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积良 《安顺学院学报》2010,12(3):53-55,84
从贵州汉墓出土的大量随葬物品中可以发现,早在我国汉代时,贵州地区当时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也并不亚于中原地区。究其原因,汉代汉族农耕文化对促进贵州少数民族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汉族农耕文化对贵州当地的少数民族农耕文化产生了较深的影响,有力地推动着贵州的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做好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对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和构建和谐贵州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作者主要从科学发展观对做好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的指导意义、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现状分析这两个方面着手,最后提出了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保护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分裂割据的时期,游牧于北方的氐、羌、匈奴、羯和鲜卑等少数民族,纷纷南下内迁进入中原。伴随而来的是,民族的疆域界限逐渐消亡和少数民族生产方式的转变,也就为北方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与中原汉族的农耕文化间的交流、互动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4.
村落田野考察,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国农耕民俗文化体系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为探究新时期少数民族集团的聚落形态和生活空间之间的生态联系以及民俗事象等民族情况,作者对贵州安顺幺铺镇石板村--一个苗族支系花苗的聚居地,也是一个与汉族地区相联结的苗族村寨进行了考查.  相似文献   

5.
贵州是我国未识别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其地理分布特点是沿滇黔、湘黔古驿道一线分布。历史上东西向的滇黔、湘黔驿道是贵州的移民文化走廊,各种族系或移民从四面八方进入贵州,并在此会合与分化。在复杂地形条件制约下,贵州形成了汉族移民文化与贵州少数民族文化并存的多元文化,故有"文化千岛"之称。  相似文献   

6.
村落田野考察,是民俗学研究的重要方法,是构建一个完整的中国农耕民俗文化体系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为探究新时期少数民族集团的聚落形态和生活空间之间的生态联系以及民俗事象等民族情况,作者对贵州安顺幺铺镇石板村--一个苗族支系花苗的聚居地,也是一个与汉族地区相联结的苗族村寨进行了考查.  相似文献   

7.
隆德县地处宁夏回族自治区最南端,六盘山西麓,隆德人以汉族和回族为主,民族之间呈大聚居,小分散的居住格局。隆德县回民继承了伊斯兰教的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尤其是回民剪纸,剪纸内容丰富,剪纸人数多,是我县剪纸的主要组成部分。隆德县汉族他们继承了中原文化,是中原农耕文化发展的余脉。他们注重农耕文化,尤其重视民间文化艺术,不管穷与富,家家户户挂字画、贴窗花、绣荷包,成了这里人们最淳朴的文化生活习惯。现代科技的发展,对传统文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马社火、高台、剪纸、刺绣等民间艺术在这里仍然绽放异彩,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多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隆德县职业中学开设六盘山非物质文化遗产校本课程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8.
西汉时期,黄河中上游流域由于受社会、经济、军事、政治诸因素的影响,人口地理分布较之前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汉族人口由少变多,少数民族人口由多变少。汉族与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的增减,意味着农耕面积的扩大和游牧面积的缩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青海民族大学学生进行深入访谈,探讨了青海地区汉族青年对少数民族文化的逆适应问题。认为在高等教育阶段不仅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跨文化教育,而且还要对不同年级的汉族学生施以不同的教育措施,以引导汉族大学生的文化逆适府向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殷稚彬 《贵州教育》2008,(22):15-16
贵州,这颗高原明珠,是古人类的摇篮之一.大约两千多年前,贵州是中国羌、白、百越、苗、瑶和汉族五大族系融合的地域.如今,全省3900多万人口中,少数民族人口就占到了37.85%.这里生息着苗、布依、土家、彝、水族、回族等49个民族,其中包括17个世居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非常集中的省份之一.他们共同创造了贵州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文化,这些文化都是非常珍贵的.然而如今,全球化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带来的是外来强势文化,这使得一直以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受到冲击,给民族民间文化带来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所谓的原生态文化并非原始文化,而是融入了时代元素的传统文化。因而,原生态民族文化也需要在时代的浪潮中创新发展。明清以来,黔东南苗侗农耕文化的发展曾受到汉文化的深刻影响而不断进步。今天,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原生态民族文化同样要积极吸收现代化的元素,才能增强本民族文化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2.
贵州自古以来便以土著民族居多,汉族人民是从内地迁徙而来,诸多的移民史材料证日月明清时期确大量的江南及江西等地的汉族移民进入黔中,从而也为黔中汉语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黔中汉语方言的独特显现.“屯堡话”与明代移民的江南籍贯成分密不可分,而清代移民来源地的庞杂,又对明代移民官话有较大影响。作为维系明清时期移民交际的纽带,需要采用通行地域最广的语言才行,而这种语言很有可能便是在明代共同语及口语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3.
汉代贵州的农牧业基本以“耕田,有邑聚”为主要特点,在贵州境内出土的汉墓中有:陂塘稻田模型、陶井、建筑模型;农作物、农具等;说明农耕业已初具规模。另外,在汉王朝的一次镇压反抗中,“获畜产十余万”,说明不仅农牧业确有一定规模,同时有些地区仍以游牧为主。  相似文献   

14.
汉代贵州的农牧业基本以"耕田,有邑聚"为主要特点,在贵州境内出土的汉墓中有:陂塘稻田模型、陶井、建筑模型;农作物、农具等;说明农耕业已初具规模。另外,在汉王朝的一次镇压反抗中,"获畜产十余万",说明不仅农牧业确有一定规模,同时有些地区仍以游牧为主。  相似文献   

15.
石漠化在我国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分布很广,在发生石漠化以前的上千年间,当地民族靠本民族文化的利用方式获得了生存与繁荣。17世纪以来,随着中央政权开发西南,汉族农耕文化的价值观和资源利用模式在该地区渗透,文化价值观的不适应导致西南山区后天干扰性的脆弱生态系统。尤其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严重水土流失加剧石漠化。当地民族的固有文化在利用这一生态环境上有其独到之处和值得发掘的生态智慧与生态技能。只要我们诱导各民族传统文化在新形势下完成文化重构,就有可能建构起有助于当地生态系统恢复的新型文化。  相似文献   

16.
陈口丹  陈志元  郑艳 《唐山学院学报》2020,33(3):96-101,108
通过对农耕文化进行适时适当的在地转译,台湾八烟聚落从一个人口空心化严重、经济衰败的小山村成功地复育为生产、生活、生态共融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其成功经验对拥有相似生态环境及农耕文化的福建联合梯田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文章重点分析了台湾八烟聚落如何运用集体记忆理论对当地的农耕文化进行有效转译以实现乡村景观新面貌的过程,探讨了台湾实践模式对福建联合梯田乃至当前乡村开发的启示,同时阐明了设计介入对农耕文化永续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礼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自汉武帝大力开发西南夷,派遣唐蒙入使夜郎以后,礼乐文化也逐步传入了偏远的贵州地区。从贵州清镇、平坝、黔西等地汉墓所出土的文物就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8.
礼乐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核心。自汉武帝大力开发西南夷,派遣唐蒙入使夜郎以后,礼乐文化也逐步传入了偏远的贵州地区。从贵州清镇、平坝、黔西等地汉墓所出土的文物就可以看到这种影响。  相似文献   

19.
通过考证认为,古《连山易》确实存在,贵州水书《连山易》是古《连山易》真迹,水书文字远早于甲骨文,湖南会同县的连山乡是连山易的发源地,连山易文化的核心内容是农事历法;另外,对困扰学界的"易学谜团"给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