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等教育迅速增长,趋向和进入大众化阶段,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据官方公布的数字,至2003年,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在校生已达19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7%(2002年为15%)。中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相似文献   

2.
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看教育公平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据我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衡量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它所反映的是相对于高等教育适龄人口所提供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按高等教育发展三阶段理论,毛入学率15%以下为精英教育阶段,15%以上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据有关统计数据,2004年我国高等教育平均毛入学率已达19%,然而,比较东西部地区,却有着极大的差距。如上海已达55%、  相似文献   

3.
高等教育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柳博 《中国考试》2004,(4):22-25
在国际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衡量高等教育规模及发展水平的主要参数之一,它通常用某一国家或地区的高等学校注册学生(在校生)人数与规定年龄组人口数的比率来表示。美国学者马丁·特罗将高等教育规模分为3个层次:如果一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于15%,表示该国高等教育处于"精英阶段";如果超过15%,则进入了"大众化阶段";达到或超过50%,则为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阶段"。按照这种方法,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到2002年刚超过14%.仍处于高等教育的"精英阶段"。根据1999年《世界发展指标》统计数字,1996年世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的平均水平为19%,中低收入国家的平均水平为14%。因此,直观地看,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相对偏低。  相似文献   

4.
1999年,我国高等学校开始实施大扩招,至今高等学校扩招的势头并未停止下来。规模迅速扩大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特征。据官方公布,2003年我国各类高等教育机构在学人数达到19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7%;2004年在学人数为2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19%。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已迈入大众化阶段。  相似文献   

5.
2001年到2006年五年间,中国各类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总规模超过2500万人,翻了近一倍,毛入学率达到22%,初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一、充分认识评估的意义(一)评估是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有力工具大众化以前的高等教育是满足较小比例学生受高等教育的初级阶段,当时全国的毛入学率仅仅10%左右,因此无法谈及评估。但随着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全国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5%以上,上海毛入学率已经接近60%。[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天津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的城市。根据国际公认的说法.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为英才(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5%~50%以下,为大众化教育阶段;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50%以上,为普及教育阶段。通过国内外的比较,对普及化后天津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大众化与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梁凯 《教育与职业》2004,(23):60-61
在2004年召开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周济部长在讲话中指出:“近几年来,我们实现了高等教育超常规的快速发展,去年高等学校在校生达到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了15%,今年可能会达到1900万人,毛入学率超过17%。”现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已经是世界第一,进入了大众化阶段,2020年将达到30%。高等教育在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按照美国著名学者马丁·特罗(Martin Trou)“高等教育阶段学说”理论,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以上,意味着该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2003年,北京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迈入区域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地区。[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国际比较,评价各国高等教育"女多于男"的现象,认为从2001年起,世界高等教育由以男性为主的"男性化"向"女多于男"的"女性化"转变。"高等教育女性化"是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发展的共性现象。2009年,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女性化阶段。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并且毛入学率达到20%,是高等教育女性化的基本起点。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以上,女性毛入学率超过男性约20%,或是世界范围高等教育性别结构的较稳定状态。文章预测,到2020年前后,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约50%时,"女多于男"的比例将达到约10%;2030年前后,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5%时,"女多于男"达到15%20%,并进入性别结构的稳态。  相似文献   

11.
日本是一个高等教育比较发达的亚洲国家,早在1963年毛入学率就已经达到了15.4%,进入了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2004年毛入学率达到了51.1%,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日本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途径与方式与我国不同,主要是靠扩大私立高等教育规模得以实现。在规模扩张过程中,国立大学在量上几乎没有增加,确保了精英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河北省提出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主体战略,河北省的省情是:人口各省排名第四,经济发展在全国居中等水平,高等教育在全国居中下等水平,生均经费严重不足,各省排名倒数第五,属于下等水平。根据“积极稳步”方针,本文提出2010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在11.5%到15%之间。  相似文献   

13.
统计显示,2003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17%,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  相似文献   

14.
前言近十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办学规模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2002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首次突破15%,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即将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标志。2006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更高达21%,表明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完全实现由精英教育模式向大众  相似文献   

15.
高校评估亦喜亦忧——访我国著名高等教育家潘懋元教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05年亚洲教育北京论坛上,教育部部长周济表示,我国还将继续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到2020年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据悉,2005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21%,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300万人,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确定尤其是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40%的目标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根据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计量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教育发展的数学模型以及教育发展的系统分析,可以得出:与十六大提出的2020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的奋斗目标相适应,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应达到50%,实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  相似文献   

17.
毛入学率20%将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从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来看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1 5%的突破并不能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中国特殊的社会现状 ,使“毛入学率 1 5%”作为唯一的高等教育大众化指标缺乏事实说服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 ,使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本身脱离了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的本真涵义。所以 ,毛入率 2 0 %才真正意味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自1999年高等教育扩大招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毛入学率年年攀升,从1998年的9.8%上升到2002年的15%,进入了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门槛,2005年进一步增至21%,成为世界上高等教育规模最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19.
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是不均衡的,这对未来的发展十分有害。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实现之后,应该从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入手,探讨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不均衡的走向,按照规律进行调整,完成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借助模型生命表完成对未来十五年全国分地区高等教育适龄(18岁至22岁)人口数的预测,以此来计算未来十五年全国分地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分析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内部地域结构差异的趋势问题,以期找到对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内部结构进行调整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计算中的分子与分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田海 《江苏高教》1999,(5):25-27
入学率是指某年龄段人口在校学生数与该年龄段人口之比①。可用公式X=NM×100%来表示。其中,X代表入学率;N代表学年初某年龄段人口在校学生数;M代表该年龄段人口总数,亦称适龄人口。入学率标志着适龄人口中相对应的教育普及的程度。高等教育由于在校学生年龄构成比较复杂,统计中通常使用毛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高校在校生数与相应的适龄人口之比②。我们可用公式X’=N’M’×100%来表示。其中,X’代表毛入学率;N’代表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M’代表高等教育的适龄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通常被作为衡量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