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审美——价值关系三个层次,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了较为深入的阐述。文章认为,实践关系是人与自然的首要的和基本的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是在实践关系基础上产生的,并渗透和影响整个实践过程。文章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的和有决定意义的关系,是理解和把握人类社会历史本质的关系。只有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从人的生产实践的历史中,才能真正揭示人的本质。文章还以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人类思维史的有关资料,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对历史宿命论和机械决定论的观点,片面夸大主体性的观点,非本体论的观点,以及“新马克思主义”的某些观点等,作了剖析和批评。  相似文献   

2.
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人类不断发展的历史。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演变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原初和谐到对立与紧张,使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受到严峻考验,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关于人与自然和解的阐述,对于我们重构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解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情景说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一直是诗论家们不倦的诗歌审美话题。通过考察情景说的历史发展与流变,分析了情与景的辨证关系及其内涵,发现在诗论家眼里,情景与意境的关系十分密切。又通过把握二者内在关系,从美学、艺术的审美的角度阐明了二者是关于人与自然合德的情感关系,是一种东方文化艺术精神。  相似文献   

4.
根据人类活动的具体样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可分为认识、实践和审美三个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协调统一共同实现着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目前,人与自然三个层面之间的统一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方面人与自然的实践层面、认识层面极度扩张,审美层面相对萎缩;另一方面人与自然关系的三个层面形成以实践层面为核心的结构,从而造成认识层面的功利化和审美层面的扭曲。今天,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的产生就在于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面的失衡。从自然观的角度出发,要克服生态危机,就需要通过自然观的整合,重建人与自然关系三个层面的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5.
历史上自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史学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大多从环境史、生态史入手,相比之下,我们非常有必要加强对自然与人类精神生活关系的探讨。历史上,自然曾作为极其重要的审美对象给人类带来巨大而持久的愉悦;曾对人类宗教意识的萌生产生过重要作用;曾深刻地影响过人类的社会观念。  相似文献   

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安身立命的重要命题。人与自然的对话是自人类诞生之初就不断发生着的历史过程。在《史记》宏大历史叙事中,司马迁检视"前轴心时代"文明的家底,还原人类早期人与自然对话的生态记忆影像。在"环境以地理位置的选择围绕人类生存"的夏、商、周时期,人与自然关系状态呈现出"天人合一"背景下矛盾共生的特性。  相似文献   

7.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理想。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演化经历了漫长曲折的实践与不同认识阶段的演变过程,解读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应当考察马克思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关于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理论渊源。马克思通过引入实践概念来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从世界本体论、社会实践论和人类解放论的视角出发阐释人与自然的多重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在造成人与自然关系恶化方面的消极作用,提出了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实现方式和社会历史形式,论证了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人与自然之间有机统一。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问题,一直是人类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探索和研究的问题。由于人的进化阶段不同,就形成了人们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观念的不同,从而对自然界的态度和行动也就不同,而这又直接导出了人与自然能否协凋发展的结果。可以说,保持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来自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以及人类改造自然和保护自然的正确行动。因此,研究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过程,是保持人与自然关系协调,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保证。综观人类历史,在人与自然界关系的问题上,大体经过了四个阶段。人是自然的“奴隶”。在科学技术比较落后的古代,…  相似文献   

9.
审美现代性作为现代性精神危机的表达,作为现代社会中现代审美关系的反映、产物,它首先是一个历史范畴。从主客体结构关系来看,审美古典性是客体理性观的文艺,审美近代性是工具理性观的文艺,审美现代性是生命理性观的文艺,审美当代性是生态理性观的文艺。综观人类历史上的审美形态或审美主潮,它由为自然、为社会转而指向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生存困境,关注人类感性生存的可能性,关注人类主体审美化生存的可能性。至此,可以说,精神价值层是审美现代性的深层存在方式,它的一个最具本原性的含义,就是一种建立在现代性之中的与时俱进的时代审美精神以及人的个体生成和审美化生存的进步性诉求。  相似文献   

10.
生态美学以审美的方式确立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种审美方式中,审美关系中的主体与客体不是对象化的关系,而是主客合一的和谐境界。道家美学否定人对自然的主体性地位和征服欲望,而将自然视为与人类平等的主体,揭示了人与自然主客合一的审美关系,体现了生态美学的审美意蕴;道家美学否定二元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强调人与世界的同一,彰显了主体间性美学的审美特质,从而为中西方美学的沟通提供了哲学上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生态美学观倡导人类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整体论,以此为基础探索人与自然、社会的审美关系,并注重审美过程中的心理参与和体验。艺术教育应当摆脱"人类中心主义"观念的束缚,纳入反映自然美与社会美的思想内容和文艺作品,引导学生欣赏自然本身丰富多元的美,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意义和价值。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注意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心理参与和审美体验,使生态美学观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12.
生态美学的产生与兴盛主要由于工业文明时代的生态危机,它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环境中心主义的反叛,在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下,生态美学呼唤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长久以来的生态美学研究多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人与社会,尤其是人自身的精神危机却有所忽视.作为建立在生态维度上的关学形态,生态美学的理论旨趣应该是对人类诗意栖居的追求,不仅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也实现人类自身的审美生存.  相似文献   

13.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新格局。在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两种根本对立的格局。在工业社会以前的农业社会中,人对于自然是一种依附性的关系;随着工业化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关系颠倒了过来,成为一种人对自然的征服和统治的关系,从而带来了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等人类生存的危机,这就迫使人类不得不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新的理念,实际上对于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这是我们时代的重大课题,它涉及哲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理论问题,也涉及人类…  相似文献   

14.
自然,万物生息的摇篮,人类栖居的家园.她以其丰厚的物质资源哺育了人类的生命,更以其博大的精神蕴涵陶冶着人类的情怀.<文心雕龙·物色>篇专论自然环境对作家创作的影响,表现了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展示了人类"诗意栖居"的审美境界,揭示了自然环境的美育功能,对我们今天鉴赏自然美景、利用并创造美的自然环境实施审美教育,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历史中有美 ,也有丑。美与丑的斗争不仅贯穿在人类历史的全过程中 ,而且还涵盖了历史的各个层面。在历史美育中讲清二者的斗争规律 ,有助于学生热爱美 ,痛恨丑 ,更有助于学生懂得按照美的规律来创造世界。那么 ,什么是历史美呢 ?历史美就是和谐 ,它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这两种和谐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 ,马克思说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才能最后实现这两种和谐。因此 ,又可以说 ,历史美就是指共产主义理想 ,也可称之为审美理想。我在《理想教育是历史美育的重要任务》 (《历史教学问题》 90 .6)一文中曾有较详细的论说…  相似文献   

16.
农业美学是美学新兴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从农业的角度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它的产生既有美学发展的必然,同样也有着社会的因素。农业美学的审美维度主要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人类通过农业生产在大自然与文明之间取得了一种和谐的美;二是人类与自然通过农业生成了一种彼此相互尊重的默契的美;三是人类通过农业生产创造出了一个飘逸静怡的审美意境。农业美学与生态美学紧密相关,但是并不完全相同,而是通过农业生产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视野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要求我们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人与自然的历史状况,现实矛盾以及当代困惑等方面分析,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对历史和现实反思的结果,也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并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首先要求人类改变传统观念,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的自然观,价值观和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隋唐以前的历史阶段 ,是我国古代山水审美的重要发展时期 ,其对后世山水审美有着重大的影响。本文试从人对自然山水的态度和人与自然山水的关系着眼 ,兼从哲学思潮的角度 ,分致用、比德、畅神三个阶段 ,来对这一历史时期的山水审美作一点尝试性的考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美学始终坚持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天人合一体现了中国审美文化的内在精神和主导思想线索。审美经验中情景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正是天人合一在审美活动中的体现。建立在人与自然亲和观念基础上。人们将自然万物视为怡情悦性的对象,并从中获得身心的自由与超越。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天人合一的审美价值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文明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依生性和谐-对抗-征服-新的和谐”的演进过程。海德格尔对近代的主体间性理论进行了改造,使其带有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色彩,成为生态美学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根基。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利于实现生态美学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整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