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从"乡土中国"到"城乡中国"这一历史重大转型,城乡对立的关系格局成为越来越重要的社会文化表现内容。近些年以"小镇青年"为原生创造群体的"土味视频"逐渐成为充满生活化和娱乐化的内容文化热点来参与城乡话语体系的建构。它的出现与兴起映射城乡演进中文化空间的重组与表达。在城市化进程加速的当下,因为互联网的存在,"土味视频"传递的是媒介转型之后的阶层叙事。透过城乡发展关系来看待日渐兴起的"土味视频",可进一步呈现出处于城乡结构夹缝之中创作主体的情感内涵。  相似文献   

2.
随着短视频新媒介的出现,土味文化得以被催生。土味文化是近两年在网络上迅速兴起的青年亚文化,它由乡镇青年和都市青年共同构建,一方面,它是乡镇青年的抗争式表演和虚假的阶层想象;另一方面,它缔造了都市青年的审丑狂欢,也影射着他们的逃避心态。作为一种亚文化,它难逃被资本和主流话语收编的命运,却也揭露出中国青年所处的某种集体困境。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银发网红在各大视频社交平台的走红成为了一道亮眼的网络文化景观.银发网红现象是在媒介化与老龄化进程中重新审视老年身份政治与文化主体性的重要入口.本文在话语分析方法与思路的指导下,通过对老年媒介形象特征与演变的动态分析,结合社会历史语境,在液态的老年话语中考察银发网红与老年Up主族群的网络实践、文化镜像生产、身份协...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时代的技术赋权下,在农村的人们通过视频来展演乡村生活,猎奇心理促使受众点开一个又一个的“土味”视频,网络迷因的快速复制与狂欢让“土味”视频实现裂变式传播,浓厚的乡土气息更易与受众产生亲密性,构建情感认同,“土味”视频成为了新的流量密码。为了使“土味”视频更好传播乡村文化,需要强调原生态,构建山清水秀的田园牧歌;平台和政府要进一步扶持新农人,鼓励内容创作;加强官民合作,形成和谐、多元的场域。  相似文献   

5.
土味文化进入大众文化视野,近期的"脚艺人"又引发了一场模仿热潮。其盛行原因与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媒介为大众赋权、互动仪式密切相关,充当大众的解压阀,有一定积极作用。然而"脚艺人"本质是土味短视频文化的无意义迷因,土味视频景观诱发了媒介内爆,模仿式迷因促使大众狂欢,这样的土味文化转向畸形审丑的审美,在文化工业的利润驱动下迫使传播语态下沉,暗含着众多负面效应,因此呼吁理性回归和主流文化严肃性建构尤为重要,规制土味视频文化的乱象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伏静怡 《东南传播》2021,(10):27-30
传播媒介深度嵌入乡村社会之中,小镇青年通过影像实践在积极建构自身话语的同时也塑造着新的"地方"文化和认同.本文从小镇青年这一群体的媒介化实践框架切入,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小镇青年是如何将地理实体与人们的想象联结起来,建构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帮助乡村完成文化失落地到文化根源地的转身.  相似文献   

7.
网红是互联网的衍生品之一,伴随着网红所出现的网红经济是近几年来最火热的产业形态,但新型经济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势必会出现一系列问题.文章从"网红"与"网红经济"的概念、网红经济的发展阶段与营销模式以及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对网红经济未来的发展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土味"一词大概从2017开始出现在大众视野,最开始的含义是"俗气的"、"不时髦的",经过两年的演变后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符号,所包含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盛行于网络的"土味"视频及其衍生物,通常带给人廉价、简单、过时甚至低级的感官体验,而"土味"却带着这些与现代流行文化格格不入的标签一路势如破竹,席卷了整个网络。"土味"盛行的背后,体现的是新一代受众心理和需求的改变。"土味"视频不只是看起来那样的粗制滥造的草根短视频,而是已经成为了一种网络亚文化,这不只是一小撮网民无聊的狂欢,也不只是乡镇青年的低级趣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从城乡对立的二元世界的夹缝里生长出来的独特文化现象,也体现着当代网民对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的反抗。  相似文献   

9.
韩雯雯  张琳 《视听》2024,(1):126-129
“三农”短视频是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农民为创作主体,以农业生产、文化生产、原生态风景、农村生活为主要拍摄内容,展现质朴真实的乡村环境与中国乡土文化变迁的短视频类型。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三农”短视频成为推动乡村群体进入大众文化场域的重要媒介,借助“三农”短视频,中国乡村民间生活的可见性被激活。在自媒体环境下,“三农”短视频创作者主动探寻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契合的审美表达,以乡村为文化场域,积极参与到城乡空间释义和大众话语赋意的媒介嬗变中,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完成了从“土味文化”狂欢到新时代“新农人”的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10.
周艳 《出版科学》2010,18(6):28-30
社会文化是一个巨大的"意义场城",充满种种话语.编辑团体同样以"话语"方式表达自身的思想意志、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等.编辑话语是编辑行为与编辑文本的总和,体现在出版物话语之中,通过出版物话语与其他话语的交流对话,在社会文化的建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和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新媒体时代,由"互联网+"构成的营销模式层出不穷.许多城市通过新媒体传播当地的旅游文化以此塑造城市形象,带动了城市间旅游经济的发展,近两年来"网红"城市的数量只增不减.鉴于利用短视频推动城市旅游文化现象的塑造这一趋势,文章通过分析广西桂林市自身的资源及优势,总结出该市的旅游文化在新媒体宣传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化传播语境下,如何利用主题宣传增强新闻舆论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尤其是引导青年受众增强对执政党的认可度,成为重要的宣传实践课题。文章通过对"主流网红"——共青团中央微博中关于"十九大"的相关主题宣传报道的文本分析,总结出其在报道经济、社会、国防等方面的建设成就的话语策略,这些策略对在社交网络空间进行主题宣传的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齐烨  郑雨田  李娜 《今传媒》2021,(4):82-86
本文主要探讨"网红文化"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胜任力素养新要求及能力提升策略,为保障科技信息的有效传播,提升品牌影响力提供参考。梳理"网红"概念内涵,分析"网红文化"与编辑岗位胜任力素养的关联性,研究"网红文化"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人员应具备岗位胜任能力素质及提升能力的途径。提出立足于"网红文化"背景下,科技期刊编辑应认识和提升自身胜任力素养,从而实现由单一传统编辑向复合型现代编辑的角色转变。  相似文献   

14.
在主流平台上,乡镇文化历来是一种被书写、被转述的文化类型。乡镇青年创作并发布于抖音、快手的短视频被选择性地“搬运”至微博进行二次观看,形成了所谓的土味文化。土味视频素材虽原产于短视频平台,但作为一种特殊的视频属类,它真正形成于微博平台。微博博主通过选择性搬运和再造视频文案,打造了土味文化、遮蔽了一部分真实乡镇风貌、建构了乡镇文化奇观。在土味视频产生了一定媒体影响力后,视频的原生产者呈现出了收编与抵抗的态度分野,这也导致其面临着截然不同的媒体生存境遇。  相似文献   

15.
对网红李子柒现象及其成因进行深入分析,从深挖乡村"内容"价值,有效发挥图书馆文献资源保存功能;坚守乡村"场所"意义,充分发挥图书馆社会教育功能;凸显文化"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图书馆文化参与的民主价值等方面提出图书馆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网红"能够流行开来,除了缘于技术层面的媒介演进外,还受到了围观式的传播情境、议题的社会勾连、受众文化消费与认同的符号逻辑等的影响。鉴于当前网络场域中"榜样权威萌化""网红"日趋成为一种文化常态,本文从消费社会学、网络女性主义、狂欢围观传播情境、认同的生产与表达等多维度地对"网红"传播现象进行分析解读。  相似文献   

17.
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网络上出现了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乡村“银发网红”。乡村“银发网红”发布的短视频中呈现了多重乡村形象,对乡村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但乡村“银发网红”短视频也存在良莠不齐、内容雷同、刻意传播乡村负面形象等问题。本文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乡村“银发网红”视频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8.
在消费社会背景下,各类网络红人不断涌现,成为了大众消费的商品,其中出现了李子柒、丁真这类具有影响力的乡村网红.文章以符号消费为理论背景,以李子柒和丁真的走红为案例,分析此类乡村网红建构符号的过程,从身体消费、景观消费以及情感消费三个维度分析大众对于网红所构建出的文化符号的消费,并指出大众在这场群体狂欢中存在的非理性行为...  相似文献   

19.
张子晶 《出版广角》2018,(15):64-66
近几年,"网红"经济这一现象级热潮吸引了很多广告商的驻足.为了在"网红+"浪潮中得到回报,众多广告商借助"网红"强大的注意力资源,成功地拓展消费市场,促进了品牌传播.文章立足于"网红"微博广告,对其传播范式与传播建议加以探析,旨在促进"网红"微博广告流量变现,为其规范、有序传播建言献策.  相似文献   

20.
李娜 《东南传播》2021,(7):46-49
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做好乡村文化传承工作,发挥好乡村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有利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歪寨进一步强化政府引导,发动各界助力、村民参与,通过对藤甲文化历史意蕴的建构和媒介呈现的扶持,打造"古村落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保护传承、农村治理体系村级样板"等多元融合的乡村振兴示范点.力求推动歪寨在凸显地域文化特色、利用社交媒体激活文化记忆、增强可持续性传承能力方面实现乡村能力再造,以期为打造乡村治理体系村级样板提供文化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