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一个低分辨率的预扫描中,一些平台和鼓式扫描仪使用自动密度控制,在最后扫描之前,根据不同密度的原稿,来计算特定的曝光设置。最亮的阶调(Dmin)和最暗的阶调(Dmax)都被自动定位,来表示目前的密度范围。这种自动设置适用于具有亮的,中性的高光和暗调原稿;但有些原稿,在图像中选定高光和暗调位置.才更适用。手动选定一个新的白点和黑点,可以保持亮调和暗调图像的特定的限制阶调范围,或者用来调节反差和亮度层次。这些调节方法与前述的线性阶调调节方法是相似的。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加网技术有调幅(AM)网点、调频(FM)网点以及简单的组合网点技术。调幅网点技术能完美地再现中间调,但在亮调区和暗调区.印刷机无法控制过小的网点或空白点.而导致网点丢失、并级,糊版,难以再现图像的细节。调频网点的问题在于中间调区域的网点分布不易控制.一旦网点相接或重叠.杂色或斑点便会出现.这在平网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四、颜色调节 1.直方图和阶调曲线 8字节灰度图像的直方图包括256个垂直的条(0~255),每个垂直条代表一个特定的灰度层次。垂直条的高度与每个灰度层次中像素的数目成正比。对于RGB图像,一个组合的直方图表示整体的亮度,但也可以看单个颜色的直方图。  相似文献   

4.
数码图像从整体上来看,其阶调层次比彩色照片好,只要曝光和光圈上没有太大的误差,其高、中、暗调的层次是能较好地表现出来的。数码图像相比彩色照片,不需要通过负片扩印、显影冲洗等工序,因此其层次损失要少得多。但是,用数码相机拍摄新闻图像时,受光线、环境、技术等因素的影响较大,有些图像的阶调分布不均匀,特  相似文献   

5.
杜庄 《新闻世界》2009,(11):76-77
日出、日落,是指太阳直接表现在画面中,刚刚升起或即将西下的太阳就是主要的拍摄对象。这时,景物的亮度特点是太阳本身以及太阳周围的天空很亮,地面景物以及距离太阳较远的天空较暗,自然景物的明暗分布很不均匀,画面上的明暗反差大,暗部层次少,景物细部分辨不清,明亮部分有较清晰的影调层次,这是日出、日落时显著的光线特点之一。  相似文献   

6.
2.颜色管理对策(Color Management Poli-cies) 如果当前图像中嵌入了ICC样本文件,则可以在这里决定使用还是关闭该样本文件,或选择将嵌入在图像中的ICC样本文件转换到相应的工作颜色空间。 当用户打开一幅未嵌入ICC样本文件的图像时,Photoshop会给出如何处理的提示信息,包括Leave as is(don't color manage)、Assign working×××和Assign profile三项,其中第一项表示仍然不嵌入ICC样本文件(即不需要色彩管理),第二项表示按当前工作颜色空间嵌入ICC样本文件(×××表示当前打开图像的模式,如果是RGB图像则为RGB),第三项则表示从列表中指  相似文献   

7.
这幅油画逼真地再现了原作庄重的历史气氛,给人凝重、深沉的感觉.是幅优秀的高仿真艺术品复制的精品。特点①采用移动式数码扫描技术,将巨幅原作分成8部分进行高精度扫描,直接从原作中获取最佳的颜色层次信息,然后进行电脑拼接处理,达到天衣无缝的效果,②从扫描屏幕显示,数码印刷实施全程色彩处理.实现对原作的忠实还原;③采用高精度大幅面教字喷墨技术在油画布上进行复制。  相似文献   

8.
陈冠 《电子出版》2001,(3):48-51
计算机图形图像艺术作品的创作数量和水平不但反映一个国家计算机图形图象学的应用水平.也是一个国家计算机艺术学学科水平最重要和最终的评价指标之一。中国人民大学计算机图形图象学与艺术学研究室陈冠先生经过多年默默无闻的潜心攻关创作.成果丰硕. 1999年至今不断发表计算机图形图象与艺术经典作品.仅全彩色大型 (A4)计算机二维艺术作品艺术作品已累积发表29幅,其中有11幅由国家核心刊物《中国图形图象学报》刊登.部分计算机图形图像艺术作品水平已达到美国同类作品的水平:《中国图形图象学报》和本刊特别设立“电脑艺术”专栏,连续刊发其论文和作品。这在国内计算机艺术学学科领域独一无二。 本文明确指出:位图图像编辑处理软件进行图像合成创作的复杂和艺术效果远远超过任何传统合成特技的最高水平。软件图像合成的边缘处理天衣无缝。本研究范例创造性地将位图编辑软件多层任意形状复杂图像合成的潜力发挥到极限.图像合成及边缘处理达到完美程度。目前未见国内学术界发表同类论文。  相似文献   

9.
柯达图文影像集团柯达保丽光公司的Approval NX彩色数码打样技术推出已经有一段时间,这项国际领先的技术在全球市场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到目前为止,具备网目调真网点输出、真实材质打印、网点密度控制等特点.是业界的高档直接彩色数码打样方案(DDCP)。Approval打样系统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了1300多台的销量,并且广泛应用于包装加工、商业印刷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数字化工作流程中不可缺少的直接彩色数码打样的世界标准。  相似文献   

10.
浅谈电视栏目的项目化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奇峰 《新闻传播》2010,(6):141-141
近年来,“制播分离”逐渐成为了我国电视界的热点话题,所谓制播分离就是将电视制作与播出分离开来。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则指的就是国家电视播出机构在保证正确舆论宣传的前提下.将部分非新闻节目的生产制作交由社会上电视制作公司来完成的一种管理体制。可以确定的是,无论是电视台还是制作公司.他们都将更加直接地参与到媒体市场化的大潮当中。而他们赖以竞争的产品便是“电视栏目”。  相似文献   

11.
赵晓楠 《大观周刊》2011,(28):213-213
《理性主义与刑法模式》是冯亚东教授于1998年写的一部较早的著作。书中从社会危害性、应受处罚性和刑事违法性三个方面对犯罪的概念进行辨析,创造性的提出了犯罪的本质特征不在于社会危害性,而在于应受处罚性的观点。如果把本书比作一幅画.那么对社会危害性的描绘可谓浓墨重彩,而应受处罚性与刑事违法性则相对着墨较少。如果说作者对社会危害性的描绘属写意风格——重点从理论上进行论述.那么应受处罚性和刑事违法性则明显的带有写实的味道——与实践联系较密切。之所以造成同一种画中不同的风格,可能与作者创作的时间跨度较长有关。不管怎么说,本书浅显易懂,尤其适合刑法初学者,虽创作时间较早,但今天看来仍不过时。本文按作者的思路,从犯罪的三个特征入手,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介绍,并谈一点自己的感想。  相似文献   

12.
中国小说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处于萌芽阶段,当时大量记述的是神灵鬼怪的志怪小说,少数记人事的小说如《世说新语》,则多记上层人士的谈吐和轶事。这些小说,大抵篇幅短小,文笔简约,缺少具体的描绘。到唐代传奇产生.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唐代传奇内容除部分记述神灵鬼怪外,大量记载人间的各种世态,人物有上层的,也有下层的,反映面较过去更为广阔,生活气息也较为浓厚。  相似文献   

13.
自从微博在中国开始发展,微博这一话题就成了网络的关注焦点,微博的未来将何去何从,目前尚有争论。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微博的出现对于传统媒体来说意味着什么?传统媒体该如何面对这种新兴媒体的出现,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并与微博更好地互动和互补,使得二者能够共生共荣,共同发展。微博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机遇微博是时下兴起的一类开放互联网社交服务媒介,在140字以内即时发布信息,并以此实现即时分享的迷你型博客。微博具有自主、互动、简洁、快速、随时随地分享信息的优势,它的出现必将会给传统媒体带来挑战,也带来机遇。(一)创造了"微新闻"微博的字数控制在140字以内,通过简短的文字便能获得新闻信息,进而快速判断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信息。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这种快速以及言简意赅的效果深受人们的喜欢。《华西都市报》根据微博所创造的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取微博之长,开创了一种新的新闻传播体裁———"微新闻"。微新闻在形式上类似微博,短小精悍,字数不多,却同样具备新闻五要素,用最简洁的语言告诉了读者新闻价值所在,吸引了一批喜欢快速阅读的受众。(二)利用微博,发挥自身优势,提升其竞争力和影响力受地域及自然等因素的限制,某些突发事件或边远地区的信息,传统媒体难以及时获得,然而微博却可以随时随地地发布信息,成为传统媒体发现新闻线索、热点话题的很好的渠道,也便于记者对热点话题、突发事件及时跟进。针对微博上网友提供的海量信息进行总结、求证、挖掘是专业媒体在微博上的全新发展空间,也是获得新闻线索并维系群众的绝佳渠道。(三)互相整合,把微博打造成传统媒体推广的平台网络的快速发展,网民数量的急剧增加,都在促使传统媒体的报道方式发生变化。已有媒体把网络内容直接开发成自有的内容。例如《南方都市报》的"网眼"版,信息来源主要是网络上的BBS社区,或是个人微博。记者通过电话采访等方式,获得事件的最新进展,再结合网友的观点形成新闻报道。新闻的选材多以社会事件为主,令媒体更好地起到舆论监督的作用。将微博内容选登在传统媒体的板块中是二者合作的方式之一,另一种方式便是传统媒体进驻微博,然后充分发挥创意做自身的推广。很多的传统媒体都已经进驻微博,《潇湘晨报》、《新周刊》、湖南卫视、凤凰卫视、中国之声等,利用微博进行内容、形象、营销推广,加强了与粉丝之间的互动。微博给传统媒体带来的挑战微博的出现与兴起在为传统媒体带来机遇的同时,也让传统媒体感到巨大压力。(一)即时性强、现场感强,传统媒体无法比拟微博利用了移动通信和互联网的结合,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很好地实现无缝漫游,充分融合了多种媒体形式,可以是文字、图像,也可以是音乐、视频等,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突出的现场感,充分调动了人们的感官,最大限度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在强烈的现场感和人们的视觉冲击方面,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二)互动性好,打破传统媒体僵化生硬的主客体关系微博一经发表,可能被感兴趣的博友看到,引发大量接力的转帖和评论,将信息快速传播出去,受众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而对于传统媒体来说,缺乏互动一直是其硬伤。媒体一直处于高处,作为主体对受众进行信息传播,但受众却只能够作为客体接受信息,较少能够参与到信息的反馈中。微博的出现则完全打破了传统媒体僵化生硬的主客体关系。(三)自由平等传播,打破媒体精英对话语权的垄断对于传统媒体来说,专业的媒体人员才有资格发布新闻或对新闻进行评论。微博的出现打破了这一现象,使得每个人都可以当"记者"。发言内容也较少受到外力的干扰和限制,是一种自由的表达和主动接收的传播活动。每个人都可以自由平等地传播,不必拘泥于身份的限制,打破了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挑战虽然微博为传统媒体带来了挑战,但传统媒体与微博的关系并不是相互取代的关系。传统媒体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优势,积极地面对微博带来的挑战,采取适当的措施,实现更好的发展。(一)进行信息整理微博的即时性和现场感强,形式多样,但是信息却多是碎片化,而且杂乱,让人看了眼花缭乱。在这些多而杂的信息中,真正重要的信息却是经常被掩埋其中。传统媒体可以从这方面着手,通过专业媒体人员的选择和相关联信息的归类,使得杂乱、碎片的信息变得条理化,有针对性,从而为受众提供便捷的服务,使受众不必为多而杂的信息而困扰。(二)进行深入分析面对微博速度上的优势,传统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优势,避开自己在速度上的不足。字数的限制使得微博新闻能够直接地突出新闻的重点,却很难展现新闻的背景。所以,在新闻报道中,传统媒体的深入分析仍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微博无法企及的。传统媒体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发挥自己的专长,做深入分析,以赢得受众。(三)与微博融合,加强互动微博作为受众反馈情况便捷的方式,实现了受众与传统媒体零距离接触并且无障碍地进行沟通。传统媒体可以利用微博发出自己栏目的最新动态或是节目预告。受众也可利用微博上的私信功能或是直接向媒体反馈情况,从而加强了传统媒体与受众的互动。(四)坚守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微博打破了媒体对话语权的垄断,但是传播的随意性和门槛低,使很多的信息未经核实便传播,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转载,进而引发了许多恶性事件。传统媒体存在着审核机制,有着自身岁月沉淀的品牌效应,有着微博无可替代的公信力,不可能有许多不实信息存在。所以,传统媒体可以从这方面入手,对于事实不清的,有争议的事件利用自身的公信力,吸引读者。(五)坚守传统媒体自身的标准微博在传播过程中,并不在乎信息是否真实,而是在"求真相",这对于先确认新闻事实再进行传播的传统新闻价值观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客观、真实是传统媒体立足的根本,传统媒体切不可面对微博的冲击,放弃了自己引导主流价值的身份,放弃了客观真实的基本标准,为了公众的喜好走向庸俗和低谷。而应强化议程设置,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从容应对微博对传统新闻价值观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网络和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主流观点认为它们将对传统的纸媒出版造成致命的冲击,国际上一些著名的传统纸媒在数字化时代香消玉殒,似乎印证了新媒体终结传统纸媒的观点。为顺应时势,传统出版单位向数字出版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失去新媒体,将失去整个未来。但是,传统出版是否就一定会退出历史舞台,却很值得探讨。每一种新兴媒体的诞生都只是对市场的进一步精细的划分,就如同电视的出现,并没有能够终结电影,它们在同一个舞台上演绎不同的角色,向不同的方向发展,突出和完善自己的特质。同样,新媒体的出现,也不会敲响传统纸媒的丧钟。笔者认为,对于《课堂内外》等青少年期刊而言,传统纸媒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青少年期刊至少还有十年的黄金发展期,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发展壮大自己。青少年期刊应注重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这个伟大的时代赋予青少年的历史使命。所谓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认为其包括三个部分,即对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而人文素养则是指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和品质。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青少年在这两个方面都有不小的差距,因此我国的青少年期刊应注重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青少年课外阅读严重不达标。教育部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了中小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小学阶段的学生最少阅读量为145万字,初中阶段的学生最少阅读量为260万字,高中阶段的学生最少阅读量为450万字。就这个标准,前段时间出炉了一个调查结果:小、初、高学生每学期实际阅读的课外书籍,38.6%的学生只阅读了1本至4本,36.7%的学生阅读了5本至10本,只有24.7%的学生阅读量在10本以上。小、初、高学生的最低阅读完成率分别为:62.8%、48.7%和39.6%。数据表明,随着学龄的增高,青少年的课外阅读量越少,课外阅读率越低。与此同时,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青少年电子阅读或网络阅读的比例逐年升高,但考察这种新型的阅读内容就会发现,网络阅读的娱乐消遣属性占了极大的比重,这对青少年的素质养成来说,益处并不大。我国公民和青少年科学素养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差距明显。就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和其他发达国家比较,也有明显的差距。根据中国科协2010年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201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日本在1991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加拿大在1989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4%,欧盟在1992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5%,美国在2000年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17%。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的比例仅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差距在20年以上。最近两三年这种情况有所好转,差距有所缩小,但并没有根本扭转局面,这无形中就造成了我国目前在国际竞争中某些环节的劣势。就正在成长的这一代而言,情况也不容乐观,从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一组对比数据就能看出这一点:小学阶段,我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差1%;中学阶段,我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差11%;大学阶段,我国学生和美国学生的科学素养相差36%。从数据来看,年龄越大、学历越高,中美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差距越大。《课堂内外》坚守"科学、人文、生活"的办刊理念。随着新技术、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阅读方式的改变势不可挡。笔者认为,娱乐和资讯转向数字化已是大势所趋,但经典阅读、素质养成仍然需要依靠传统的阅读方式,无论是为了保护青少年的视力,还是为了体验"翻阅"的质感、阅读的厚重,传统的、经典的、纸质的出版物,都是无可代替的。经典阅读避免了网络空间的碎片化,是精炼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是青少年成长必不可少的精神大餐。正是基于此,《课堂内外》的办刊理念定位为"科学、人文、生活",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生活是美。《课堂内外》将这一理念贯穿在期刊编辑出版的全过程中,有机融合在期刊策划、栏目设计中,为全国3亿青少年提供高质量的精神文化产品,着力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青少年期刊的十年黄金发展期《课堂内外》的发展历程,证明了青少年期刊在数字时代依然活力无限,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笔者认为,青少年期刊至少有十年的黄金发展期。青少年群体是一个显性的大市场。我国在校中小学生是一个庞大的群体,201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学前教育的学生有3685.76万人,小学在校学生有9695.90万人,初中在校学生有4763.06万人,高中在校学生有4595.28万人,普通高等教育在校学生有2391.32万人。即全国幼儿园、中小学在校学生2.27亿,加上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学生共计2.51亿。如果算上中职教育、民办教育等,我国学生总数大致与美国总人口相当。《课堂内外》正是紧紧盯住这个巨大的、集中的市场,开发出《课堂内外》小学版、初中版、高中版,陪伴莘莘学子度过求学、成长的青少年时代,也是他们人生的黄金时代。诚然,学生是"流水的兵",从小学、初中、高中,一直到大学,一届届地成长,但学校是"铁打的营盘",青少年期刊只要找到了学校,就找到了读者,这对于期刊的精准营销而言,是一个巨大的利好。青少年文化消费市场潜力巨大。青少年的消费能力相较以往更为强大。据央视财经频道2012年7月发布的《2011-2012经济生活大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支出目前已在家庭总消费中排第一位,超过养老和住房,占家庭消费比例2009年为41.37%,2010年为41.75%,2011年达46.04%。另据《2011年中国家庭教育消费白皮书》的数据显示,家庭每月用于教育消费的金额为1370元。以此推算,一个孩子全年教育消费为16440元。按全国2.2亿在校中小学生计算,考虑到城乡差别和城镇低收入家庭情况,其教育消费市场规模在2万亿元左右。与此同时,青少年学生自主消费能力在增强。他们的零用钱在增加,压岁钱在增加,过生日收到的礼金在增加,这种握在学生手里、可以自主支配的钱,即使最保守的估算,也在数千亿元的规模。那学生手里的这一大笔钱最后都去了哪里呢?据天津市教科院对1.5万名学生的调查,中小学生自主支配的零用钱的去向,排在第一位的是购买课外书,占调查总样本的37.0%。课堂内外杂志社开展的"中国青少年成长调查"的结果同样验证了这一判断:零用钱用于购买课外书的比例达到43.86%(多选),虽然这一比例排在"购买零食"之后,但这一数字仍然很能说明问题(见图1)。十年之后,最大的"00后"长大成人,最小的"00后"也即将初中毕业,他们生在数字时代,长在数字时代,加上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他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会最终决定传统出版的命运。同时,教育部每年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中小学在校学生数量逐年下降,与2011年相比,2012年,全国小学在校生下降2.4%,初中在校生下降6.4%,高中在校生增加0.5%。当学龄人口降低到一定程度,青少年期刊将遭遇"寒冬",单本期刊的发行量将会下降,但青少年期刊的品种将会增加,以满足更加细分的市场的需要。青少年期刊应建立有效的营销模式新一代青少年"1+6"消费模式。抓住青少年的消费特点是建立有效的营销模式的前提。孩子是家庭的轴心,他们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中心位置,在家庭消费中有举足轻重的份量。我们对《课堂内外》系列期刊的发行作了统计,发现一个很有趣的数据:《课堂内外》幼儿和小学阶段期刊的发行量中,邮局订阅占了51.2%;初中阶段期刊的发行量中,邮局订阅占了36.1%;高中阶段期刊的发行量中,邮局订阅占了25.7%。这说明青少年的购买行为,特别是幼儿和小学阶段的购买行为基本上都不是他独立完成的,这背后的潜台词就是:孩子选期刊,父母来埋单。因此,针对这种现象,青少年期刊要改变传统的营销观念:青少年学生作为消费者而言,他们背后的家人才是期刊经营的重要客户。需知,一个孩子,身后至少有6个亲人为之埋单:父母、爷爷奶图1青少年零用钱统计(数据来源:《课堂内外》中国青少年成长调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