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创新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精神是人作为主体特有的精神,它体现在实践活动之中,是现代社会的时代精神,创新精神由批判精神,科学精神,开拓精神,自主精神,冒险精神、务实精神等因素构成。创新精神有着自己的心理基础和实践基础,是在人的社会性存在中发生的。创新精神是创新实践的精神动力与社会进步的精神之魂,它是通过人的活动和物质的力量而发挥作用的。  相似文献   

2.
在全球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发展的今天,创新精神应被视为知识经济发展的主要的源泉。故有必要预设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推进创新精神的方略,认知创新精神的内涵实质和价值,以其不断倡导创新精神,拓宽创新精神,弘扬创新精神,发挥创新精神的功效。  相似文献   

3.
冉利 《小学生》2011,(5):32-33
知识创新的基础是教育,只有创新,科学才会进步,技术才得以发展,国家才能强盛。教育创新的着力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优化课堂教学,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及能力逐步形成、日益提高。  相似文献   

4.
朱文兵 《继续教育》2001,15(2):41-41
一、创新精神的内涵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创新意识、科学的探索精神和献身精神。只要具备了创新的意识,创新的渴望才能激发起创新的激情,为创新活动提供动力。浓厚的兴趣,是创新意识的基础;独立性和批判性是创新意识的重要特征。创新活动是开拓未知的活动,要培养创新精神就必须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科学的探索是艰苦的,需要有顽强的毅力和吃苦的精神。丁肇中教授说过:“选择科学就要准备吃苦。” 二、教书育人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学校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教育改革,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时候要加大培养措施…  相似文献   

5.
科学精神与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深刻说明了创新对于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性。重视创新,就要注意培养人们的创新素质。但是创新素质从哪里来?和任何事情一样,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样需要许多具体的条件,首要的是要有科学的精神。科学的精神,归根到底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它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前提,是创新方法的基础,也是应该贯穿于创新过程中并始终坚持的根本原则。可以说,没有科学的精神,创新就失去了基础;没有科学的精神,创新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没有科学的精神,创新就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坚持创新是坚持科学…  相似文献   

6.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作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中,采取形式多样的作文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7.
培养中学生历史创新精神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精神事关国家发展与民族振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整个中学阶段,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呈上升的趋势,是培养创新精神的大好时机。机不可失,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历史创新精神?结合教学实践,谈一点自己的体会。一、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创新精神,教师本身要创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教师的创造性是学生创造性的源泉。”教师创新精神的程度直接关系学生历史创新精神的效果。现实的历史教学过于因循守旧、求稳怕乱,冷落创新。历史教师的知识中心主义倾向仍很…  相似文献   

8.
梁迪 《高教论坛》2002,(5):64-67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陶行知先生解放学生的大脑、双手、嘴巴、空间和时间的“五解放”教育思想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其实质就是真正把自主权交给学生。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应该以“五解放”教育思想为指导,树立全新的创新教育观,努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能力,全方位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的环境。通过创新精神的培养,造就更多与时俱进的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9.
朱璋龙 《教学研究(河北)》2003,26(3):194-196,206
加入WTO以后,中国大学精神应主要强调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和开放精神。创新精神是大学创造知识、科学发明的最本质要求,是大学精神的灵魂;独立精神是加入WTO以后中国大学自立于世界的最基本要求,是大学精神的内核;开放精神是创新的动力,是大学精神的支柱。  相似文献   

10.
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牢固地、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提高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新能力。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以“双基”为依托,以教材为线索,以课堂教学为重点,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不可或缺的主要方面。一、营造宽松环境,培养创新精神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这一关系同时确定了教师在实施创新教育中的地位和应发挥的作用。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自己必须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从实际出发,自…  相似文献   

11.
创新是在一定基础上的再创造过程。创新精神的培养必须有坚实的基础,一是生理基础,主要是开发学生的右脑思维潜力;另一个则是知识基础。我们强调创新精神,并不是说历史基础知识传授就处于次要地位。恰恰相反,如果脱离了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那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这个意义来说,传授历史基础知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是并重的。新课程标准指出:  相似文献   

12.
企业精神是一种个性化非常强的文化特征。每个成功的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企业精神。创新,尤为重要。该文从培养创新意识、坚持创新精神和开始创新思维三个方面,结合典型案例,深入浅出地论证了“创新,是企业家的灵魂”的鲜明观点。  相似文献   

13.
于静 《吉林教育》2005,(6):15-15
创新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前提;改进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精选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创新型的教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江泽民指出:“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的基础在于教育,而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今后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使学生养成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使学生具有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创新潜能,进行创新活动。创新精神如此重要,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笔者认为,要做到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15.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作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途径之一。在教学中,采取形式多样的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6.
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根本,也是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全领域的任务。创新精神的培养应该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阶段,每一项工作之中。但是,在小学教育中,一谈到创新精神,往往有两种片面的理解,或者是认为创新精神是更高学历、更高知识水平的人,比如大学生、研究生才能谈到的问题,或者是更高阶段的教育,比如中学教育、大学教育乃至研究生教育才能涉及的领域,对小学生来讲,谈创新精神为时过早。或者是把创新精神理解为伟大的科学发明、重大的技术革新、超凡的营销策略等具有创新价值的成果,把创新摆到了一个令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相似文献   

17.
当前,第八次课程改革正在全国推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此次课改的一大亮点。值得关注的是: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如何培养、从何处培养等类似的问题,确实需要我们从事基础教育工作的同志们认真分析和解决,否则创新教育就只是轰轰烈烈的口号而已。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言,我认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18.
韦渊 《中国教师》2004,(12):41-43
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理念,也是当前教学的热点问题。下面仅就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实施创新教育谈几点基本的想法。一、确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学目标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要改革过去的课堂教学目标结构,确定“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新型的目标结构。首先,教师在确定课时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导意识。因为意识是行为的先导。教师有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导意识,才能自觉地做到围绕“培养创新精神”这个核心研究确定教学目标。其次,教师要明确“培养创新精神”是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  相似文献   

19.
杨铭和 《小学生》2010,(11):13-14
创新精神是新时代对人们新的要求,教学重点由过去单纯的传递知识变化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精神是指每一个健康的人都应具有的一种心理能力,它主要由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所构成。其中,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使他们作为独立个体,能够善于发现,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思想、新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创新教育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初中是物理教育的启蒙阶段,是把学生领入奥妙无穷的自然世界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重要学科。课堂教学是物理教育的主渠道,它除了传授物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