼睛应接不暇”。这样  相似文献   

5.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文章记叙了作者和他的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表现了大榕树的庞大、茂盛以及被称作“鸟的天堂”的名不虚传,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这种生命现象的热爱和赞美。学习本文的目的,一是使学生感受大自然在人类的保护下充满生机活力的美,增强环保意识;二是使学生领悟作者描写景物和表达感情的方法。作为一篇传统课文,它的语言的美、结构的美、形象的美,使它成为指导朗读、培养语感、增加积累、学习表达的好教材。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体会,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成为行之…  相似文献   

6.
理层次赏语言育情感《鸟的天堂》教学设计邯郸市教委教科所毛亚英《鸟的天堂》一课,作者用生花之笔描绘了势态截然不同的两幅图画:夕阳下幽美的榕树图;晨光中群鸟奋飞、百鸟争鸣图,展示了“鸟的天堂”的静态美和动态美。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顺着作者的思路,赏析美的...  相似文献   

7.
教材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 教学目标 1.感受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体会“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8.
美的景色描绘,美的语言文字,美的篇章结构,构成了《鸟的天堂》一大特色。 一、从榕树色彩领略静态美 教学一开始,从审题入手,提出问题:“《鸟的天堂》中的‘天堂’是什么?‘鸟的天堂’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理解“天堂”是指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主要指的是那姿态奇特的“大榕树”;“大榕树”是课文中描写的主体,而“鸟”则是课文中描写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鸟的天堂     
船在树下泊了片刻。岸上很湿,我们没有上去。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鸟的天堂》同学们看过著名作家巴金写的散文《鸟的天堂》后,一定会想,鸟的天堂究竟在什么地方呢?鸟的天堂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天马村天马河上的一座小岛上,是一株大约500年树龄的、被称为“独木成林”奇观的巨大榕树。榕树树冠大得出奇,浓阴覆盖着天马河河心岛上约20多亩土地,独木成林。近看枯藤交错,犹如原始森林;远看就成了浮在水面上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堪称南国奇观。“一株榕树便天堂”,一句诗概括了鸟的天堂的特点。这棵茂盛的大榕树为鸟儿们提供了美…  相似文献   

10.
一、破题激趣,初识“天堂”美1.同学们,在你们印象中,什么地方是天堂呢?2.对呀,天堂就是神话故事中人们想象的幽美、舒适、快乐的生活环境。3.描写的是“什么的天堂”?板书:“鸟的天堂”。4.同学们,你们想看看鸟的天堂吗?多媒体播放《鸟的天堂》录像,让学生充分想象,如临其境。5.学生用语言描绘情境。6.质疑课题:作者为什么说这里是鸟的天堂呢?(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学生想象中的天堂入手,导入新课,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形象感知大自然的美丽、动人。)二、自读自悟,感知“天堂”美1.读。自读课文…  相似文献   

11.
教材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3课。教学目标1.感受作者两次去鸟的天堂所看到的不同景象,体会鸟的天堂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之美,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诵读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相似文献   

12.
《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作者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的所见所闻,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生命力的热爱和赞美。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和想象“鸟的天堂”的美丽景象,教学难点是体会描写大榕树特点的句子。为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可作如下教学设计:一、初读课文,发现美自由朗读课文,读后小组交流,让学生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大榕树充满生机的美、鸟儿纷飞的景象美。二、研读课文,探究美在学生初步感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细读课文,采用小组讨论交流、个别指导、师生共同探究、总…  相似文献   

13.
我教《鸟的天堂》兰州市南河小学李蓉《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所写的以情景交融贯穿全文的一篇佳作。在教时,我试用了以读代讲、体会情感的方法来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一、加强朗读,体会情感在讲大榕树的静态美时,我先引导学生知道这篇课文重点写的大榕树就是“鸟...  相似文献   

14.
1.抓难点质疑。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时 ,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课堂上 ,抓住这些难点质疑是解决困难的最佳途径。如《鸟的天堂》一文 ,写了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去 ,为什么“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 ?当学生提出了这样问题时 ,引导他们通过讨论 ,把两次去鸟的天堂的时间及所见所闻进行对比 ,从而得出结论 :第一次到鸟的天堂是黄昏 ,鸟儿们栖息了 ;第二次到鸟的天堂是早晨 ,正是鸟儿活动的时间 ,故此 ,看到了鸟儿各种活动的热闹场面。就这么一个问题 ,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 ,使鉴赏能力、审美能力等得到了发…  相似文献   

15.
质疑,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使其对所学的内容进一步思考,跟老师和同学一起研究探讨,从而使问题得到解决,使他们的认识得到提高。一、抓难点质疑。学生在学习一篇文章时,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抓住这些难点质疑是解决困难的最佳途径。如:《鸟的天堂》一文,写了两次去“鸟的天堂”,第一次去,为什么“鸟的天堂”没有一只鸟?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时,引导他们通过讨论,把两次到鸟的天堂的时间及所见所闻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结论:第一次到鸟的天堂是黄昏,鸟儿们都休息了;第二次到鸟的天堂是早晨,正是鸟儿活动的时间,就看到…  相似文献   

16.
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自编入小学教材以来,其文本意蕴从美的角度、善的角度、博爱的角度、环保的角度等被人们进行了充分的挖掘。人们探讨了“天堂”的美、神奇与和谐,感受了鸟的快乐与无忧,并为它建构了各种极具个性的学习模式。然而,捧起文本,再仔细品读,发现巴金先生似乎不只是要告诉我们这些。在他的文章里“鸟”与“天堂”都是重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标点符号教学的任务主要是通过阅读教学中的句子教学和朗读教学来完成的。在句子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标点符号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又要通过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认识。例如:①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鸟的天堂》)这一句中前一个“鸟的天堂”为什么加引号,而后一个却不加引号?课文以赞叹之笔作结尾:“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前一个“鸟的天堂”是指人们给那棵大榕树的特定称呼,故加上引号;而后一个“鸟的天堂”是作者(巴金)亲眼看到大榕树上活跃着那么多的鸟,感…  相似文献   

18.
巴金先生的《鸟的天堂》自编入小学教材以来,其文本意蕴从美的角度、善的角度、博爱的角度、环保的角度等被人们进行了充分的挖掘。人们探讨了"天堂"的美、神奇与和谐,感受了鸟的快乐与无忧,并为它建构了各种极具个性的学习模式。然而,捧起文本,再仔细品读,发现巴  相似文献   

19.
识经济时代要求实施全民族的创新教育 ,提高全民族的创新素质。作为教育者是给学生授之以鱼 ,还是授之以渔?一条鱼 ,学生能吃一餐 ;教给捕鱼的方法 ,能吃一生。所以“授之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解决问题 ,还需要学生找到能打开问题之门的钥匙。一、读一读 ,议一议古人云 :学起于思。组织学生“读读议议”(以4人小组为单位) ,让他们在课堂中养成相互提问、相互切磋、相互答疑的良好学习习惯。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 ,创设情景 ,组织学生读读议议 :为什么作者两次经过鸟的天堂 ,第一次没有看见一只鸟 ,而第二次作者却看到了很多的鸟…  相似文献   

20.
《鸟的天堂》是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组第二篇讲读课文。作者巴金记叙了他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所见到的不同景象,说明了茂盛的大榕树名副其实是鸟的天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教学这篇课文,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体会“鸟的天堂”的含义和学习描写事物静态、动态的方法。“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这句话点明文章中心,意蕴深刻,学生往往不能披文入情地理解体会。如何使学生真切地感悟作者对“鸟的天堂”发自肺腑的赞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便成了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