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赵东旗 《现代语文》2007,(11):53-54
[教学目标]1.体味忧国伤时的黍离之悲的沉痛情感。2.学习虚实相生的写法。3.品味本词委婉含蓄、语言精丽的婉约风格。[重点难点]重点:品味本词含义丰富、用语精丽的语言特点,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写法。难点:把握忧国伤时的情感,体味黍离之悲的深沉哀痛的感情。  相似文献   

2.
中学课本中所选的古典诗词都是我国古代文人雅士留下来的名篇。在这些诗词作品中,作者抚今追昔,慷慨悲愤,感时伤怀,思亲忧国,无不情真意切,耐人寻味。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应重视国情教育,首先优化教学语言,增加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在教学中要形象直观,恰当地的使用现代化教具,要渗透国情教育,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责任感和紧迫感,加强环保意识教育,让学生认清四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培养忧国心,增强爱国情,树立报国志。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 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第19课。 教学目标1.读通诗文,读懂诗意。2.抓住“枫桥”“夜泊”“愁眠”等重点词语解读诗文,体会作者深深的思乡、忧国之情。  相似文献   

5.
夏志清先生的“感时忧国”说自提出以来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并获得广泛认同,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内地现当代文学研究影响重大,在某种程度上加速了现当代文学研究观念的更新和研究格局的转变。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感时忧国”说也存在着某些缺陷与不足,对此我们应理性看待。  相似文献   

6.
扬州期问杜牧并未一味地沉迷在胭脂柳巷,其一生中最重要的有关藩镇问题的文章恰是在这个时期写就的,这一时期的一些诗作也反映出杜牧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并且扬州时期,杜牧开始研究兵法,这些都表明了杜牧感时忧国的本来面貌.忧国忧君、关注国家命运、为统治者出言献策是他扬州生活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7.
绿原青垄渐成尘,汲井开园日日新。四月带花移芍药,不知忧国是何人!  相似文献   

8.
翻开我国的历史典籍,便可清楚地见到这样一种现象:大凡国政走向衰败或民族处于危亡的时刻,总有一批人挺身而出,为清除弊政或挽救民族的命运而竭诚尽力,甚至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由于他们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的生死存亡密切地联系在一起,所以我称之为“忧国之士”。在腐朽衰败的东汉后期,就曾涌现出一大批这样的忧国之士,成为当时社会中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势力。全面认识这批忧国之士,不仅对于深入了解东汉社会的历史是必要的,而且对于我们研究历史上类似的社会现象亦能提供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1837年肖邦创作出了具有忧国情怀的《葬礼进行曲》,到1839年又相继写出了奏鸣曲的剩余三个乐章,组成了这首耳熟能详的《降b小调奏鸣曲》。笔者从这首作品的演奏技术入手,结合乐曲的情感变化和旋律发展,引申到教学层面,力求探究如何更好地把握作品的演奏技术来为教学服务,并且从中发现钢琴教学的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拼来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近代著名女革命家、爱国主义诗人秋瑾的这首诗,表现了她忧国救时的火热情感和伟大抱负,慷概淋漓,为人们所激赏,为诸选本所选用。  相似文献   

11.
诗人借景抒情,表达出晚年穷途潦倒,忧国伤时而又无力用世的情怀。这也正是诗人忧患意识的深刻表述。  相似文献   

12.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 ,他的忧国之心源于儒家思想的影响 ,为了北宋王朝的安危 ,他献计献策 ,赢得当时人们的好评。  相似文献   

13.
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政治家,他的忧国之心源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为了北宋王朝的安危,他献计献策,赢得当时人们的好评.  相似文献   

14.
王静 《考试周刊》2012,(58):20-21
《声声慢》描述了词人在肃杀的秋日黄昏感知到的种种极典型的愁景,表现了词人历经国破、家亡、夫逝等众多劫难之后难禁难耐、难堪难诉的不尽愁情。全词虽书写了个人哀愁,但此种哀愁是与国仇联系在一起的,字里行间无处不激荡着浓浓的忧国之情,而这种浓浓的忧国情怀恰恰是豪放词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内容。因而作者认为将词简单地分为婉约、豪放两派,这种"非此即彼"的二分说并不合乎情理。  相似文献   

15.
朱熹诗中的情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熹重义理性命之学,又主诗言志缘情之说,故常用诗抒发内心的情愫.本文仅就其崇尚自然、忧国伤时与执着情谊三个方面略述之.  相似文献   

16.
屈原忧患意识源于其前代社会各阶层所表现的忧患意识,它的生成与楚国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主要表现为忧国、忧民、忧己等."忧国"体现在为国君昏庸而"忧"、为党人误国而"忧";"忧民"寓于作品所表现的民本思想当中;"忧己"体现在:为得不到国君信任而"忧"、为志同道合者变节而"忧"、为自己孤立无援而"忧". 忧患心境驱使诗人进行审美创造活动,诗人的忧患意识、忧患心境在审美创造活动中得以表现、宣泄.  相似文献   

17.
李纲是南宋抗金名臣,以忠诚义气炳然史册。他著述甚富,诗文留存也较多。建炎二年,他被谪移万安军,于是开始了长达一年的海南之行。虽然路途艰难,所经之地也多荒绝之乡,但李纲却以平静坦然的态度面对这一折磨。他一路上作诗近百首,绝少悲怨之气,却多忧国之泪,呈现出雄健光明的风格面貌。李纲诗歌的忧国情怀与刚健之气开启了南宋爱国文学的先声,成为南宋文学的最强音,有力推进了南宋文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夏志清先生在《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这篇论文中,对20世界上半叶整个文坛创作呈现的那种“道义上的使命感”做了论述。他指出:“那个时代的新文学,确有不同于前代,亦有异于中国大陆文学的地方,那就是作品所表现的道义上的使命感,那种感时忧国的精神。”因为“当时的中国正是国难方毁,企图自振而力不迨,同时旧社会留下来的种种不人道,也没有改掉。”在他看来,这种“洋溢着的爱国热情”,不仅激励着这时期的所有重要作家,而且还产生“一种狭窄的爱国主义”———“中国作家,则视中国的困境为独特的现象,不能和他国相提并论”。[1]这种“感时忧国”的精神必然产生现实主义文学创作观,这些作家渴望对现实环境有所了解,希望文学有所作为,那么其形式的忽略与内容的侧重则是不言而喻的。中国作家的这种“道义上的使命感”早已成为一种传统自古已然,在新时期部分作家身上这一传统仍有所体现,并非如夏志清先生所说的现代文学在“感时忧国”的精神上“有异于中国大陆文学”,所不同的是时代环境,精神气质却一脉相承。从这个角度看张炜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古船》,其现实主义的关注与对既往历史的再思索同样有着“感时忧国”的精神,更具有“道义上”的判断,作品是参与现...  相似文献   

19.
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大抵可分为以下几类:一、忧国伤时有的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如杜牧的《过华清宫》;有的反映离乱的  相似文献   

20.
《渔家傲》是北宋仁宗时范仲淹的代表作之一。词的内容不仅反映了艰苦的边塞生活,也反映了将士们思乡忧国的感情和戍边御敌的英雄气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