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利用是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最终目的。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成果可选择的内容和形式愈加丰富,用户的利用意识日益提高,媒介传播力进一步扩展,促使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积极转变服务理念,以用户为中心,不断提高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利用率。对此,需要创新形式、优化编纂内容,深入用户、开展分众传播,积极宣传、发挥成果价值,形成满足用户需求、符合用户期望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以提高用户积极性和满意度,优化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2.
档案编纂工作现代化是指档案编纂工作人员,应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采用科学的编纂方法,对档案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并以公开出版或上网公布的方法提供汇编成果服务的一项工作.这是传统的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努力方向,是社会各方面用户对档案部门的要求,也是实现档案部门和各项工作保持同步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档案文献编纂规模是指国家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编纂公布档案文献的总量,它在总体上反映了一个国家一定时期档案文献编纂公布的状况.编纂规模的构成从编纂单位看,既包括档案界内部(各级各类档案馆、档案室)编纂公布的档案文献,也包括档案系统之外的社会上其它部门和个人如中央文献研究室、各级党史部门、军事部门、历史研究部门、经济部门、科技部门、博物馆、纪念馆、高等学校等编纂公布的档案文献;从编纂公布形式和途径上看,既包括出版部门出版的传统的书籍形式的档案文献,也包括报刊、杂志、电台、电视台等途径公布的单篇、组合档案文献及声像档案文献等.  相似文献   

4.
林虎  杨静 《兰台世界》2012,(8):12-13
档案文献编纂引入市场机制是档案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可以对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自我优化和档案事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档案工作者有必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促进档案文献编纂引入市场机制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我国档案文献编纂实践及理论研究进展中国档案学会档案文献编纂学术委员会一1989年以来,档案文献编纂越来越引起各级档案部门的重视。所以在这几年中,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成果,也获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有一些也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基本情况表现如下:...  相似文献   

6.
档案文献编纂选题与社会热点的关系问题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愚 《云南档案》2004,(1):21-22
档案文献编纂与社会利用需求相脱节的产要原因是编纂人员没有把握好档案文献编纂选题与社会热点之间的关系;档案文南献编纂选题与社会热点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确认这种互动关系是实现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创新与发展的重要前提,而科学合理地利用这种互动关系是实现档案文献编纂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不仅增强了人们对档案文献编纂活动重要性的认识,促进了档案文献编纂实践的发展,而且随着网络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快速发展和普遍应用,令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模式、技术方法、编纂成果都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并为档案文献编纂学理论注入了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档案文献编纂成果是整个编纂工作的核心,是实现档案文献与社会沟通的桥梁。集成管理平台的构建能够将传统档案信息系统中的各个要素进行集中并构建优势互补的集成化服务体系,拓宽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传播的方式与路径,提升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利用率,促进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发展,从而推进我国档案事业的发展。文章结合当前时代背景分析档案文献编纂成果集成管理平台构建的必要性,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用户需求的逐渐复杂化,档案文献编纂功能的内涵与侧重点都发生了变化,主要表现在资源整合、文化传承功能、信息服务和社会记忆功能等方面,本文旨在探讨从传统时代到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功能的变化,并从社会环境、信息技术、用户需求的层面论述其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档案文献编纂是编纂者按照一定的题目要求,对档案信息进行搜集、审核、加工、整序、评价,以档案文献出版物的形式向社会用户提供档案文献信息的工作。档案文献编纂是一种有目的的选择性行为,选择一定的题目,一定的档案文献,一定的出版形式及一定的传播范围。档案文献编纂作为一种著作行为,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生产活动,多种档案文献信息需要借助编纂活动进行传播,使得档案信息由自在状态达到了一种自为状态,并实观了文献的传播功能。一、档案文献编纂行为体现了文献传播的选择性文献传播是一种文献互动过程,是使文献信息活化、实现文献资源效…  相似文献   

11.
赵彦龙 《档案学研究》2017,31(1):123-128
西夏时期并没有保留下来档案编纂成果。本文所探讨的西夏档案编纂,严格地说应该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成果,兼及清和近代的两部汉文档案编纂成果。西夏档案编纂成果主要以大型文献丛书《俄藏黑水城文献》、《英藏黑水城文献》、《中国藏西夏文献》、《日本藏西夏文文献》等为代表,并借此研究编纂西夏档案的种类、方法、标题、成果的行款格式、文字、来源、原则、注释等内容,揭示其实质内容,从而比较全面地介绍西夏档案编纂成果,以此来向社会展示珍贵的西夏档案及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年鉴编纂对高校档案管理的促进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周彩英 《浙江档案》2005,(10):37-37
年鉴是对某领域(单位)一年所形成的档案及其他文献进行全面、综合深加工的产物,是对档案信息及时进行高水平优选、序化的集萃之作.档案是年鉴编纂的基础,档案信息是构成年鉴内容的主体与骨干,档案部门承担年鉴的编纂具有一定的优势.近年来,高校档案部门承担或参与年鉴编纂的情况越来越多.做好年鉴的编纂工作有利于推动高校档案工作的开展,对提高高校档案管理水平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胡适的档案文献编纂思想体现于对档案文献价值的认识、档案史料收集、整理、鉴辨及编纂方法的运用等方面.正确看待胡适档案文献编纂思想,对今天档案文献编纂工作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技术在档案工作中的广泛运用以及档案管理领域的深入拓展,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如现代信息技术的更新改变了档案文献资源的存在形态,改进了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技术方法,进而影响着档案文献编纂形态及编纂理念的转变。面对新形势,传统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必须做出适时调整,更好、更快地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真分析了先秦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着重分析研究了先秦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发展的社会文化渊源:道德本位价值观、忠君顺上价值观、祖先崇拜价值观,并探讨了先秦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真分析了先秦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着重分析研究了先秦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发展的社会文化渊源:道德本位价值观、忠君顺上价值观、祖先崇拜价值观,并探讨了先秦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信息环境不断变化的背景下,编纂工作与社会发展联系愈加紧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档案文献编纂工作提供了诸多可能,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主体、对象、编纂成果的传播方式和用户都在发生着变化。数字时代如何做好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并提供有价值、用户满意度高的成果和满足用户多层次利用需求,已成为当前档案文献编纂领域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研究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成果质量的影响因素、编纂成果传播、用户对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满意度以及编纂人员胜任力不仅是学术探索,更是通过理论研究推进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实践的创新与发展。档案文献编纂具有社会记忆构建的重要功能,数字技术使档案文献编纂可以构建更为立体、多维、生动和深入细节的社会记忆图景,因此对数字时代档案文献编纂的相关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探索,将能更有利于发挥其连接古今、增强文化自信、服务公共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金敏 《云南档案》2010,(3):31-32
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出现,档案文献编纂的许多工作环节开始由计算机辅助或控制,在档案编纂工作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将改变传统落后的工作方式,推动档案编纂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意义]通过对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传播媒介评价的实证研究,为档案文献编纂成果的有效传播和用户满意度的提升提供数据支持和参考。[方法/过程]通过文献搜集、专家访谈以及问卷调查3种方式确立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传播媒介的评价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应用MUSA模型和标杆分析法,对4种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传播媒介进行满意度实证研究。[结果/结论]获得4种传播媒介的用户满意度测评结果,定位每种媒介在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传播过程中的主要竞争优势、主要竞争劣势、薄弱之处以及需优先改善之处,为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传播的理论研究以及档案文献编纂工作的实践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档案文献编纂工作兴盛的社会文化渊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古代文献编纂工作源远流长,久盛不衰,究其社会历史文化渊源,作者认为其源有三:一是道德本位的价值取向,创造了重人文、重历史、重学术的风气,二是忠君顺上的价值取向影响下建立的"君举必书"制度,为文献编纂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三是祖先崇拜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广泛而久远的影响,成为人们感情的寄托和皈依.这些文化心态为档案文献编纂提供了生长机制和发展契机,促成了档案文献编纂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