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西康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一个省区,在这个相对独立的民族地区,具有独立的语言、文字、宗教和生活习惯。因此,才会有沿袭千百年来的种种习惯法,深深影响着西康地区的社会文化和政治生活等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抗战全面爆发后,为稳定后方社会秩序从而支持抗战,国民政府在西南边区大力推动司法改革,作为川边重镇的西康,自然是改革的重点之一。国民政府将西康司法设施建设作为司法改革的重点工作,尤其是在司法官的任选和管理上采取了很多因地制宜、行之有效的措施,既克服了战时司法经费紧张的困境,又提高了司法审判的效率,这对当前司法官选任制度也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四川军阀刘文辉在川拥地八九十县,率众十余万人,据有西康,称霸四川,可谓西南之王.后来蒋介石为泄"鱼电"(1930年9月6日刘文辉领衔发出响应冯阎,拥汪讨蒋的通电)之恨,报昔年之仇,竟怂恿四川主席刘湘联合田颂尧、邓锡侯、刘存厚、杨森、李家钰、罗泽洲等全川各军,一齐向刘文辉围攻.刘文辉丧师失地,败退西康.  相似文献   

4.
抗战全面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掌握粮源,支持抗战,在全国实施粮食统制政策。西康民族地区由于粮食产量不足及交通落后,实施粮食管制调剂倍感困难。为了解决粮食问题,西康省改组粮食管理机构,颁布一系列粮食政策,并实行了以田赋征实征购为核心的统购政策和以军公粮统一供应的统供政策,以及市场管制、粮情调查、价格管制、调剂民食的统销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稳定了西康粮食价格,解决了粮食供给的缺乏,保障了社会秩序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全国新书目》2013,(10):61-63
图书说明:民国时康区(东部藏区)乃多事之区,由于康臧纠纷不断、西康建省及四川成为抗战后方等背景,康区研究受到学界空前重视,诞生了当时三个主要研究康区及藏事的高水准学术期刊。本套校勘影印仝本首次全面搜集、整理和校勘了民国时期极具学术价值和影响力的《康藏前锋》、《康藏研究月刊》、《康导月刊》三种藏学类专业学术期刊,是近年来嘉惠藏学界的又一重大基础性研究资料成果。项目分两个部分:  相似文献   

6.
唐润明 《历史档案》2005,2(4):86-93
中国的西部地区,亦被称为华西地区,在抗战时期的国人眼中,其所包括的范围并不一致,有主张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康、陕西、甘肃、宁夏7省者;有主张将中国的西部地区依经济条件和国防安全分为西南、西北两区,西南区包括四川、西康、云南、贵州4省,西北区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5省者。抗战时期中国西部的开发,是在入侵日军占领我国东部沿海广大富庶地区、执政的国民党中央政府内迁西南重庆、整个国家的综合力量薄弱、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远未达到开发要求的条件下被迫进行的。主其事者是执政的国民党中央政府,摇旗呐喊者是社会各界特别是经济实业界的有识之士,实施者则是西部各省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7.
黄国柱 《出版参考》2005,(14):14-15
偷吃了朱德的皮带 长征途中,张显扬是被张国焘派到"红军之父"朱德身边,负责"警卫"总司令,其实却承担着一项不光彩的任务--监视.但朱老总却是那样地宽厚和善解人意.1936年四五月间,部队行军至西康炉霍县境,准备三过草地.  相似文献   

8.
1950年7月,时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的格达活佛受中央人民政府的委托,为劝说西藏地方政府进行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从西康甘孜前往西藏,路过昌都时,遭到国外反动势力和西藏上层分裂分子的百般阻挠.  相似文献   

9.
建国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地震多发期,频繁的地震与相伴而来的次生灾害给广大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的损失.其中1952年在西康、山西、云南三省接连发生的大地震是共和国历史上比较早的几次大地震,而且比较严重.为维护地震发生之后社会的安定,中央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采取了积极的赈济措施和重建工作,以安抚灾民,保障民生,保持社会再生产的连续性,其成效颇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初生牛犊遇恶虎 1946年秋,我和几位爱好文艺的年轻人一起商定,办一个以杂文为主的文艺期刊。于是,《西康日报》副刊《毛(牦)牛》问世了。刊头是我们自己设计的,用黑白粗线条绘出拙朴的牦牛图案。那时我们都年轻,缺乏斗争经验,凭着满腔热情,在社会生活中不避锋芒,直抒胸臆。《毛牛》创办不久,即受到  相似文献   

11.
四川人民抗战档案史料主要集中在四川省档案馆的民国四川省、西康省政府机构档案里,特别是在民国四川省政府秘书处、省动员会、省民政厅、省粮食局、省公路局、省防空司令部、省社会处,以及相关的军队、军警等数十个机构的档案和馆藏的民国资料中尤为详尽。  相似文献   

12.
《新闻界》2013,(9):58-62
《西康》系列片构成的民族志影像,为民国时期的康巴藏区保存了极富有价值的可再现的鲜活史料。中国的"格里尔逊"——孙明经以金陵大学为中心,用摄影机的镜头书写了近代中国的一个侧影。作为华语电影学的开拓者之一,他在藏区的影像记录是建立在充分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的,其影像民族志作品具有较高的人类学价值和淳厚的人文精神,为后人留存了不可多得的当时藏族社会的真实镜像。  相似文献   

13.
在敌人纷纷向川西猬集的情况下,歼灭胡宗南集团的关键在于迂回部队迅速占领乐山、蒲江、邛崃.截断敌人最后一条退往西康、云南的道路。刘伯承、邓小平决定:第五兵团主力及第十军由川南迅速向乐山挺进,并迂回成都以南;第三兵团主力由川东进至成都以东,抢占成都以西的邛崃、大邑一线;  相似文献   

14.
《四川档案》2008,(4):50-51
1952年5月4日,西南区第一届人民体育大会在重庆大田湾广场隆重开幕,这次运动会规模大,人数多.堪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体育盛会。参加大会的运动员有川东、川南、川西、川北、云南、贵州、西康、西南军区、西南铁路局、西南一级机关、重庆市11个单位共1177人.参观团327人,战斗英雄、劳动模范、西南及重庆各机关负责同志、各民主党派代表共100余人应邀观礼.  相似文献   

15.
1950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康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格达活佛受中央人民政府的委托,为劝说西藏地方政府进行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从西康甘孜前往西藏,路过昌都时,遭到国外反动势力和西藏上层分裂分子的百般阻挠。是年8月,被敌人放毒致死,享年47岁。听到这一噩耗后,时任江西省人民政府主席的邵式平,为失去这位朋友感到万分悲痛……邵式平和格达活佛又是怎样在战斗中相识、相知、相交的呢?这里面确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1949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发起解放大西南战役.不久,四川、贵州、云南、西康(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早期的一个省,所辖地主要为现在的川西和西藏东部地区,1955年9月底撤销)各省相继解放.12月4日,新华社西南总分社在重庆成立,这是20世纪40年代新华社在国内创建的最后一个大的地区总分社.当时,新华社还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北等地区建有总分社,并在人民解放军4个野战军建有总分社.  相似文献   

17.
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已经走过了五十年不平凡的历程。1952年的9月.以川西人民广播电台为基础.与川南人民广播电台、川北人民广播电台合并成立了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当年10月1日.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正式播音。之后.西南人民广播电台和西康人民广播电台的部分职工,也合并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四川人民广播电台的发展.有一个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后,密云的大部分地区被日寇占领.日寇在这里疯狂地制造"无人区",实行残酷的烧光、杀光、抢光、片光(片光青苗)的"四光"政策,强迫老百姓迁入"人圈",实行"部落"化统治,妄图把老百姓与八路军分离开来.密云的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密云人民纷纷加入到抗日的行列中,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密云县西田各庄镇西康各庄村的邓瑞海就是其中一位.  相似文献   

19.
1935年,国民政府在四川推行行政督察专员制,把四川省分为18个行政督察区,将巴县、江北、合川、铜梁、璧山、永川、江津、大足、荣昌、綦江等10县划为一区,命名为第三行政督察区。1936年建立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之后,第三区辖10县1区。1938年初,雅安、汉源等14县和1个设治局划归西康建省委员会管辖之后,四川省辖县135个、设治局1个。  相似文献   

20.
长征途中,张显扬是被张国焘派到“红军之父”朱德身边,负责“警卫”总司令,其实却承担着一项不光彩的任务——监视。但朱老总却是那样地宽厚和善解人意。1936年四五月间,部队行军至西康炉霍县境,准备三过草地。这里人烟稀少,连部队眼前的供应都很困难,哪里去筹备粮食呢?朱总司令请来了通司(翻译)和几个老百姓,询问这一带有什么可畦的野菜。他们介绍了许多野菜的形状和名称。朱总司令借来铲刀、提篓和口袋,亲自率领一个由炊事员、警卫员共十余人组成的小组出发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