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在总结古代蒙古作家汉文创作的源与流的关系及其繁荣发展的规律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文献学角度对汉文创作进行了探析,概括出迥异于蒙文书面创作的四个特点。并援引史料,论述了汉文创作的三种主要庋藏形式  相似文献   

2.
在元代散曲创作群体当中,涌现出一批艺术成就较高的蒙古族作家,杨景贤就是其中之一。元代散曲创作,是在当时蒙汉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进行的。蒙古族作家杨景贤的散曲创作,在蒙古族作家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当代文学始终以描绘历史进程、时代精神,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心声为己任,从而形成了现实主义的主潮。文章认为,进入新时期以来,蒙古族作家的创作视野不断开阔。他们以不同的民族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走向、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维定势,因而作品中鲜明地显现出语言功底的深厚性和艺术手法的多样性。内蒙古的人文景观与地理环境造就了蒙古族作家的三原意识。三原意识支配着蒙古族作家心理行为和创作热情,也构成了完全不同于其它地区的文学景观。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是研究元明清蒙古族诗歌的新例证。该书创新点众多,主要有三:一是构建古代蒙古族汉诗研究新体系,对古代蒙古族汉诗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观照,展现了蒙汉间的民族交融和文学交融;二是丰富多元的文献搜集,对生卒行年、著作流播、交游考论进行了清晰深入的考证;三是厘清古代蒙古族诗人汉诗发展脉络,从思想史、社会史和整体历史角度揭示了元明清蒙古族诗歌的发展进程和差异产生的原因。该书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改变了研究方法,拓宽了研究范围,不仅系统地呈现出中国古代蒙古族汉诗创作的发展历程,而且揭示了元明清蒙古族与汉族在不断交融碰撞中共同书写中国古代诗歌史的内涵和意义。这对于当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了借鉴和榜样作用,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5.
中华民族文学是多民族文学构成的共同体,具有多样统一的特点.一般来说,目前流行的高校文科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绝大多数没有充分注意到中国文学的多民族性这一特点,所述内容基本上是汉族文学及少量的少数民族作家的汉文创作.亟须编撰尽可能真正再现中华多民族文学原生态和民族特点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正确认识并解决好相关的理论问题是编撰多民族文学史教材的前提.应以多民族文学史观为指导,从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融合的切入点审视中国古代文学现象及其流程,对古代少数民族的作家书面文学和民间文学口头创作都给予足够的重视.基础研究和各民族文学专史的编写是综合性的多民族<中国古代文学史>产生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那逊兰保是清代蒙古族文学史上有整部诗集并流传至今的第一位女诗人。她的写作才华与艺术成就足以与中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女诗人李清照相媲美,被后人尊称为蒙古族的“易安居士”。那逊兰保作为清代蒙古族汉文女诗人,其家庭、民族、性别因素对她的文学创作有极大的影响。因此,对那逊兰保及其作品的研究,首先必须通过对她的社会环境、生活经历的分析去挖掘其创作思想和创作心理,这样才能诠释她特有的写作心态和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7.
建国40多年来,用蒙、汉文字创作的我国当代蒙古族小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本文将其分为建国后17年、“文革”10年和新时期三个阶段,论析了我国当代蒙古族小说从发展、兴旺,到停滞、受摧残,再到复苏繁荣的历程,并对新时期蒙古族小说发生的深刻嬗变以及建国后17年的小说的超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古代作家的创作风格的生成,与外界客观因素有关,其中更与地域文化有关。地域文化对古代作家风格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地域文化的不同特征影响着古代作家的心灵世界,地理生态环境影响着古代作家的审美个性,地域文化的繁荣程度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9.
古代朝鲜半岛散文体小说创作十分繁盛,现存作品数量巨大,取材广泛,体式多样,其中尤以“汉文小说”为大宗。15世纪后期受《剪灯新话》影响而产生的汉文小说集《金鳌新话》是古代朝鲜半岛散文体小说创作成熟的标识,17世纪后期以来长篇小说的大量产生也深受中国长篇白话小说传入的影响,但在学习、借鉴中国古代小说的同时,古代朝鲜半岛小说在题材内容、思想情感、美学风貌等方面亦有许多开拓和创造,表现出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并因此成为朝鲜半岛人民宝贵的文学遗产。  相似文献   

10.
元代蒙古族诗人的汉文诗歌不仅在蒙古族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学界较为系统地对元代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歌的考证与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学人从多个理论角度认识蒙古族诗人及其汉文诗作、蒙汉诗歌关系,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观点与见解,一些学术价值较高的研究成果相继涌现,使得蒙古族诗人及其作品、蒙汉诗歌关系的研究展示出新的面貌,达到了一定的广度和深度,业已成为中国文学研究中的学术生长点。  相似文献   

11.
清政权入关前,统治者出于当时政治、军事以及了解周围民族较为先进文化的实际需要,下令编译了有关统治经验、教训和军事方面的汉文、蒙古文文献。由此而产生了最早一批满文文献,进而又以本民族语言文字,甚至以满文、蒙古文、汉文等多种文字编纂出了本朝文献。由此,清代满文、蒙古文等民族文字文献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2.
清代八旗蒙古汉文著作家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在保留本民族诸多特质的同时,他们勇于接纳汉文化;在繁忙的政务之暇,用汉文著书立说,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问题进行论述,表达自己的思想主张。其作品蕴涵着以民为本这一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精髓。不仅如此,他们还身体力行,在其从政的过程中,采取各种措施,努力践行这一治国理念。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90年代以塞夫、麦丽丝为代表的蒙古族导演用他们气势宏大的历史题材系列影片蜚声中国影坛。进入21世纪以来,更多的蒙古族导演则将镜头对准草原民族当下的生存状态和现实境遇,即由对草原民族的历史寓言讲述转变为对草原民族文化寓言的书写。而这种审美转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由对历史事件的恢弘展现转向了对当下现实状态的深刻描绘、由对英雄祖先的讴歌赞美转向了对普通牧民生活与命运的关怀、由对草原民族传统艺术及民俗风情的奇观展示转向了对民族性格与文化内涵的深刻揭示。  相似文献   

14.
蒙元硬译体是将蒙汉两种语言及语法夹杂到一起的特殊翻译体例,学术界通称为“元代白话”,或是“直译体”。但这些通称其实并不妥当,因为:该文体里的汉语显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白话,也不是元代白话语言的变体;该文体出现于元朝前,所以称为“元代白话”在时间上并不十分妥当;而且“硬译”与“直译”是不同的翻译方法,称为“直译体”是把“直译”与“硬译”混同了。笔者从以上三方面分析了该种文体的不同称谓及其不当之处,认为将该文体称之为“蒙元硬译体”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15.
宁祺寺是清代呼和浩特地区黄教15大寺庙之一。内蒙古图书馆观存该寺清代蒙文档案中有放高利贷和出租土地房屋的契约,收取布施和苏木银的帐簿,对了解研究该寺的经济收入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文白”之争在沉寂了80多年后,再度出现在当代文坛。文言文的理性回归有其深厚的历史和现实的基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致。倡导文言文理性回归的目的是要打破白话垄断,实现文学语体的多元化,丰富现代汉语的表现形式,再创当代文学的繁荣与辉煌。  相似文献   

17.
莫日根格根所著《黄金史》一直以来被认为讹误较多而较少被人利用.笔者利用相关蒙古文历史文献并结合其它文献史料,对莫·《黄金史》进行对比分析后指出,莫·《黄金史》史论结合叙述历史、并辅之以镶嵌诗的写法,在同时期蒙古文史著中堪称独创;不仅如此,该书还在佛教宇宙观、“印藏蒙同源”等观点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更为重要的是,在记载拙赤·哈撒儿家族世系方面,莫·《黄金史》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史料价值.笔者认为,蒙古文文献具有官修史书所不具备的独特史料价值.但是,利用和研究尚显不足,还有充分挖掘和探究的空间.  相似文献   

18.
乙未之际,在台湾地区诗歌中出现了大量关于华夏祖先的文学书写,涉及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等人,几乎呈现了完整的树状华夏祖先体系。乙未之际台湾地区诗人,在诗中或者以华夏子孙自居,或者采用华夏祖先的名字来命名大陆,或者推崇和向往华夏祖先之世,或者传承关于华夏祖先的集体历史记忆,表现出了强烈的对华夏祖先的认同意识。这种文学现象的产生,源于乙未割台的历史背景,以及台湾地区诗人因反抗外敌侵入而日益增强的中华民族认同意识。  相似文献   

19.
在华夏文明漫漫数千载的发展历程中,史学典籍的记录与传承之功不可忽视,而纪传体史书以其鲜明的特点在中国历史文献中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从纪传体文献之雏形《世本》问世,到《史记》为代表的纪传体文献的诞生,及至《清史稿》刊印行世,纪传体史书经历了萌芽、产生、发展、繁荣各个时期,虽历经百世,却依然傲立于世界史库之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