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刘洪波 《学苑教育》2012,(23):76-77
教育是培养有思想、有能力的人,是以人的发展为终极目标的。而目前的教育偏重于考试、分数、名次等,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由一个有思想的个体,变成一个学习的机器。教师应转变观念,将教育重新回到原点,让学生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2.
自我管理能力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说,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自我管理能力,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自主的人。因此,注重对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是不可忽视、更不可缺失的教育使命之一。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有许多方法,而活动作为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教育关乎生命的成长和培育,教育最核心的目标是着眼于人一生的发展,是对每一个生命最大程度的成全。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应尽力摒弃分数至上的教育观念与功利化做法,通过培育健全人格、建立自我信心、激发问题意识,培养学习兴趣、增强抗挫能力,把学生培育成为美好的人,并带领他们走向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4.
以分数为基本属性的分数聚集体——分数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诟病。特别是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为教学目的的数学教学,若也以分数场为导向,师生们整日围着分数转,势必造成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数学教学变成以解题技术训练为目的的解题教学,教学目的的这种异化会导致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被遮蔽。淡化分数场,挖掘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动态均衡中实现数学教育的优质发展,是学生长远发展对数学教学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5.
<正>"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育就是"指向人的德性培养的教育",是施教者对受教者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把社会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内在的道德品质,并表现出积极道德行为的过程。而在急功近利的"分数第一"的教育思维下,社会普遍追求用现时的"冷冰冰的高分数"换取学生将来的美好生活,德育很多时候只是表面上被重视,看起来美好,却没有育出很好的"德"来,教育的"分数悲歌"不时上演。作为开启学生心灵世界、服务学生精神成长的德育,应该可以更美好。  相似文献   

6.
以分数为基本属性的分数聚集体——分数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诟病。特别是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为教学目的的数学教学,若也以分数场为导向,师生们整日围着分数转,势必造成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数学教学变成以解题技术训练为目的的解题教学,教学目的的这种异化会导致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被遮蔽。淡化分数场,挖掘数学教育的核心价值,在动态均衡中实现数学教育的优质发展,是学生长远发展对数学教学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7.
微话教育     
《江苏教育》2014,(15):6-7
<正>@张文质在严酷的应试教育背景下,培养孩子适当的对分数的钝感力,有助于他更好地成长。在以分数为评价标尺的学校生活中,成绩落后、思维迟缓的孩子很难不受到伤害,培养孩子适当的对批评与伤害的钝感力,对他的成长更有助益。@刘彭芝我们的教育,要从大处着眼,要从长远着想,要从教学生如何成功转向教学生如何受人尊敬。一个受人尊敬的人必然是个事业成功的人,但一个事业成功的人并不一定受人尊敬。我们的教育,就是要让孩子正  相似文献   

8.
以分数为基本属性的分数聚集体——分数场,对教育的制约,越来越为人们所诟病,特别是以培养人的思维能力为教学目的的数学教学,若也以分数场为导向,师生们整日围着分数转,势必造成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数学教学变成以解题技术训练为目的的解题教学,教学目的的异化导致数学核心价值被遮蔽。淡化分数场,挖掘数学核心价值,在动态均衡中实现数学教育的优质发展,是学生长远发展对数学教学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9.
学校教育在每个人的成长中不可缺少,学校教育离不开班主任的工作,班主任的工作需要全体学生配合与协助。班主任要带好一个班,要将学生培养为高素质人才,必须从多角度培养学生能力,树立学生自我能力意识尤其是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下面就作为一名班主任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谈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的实质在于强调学校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的能力结构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诸多能力的培养发展中,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最为关键,它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而且关系到国民素质的提高,因此,对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学校必须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作为教育的直要内容1.学生时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从儿童到青年成熟期是在学校度过的,这是一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发展大都是在这个时期进行的,这是打基础的时期,知…  相似文献   

11.
<正>一、起源:品德是个奇妙的学科品德学科,"奇"在它虽然很不起眼,却涉猎广泛,根据课标要求,品德学科要与学生生活、社会现象、时事政治、历史地理、法律法规等一系列内容相联系,这是其他学科所不曾有的;"妙"在它不受分数的限制,更有利于通过课堂来对学生进行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为此,我开始了在品德学科中构建生本课堂的尝试。二、目标:以学生成长为中心教育是什么?我认为是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痴迷于人成长的事业。我希望  相似文献   

12.
当下语文教育偏离了“人的教育”的轨道.当哲学自身收窄,和具体科学相分离,实证主义便也渗透进了具体门类的科学,理性也被仅仅理解为目的理性行为,体现在文学课堂上,单纯追求分数的教育行为便由此出现.另外,以白话文作为语言载体承载文化传承的使命是有其先天缺陷的.语文教育应当以语言运用能力培养、思辨能力培养为基石,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完善学生人格,并使学生自觉肩负传承文化这一历史使命.南开学校拥有悠久的文学教育传统,在课程设置、社团建设方面有着很多有益探索,当下也在着力打造四大实践窗口以实现文学教育为“人的教育”服务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王文娟 《辅导员》2014,(8):52-53,55
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诸如此类的观点和话题,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但直至今日我们仍在很大程度上围着学生的分数打转转,拼尽全力去搏分数。很多老师在为分数而战的周而复始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对教育的美好憧憬;很多孩子因为考试受挫而郁郁寡欢、望“学”生畏。分数是否代表学生的能力?能否促进人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教师教育学生的最高境界大概是并不摆下教育人的架势,而是自然的、质朴的、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做人道理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融合为一体,课内课外撒播到学生心田,春风化雨,滋养心灵,学生品尝到成长的喜悦,深切感受到成长的幸福。  相似文献   

15.
生态课堂是以遵循人的生命成长、个性发展为成长法则的教育形式,它更尊重人的自然成长规律,结合学生生活环境而创设的学习体验。它通过尝试自学,深入探究,培养学生产生质疑、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合作交流,思想碰撞,解决问题,培养自信、创新能力;通过展示汇报,多样衡量,学会沟通、表达能力;通过赏读提高,迁移拓展,发展学生责任心、使命感。让学生全面和谐成长、自然生态成长、自主创新成长。  相似文献   

16.
根据《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及深圳市南山区课程改革实验中关于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结合我校课程改革的实际,逐步构建一套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科学地全面评价学生的评价体系,以确定“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主动进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元智能;引导教师变分数竞争为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能力的竞争;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功能和作用,提高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在课程改革实验的评价探索中,我们构建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其中的部分内容见文后图与表),创造了教育评  相似文献   

17.
王文娟 《辅导员》2014,(12):52-53,55
正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诸如此类的观点和话题,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但直至今日我们仍在很大程度上围着学生的分数打转转,拼尽全力去搏分数。很多老师在为分数而战的周而复始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对教育的美好憧憬;很多孩子因为考试受挫而郁郁寡欢、望"学"生畏。分数是否代表学生的能力?能否促进人的终身发展?在这场"我为考分狂"的全民迷失中,需  相似文献   

18.
陈之腾 《上海教育》2014,(31):30-31
不久前,综合素质评价已经纳入到最新出炉的高考改革方案中,成为衡量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依据。评价学生的成长不能仅仅停留在纸上的分数,人才的培养更不能单靠知识灌输。唯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依凭,方能让教育回归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博雅教育旨在通过对学生知识面的拓展、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成为知识渊博、品格高雅的人,为解决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因偏重专业课程教学而导致的学生片面发展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视角和选择。高职院校应充分重视和发展博雅教育,重塑大学理念以培养健全的人,开设博雅课程以提供全面的教育,丰富教育手段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  相似文献   

20.
<正>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我们大力提倡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而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的批评越来越不被认可,唯恐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发育。这个出发点当然是好的,但是有违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是为了培养人。如果学生通过教育最终成为体魄强健、心理健康、知识渊博、具有创造能力的人,那么教育本身的目的也就实现了。但在这个成长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