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实验器材准备 :原副线圈、铁芯、电池、电流表、条形磁铁、蹄形磁铁、开关、滑动变阻器、导线 (实验器材两人一组 )。2 提出问题。教师 :182 0年奥斯特发现电流能够产生磁场 ,这说明电和磁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既然电流能产生磁场 ,那么磁场能否产生电流呢 ?教师 :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学生 :做实验。利用逆向思维向学生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3 学生实验 ,合作探究3 .1 分组实验教师 :如何通过实验使磁场产生电流 ?(提示 :怎样利用桌上设备得到磁场 ?怎样判断导线或线圈里有没有电流 ?)教师给予学生时间进行发散性思…  相似文献   

2.
装备我校仪器室的"电流实验盒"是师生常用的仪器,"电池盒"是"电流实验盒"中最主要的部件,但是,这种电池盒,存在诸多不足:①一盒只能装一节电池,若需装多节电池,连接时导线用得多,既费时又麻烦;②由于连接点多,氧化层面积大,相应的电阻增大,电流小或无电流,影响实验效果;③电池盒的负极弹簧均细小无力,在正极端,伸入盒内的连接弹簧有的过长,顶住了电池盖,使电池正极与盒内正极片不能相接,电流不能通过.经过长期研究,笔者装置了一种活动电池盒--滑动调节电池盒,克服了上述电池盒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3.
1问题的提出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化学能与电能"一节的教学内容中安排了实践活动"利用水果如苹果、柠檬或番茄等制作原电池"。那么,如何才能做成一个效果较好的水果电池呢?影响水果电池的电流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我们把教材中的实践活动设计  相似文献   

4.
1.电压的存在用导线把小电灯泡联到电池的两极上,可见灯泡发光,证明有电流通过.为什么将导线联在电池的两极上,电路上就产生电流呢?电池两极起什么作用会使电路中产生电流呢?为了说明电路里产生电流的原因,我们用水管里产生水流的情形来作比喻.  相似文献   

5.
高二物理(甲种本)书后学生课外实验活动内容七“自制电池”一文,介绍的电池制法比较麻烦。笔者在组织学生课外实验活动时,用音乐集成块(以下简称音乐IC)和一压电陶瓷片装成一灵敏的电流检测装置,用自制电池产生的电流驱动音乐IC发出优美动听的音乐,效果十分明显,制作也极为简单,焊上导线一装即成,且成本低,体积小。由于音乐IC耗电极微,灵敏度很高,实验证明,将锌片和铜片夹上吸满盐水的吸水纸构成电池产生的电流,同样可以驱动音  相似文献   

6.
上海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七章第一节内容中,用“水果电池”给耳机作实验,现象不明显且可见度差。改用音乐集成块装置来检验产生的直流电流,声光显示灵敏,有趣且新颖,使学生对伏打电池产生的电流从直观上得到了清楚认识,效果佳。原理:利用金属的电子转移和三极管的放大原理。制作材料:PNP 型1015晶体三极管1只,铜片、锌片各1块,音乐贺卡1张,开关1个,5号电池2节,小电池盒1个,导线若干。改进方法:将音乐贺卡(去掉扭扣电池),锌片、铜片,  相似文献   

7.
尹锡滔 《物理教师》2004,25(1):27-27
第十三届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试题(2003年)第四大题着重考查学生电学中电源问题: 题目:手机、数码相机等电器中多使用可充电电池,电池上所标的“电压”和“容量”是两个重要参数.容量的单位通常为“毫安时”(符号mAh).某种可充电电池所标的电压是1.2V,容量是1300mAh,请估算这种电池可储存的电能. 分析:从容量单位的组成看,它是放电电流与放电时间的乘积.原则上,这种电池应该能够以1300mA的  相似文献   

8.
自感是电磁感应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现代电子线路中其应用十分广泛.自感也是教与学的难点,在教学中一定要讲清"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两个基本问题: 1.通电自感:通电时产生的自感电动势的最大值略小于外加电源的电动势(或外加电压),其作用是让电路中电流不能立即增到最大,通电自感只能延缓电流的增大,而不会阻止电流的增加.  相似文献   

9.
九年级<物理>教材中,"焦耳定律"实验是一个重要的学生探究实验,一般的教材中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加热质量相同的同种液体,通过对液体温度升高的情况,判断导体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电阻、通电时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 在小学科学"电热"的教学内容中,教材首先让学生用铁丝连接电池的正负极,组成1个短路电路(图1),然后让学生用手触摸连接的铁丝,体会有什么感受,由此让学生初步体验电热现象.再让学生用铜丝做同样的实验,体会有什么感受,从而得出电流通过导体时,导体会发热,这种由电流产生的热叫做电热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将探究性教学理念运用于原电池教学.对原电池学生实验进行了探讨与改进,从而设计了"人体电池";选择一些简单材料并利用人体内阻组成"人体电池",再通过几次改变实验条件,得出了相关的结论."人体电池"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2.
1伏打电池--电池的始祖 19世纪初,意大利物理学家伏特(Alessandor Volta,也可翻译为伏打),把一块铜片和一块锌片,浸在稀硫酸溶液里,就做成了一个化学电池,俗称为伏打电池.在伏打电池里,由于稀硫酸跟铜、锌发生了化学变化,在铜片上聚集了大量的正电荷,在锌片上聚集了大量的负电荷,使铜、锌极板之间保持一定的电压,它可以向灯泡供电使灯泡发光.但是这种电池很"土",它的电压很低,电流也很小,但毕竟用这种手段使人类第一次得到了电流.所以它是一切电池的老鼻祖.  相似文献   

13.
多节单体锂电池并联系统中,对电池一致性的要求较低,但锂电池并联系统的输出电压偏低,且直接并联的多节锂电池之间存在电池间环流,不能满足很多场合的要求.针对锂电池并联的输出电压低、电池间环流和电流分配问题,结合开关电源技术,提出了采用Boost升压变换器对并联锂电池升压和基于电池容量的均流方案.结合锂电池并联模型,使用saber软件对设计实例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案的锂电池并联系统的输出电流和电压等级、纹波系数符合设计初衷.  相似文献   

14.
"三池"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电流(原电池)或通电引起化学反应(电解、电镀)的装置.也就是常说的化学能转变为电能或电能转变为化学能.笔者把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简称为"三池".怎样掌握好"三池"的有关知识,关键在于辨明电子流动的方向和阴、阳离子的放电规律.本文将"三池"进行综合演变、分析归纳、以求加深理解,灵活应用之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5.
"非典"最近几个月已经成为使用频度最高的词汇.小小的"非典"病毒对教育业也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其冲击是无与伦比的,我们估且称这段"非典"时期为"非典型教育".一方面,非典对学校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另一方面,非典也为成人教育、继续教育提供了难得的商业机会.许多商业教育网站紧紧地抓住了这个机遇.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提出近年来,有关水果电池的研究比较热门[1],水果中含有大量糖类、蛋白质、生物酸等物质,其中的生物酸起电解质的作用。往水果中插入不同金属电极并用导线连接起来,会有电子的转移,产生电流,形成水果电池。根据原电池的原理及形成条件,假设水果电池所产生的电流大小与水果中所含的电解质溶液、电极材料及电极  相似文献   

17.
关于中学物理实验《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产生系统误差的原因,有的参考书里是这样叙述的:如图1所示,“电压表测出的是电源的路端电压,但电流表测出的电流将略小于通过电池内部的电流(因电压表分掉了一部分电流)因此不可避免地将出现系统误差。  相似文献   

18.
王秋  张琪 《化学教学》2011,(6):63-64
本文分析了化学史上"失之交臂"的几个典型案例,如电池的发明,合成氨和钒的发现等.  相似文献   

19.
中学时代,看课外书使我学得主动、深入. 我的日记记录了一堂使我印象深刻的物理课.在那堂课上,老师让大家解答电池内部电流是由什么构成的,并将导体电流的意义扩大起来,结合电池内部电池的构成,慨括出电流的意义.我回答:“荷电的离子受两极所造成的电场的吸引而做有规则的运动,负电离向正极移动而正电离子向负极移动,组成电池内的电流.”并进一步想到,电子与离子都是有质量的极小的  相似文献   

20.
14.电池 电池是利用化学能产生稳定电流的装置。较常用的有如下几种: (1)伏打电池 伏打电池是一种液体电池。在杯内装有稀硫酸,浸在稀硫酸内的铜片和锌片分别是电池的正极和负极。伏打电池是把几十片铜片和几十片锌片分别交插着叠在一起,在每层中间充一层食盐水(或填一层用食盐水浸透的纸)组成的。这是一种古老的电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