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促进大学生科学就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大学毕业生被推向市场,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各高校相继成立毕业生就业服务机构,积极构建全方位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体系的内容不断丰富,体系的功能得到强化。但是,由于缺少经验,面对严峻的大学生就业形势,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凸显不足。这种不足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不足且专业化水平不高,体系内容仍需要丰富,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方式和方法过于简单。对此,构建合理的组织制度,建立高素质、专业化、立体化的师资队伍,进一步丰富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内容,改进就业指导和服务的方式是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
以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为研究对象,明确其特征和类型,并对其就业难的成因做具体分析,试图构建符合高校不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以便为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顺利就业提供高效的就业服务与指导.  相似文献   

3.
以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群体为研究对象,明确其定义和类型,并对其就业难的成因做具体分析,试图构建符合高校不同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服务体系,以便为高校毕业生困难群体顺利就业提供高效的就业指导与服务。  相似文献   

4.
试论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增大,作为高校必须构建一种新型的就业服务体系,为广大毕业生提供周到的服务与帮助,努力为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创造良好的氛围。  相似文献   

5.
独立学院是中国国情下高等教育的特殊产物,它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推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而独立学院毕业生的就业更凸显其特殊性。为此,提出从六个方面构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立服务毕业生就业的理念,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强服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软硬件"建设;构建全程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为毕业生就业搭建"直通车";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为毕业生就业提供岗位信息服务;关注弱势群体,为就业困难毕业生提供援助。  相似文献   

6.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与其就业服务需求紧密联系,并根据不同人群的就业服务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就业服务内容。“201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需求调查”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相对弱势人群和学业表现较为突出人群的就业服务需求更旺盛。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一要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供给规模;二要加强就业服务重点人群的认定工作;三要重点针对个人特征劣势群体,开发旨在帮助其快速实现就业的服务内容;四要针对学业表现优秀的群体,开发旨在提升其招聘选拔环节表现的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7.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应与其就业服务需求紧密联系,并根据不同人群的就业服务需求提供差异化的就业服务内容。"2013届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需求调查"数据的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人口统计学特征相对弱势人群和学业表现较为突出人群的就业服务需求更旺盛。未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一要进一步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的供给规模;二要加强就业服务重点人群的认定工作;三要重点针对个人特征劣势群体,开发旨在帮助其快速实现就业的服务内容;四要针对学业表现优秀的群体,开发旨在提升其招聘选拔环节表现的服务内容。  相似文献   

8.
高校毕业生年年增加,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大学生就业困难。要走出困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更新就业服务理念、构建就业服务体系、扩展就业途径方面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9.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逐年增加,就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结合我国国情和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特点,需要建立健全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全员化、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模式,以建立、完善高校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本位基于此着重探讨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0.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着服务理念、服务内容和服务过程等现实困境问题。美国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较成熟的国家,其人本化服务理念、延展型服务过程、多样化服务方法、高水准服务队伍和导向性课程支持等成功经验值得中国学习。为有效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必须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周开彬 《文教资料》2013,(10):136-137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毕业生就业体系危机凸显。本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进行了阐述,就业体系危机进行了分析,提出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中构建快速反应机制的措施和方法,化解危机、提高服务水平、促进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2.
林旺兴 《高教论坛》2012,(1):110-112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实效并不令人满意,除有经济发展和市场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要数忽视了政府的第一责任主体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的"准公共产品"性质决定政府应作为第一责任主体。政府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第一责任主体的作用主要有促进就业公平,保证就业公正和维护就业稳定。为充分发挥政府在高校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第一责任主体的作用,需要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公共政策体系,同时要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属于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范畴。  相似文献   

13.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针对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构建适应新形势下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平台建设的策略,这是拓宽渠道、强化服务和落实毕业生就业政策的有效途径,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构建切实可行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是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提高就业质量的根本途径.基于此,本文以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分析了影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类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并从高校、院系、学生三个方面提出应对策略:(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的设置,完善办学理念,构建专业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2)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3)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而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开展程度无疑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为了解决地方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建立起有效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长效机制是趋势所向.本文阐述了构建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长效机制的意义,长效机制对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都有重要作用.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长效机制需要从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培养机制和网络就业通道、争做地方政府的人才摇篮等方面出发,真正意义上促进大学生有效就业.  相似文献   

16.
上海作为全国高校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面临着巨大挑战并承担着重要使命,在国家教育部、市科教党委和市教委的正确领导和积极支持下,多年来上海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开拓创新,积极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随着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的逐步健全和完善,毕业生网络就业市场的作用逐步凸现,市、校两级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逐步成为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信息化服务手段是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推动力,供需信息服务已经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信息服务从有形市场、媒体市场(…  相似文献   

17.
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现状,基于仍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化建设的策略,具有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就业服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具有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作为高校应建立健全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体系,推进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整体推进。要明确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和目标,主要从加大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内容体系建设和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两个方面,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9.
构建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成为高校、各级政府和社会亟须破解的难题。近几年,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关于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也有一些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措施,但整体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服务体系。要构建政府主导的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体系,一是成立高校毕业生创业服务中心,统筹规划高校毕业生创业工作;二是建立一批有一定规模、有相关政策配套的"一站式"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区,为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三是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优惠政策的支持力度;四是加强对创业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舆论支持;五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配套支持。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为目标,进行创新高校"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研究,提出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注重过程培养,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拓展就业市场,拓宽就业信息渠道等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