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 毫秒
1.
《华章》2007,(12)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学习的愿望和源泉是思维智力上的感受和情感色彩。"儿童的思维是与他的感受和情感分密切相联的。学生在学习数学和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充满情感,这种情感是发展他们智力和创造力极其重要的土壤。因此,学生要学数学,首先要培养他们的数学情感。  相似文献   

2.
当前学校教育正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以培养创造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在教学中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学会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一、创造性思维的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直觉的判断、直觉的想象和直觉的启发。直...  相似文献   

3.
我校提出——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四个关注:即关注发展,关注过程,关注情感,关注创新。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思维碰撞的过程,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应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让每个孩子感到学习的快乐,让他们健康地学习;生活是孩子学习的源泉,数学更是如此,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让  相似文献   

4.
1.创设民主氛围,激发创新。创设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宽松的环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础,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认为,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这忍俊不禁的气氛中才能进行。  相似文献   

5.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本设计旨在通过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让学生从“谁善于把别人的优点集于一身,谁就是胜利者”的道理中得到启发,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相似文献   

6.
王倩 《中小学电教》2012,(11):141-141
多年的应试教育给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造成了很大的束缚,随着素质教育的推广,加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已经成为我们今天教学的重点。美术教育的本身是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今天,如何才能通过在高中美术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  相似文献   

7.
学习心理讲座(十)创造力的培养(上)许萍什么是创造力?创造力就是产生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发现和新事物的能力.它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品质,与创造者的思维、情感、意志、个性乃至社会环境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创造能力强的人,一般都具有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概括力...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只有抓住了这一点,才是抓住了素质教育的根本。能不能有效地培养创造力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创造力的培养,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那么,创造性人才应具有怎样的素质呢?创造性人才首先应该具有创新精神;其次,要学会创造性思维;第三,要具有创造力;第四,要具有健全的人格。一、教师要变“教”为“导”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不能满足于学生“学会”,更要引导学生“会学”。对学生不只是传授知识…  相似文献   

9.
我们综合前人的科学研究成果,提出创造力的思维体系理论。下面就创造性思维的空间结构、非逻辑思维的客观存在、思维技能、创造性思维的判断四个方面投石问路,以期待同道指正。创造性思维是一动态的并有多难度多层次的空间结构创造力发生的主体与自然的社会的外部环境相互作用,构成创造力思维体系的第一层面,其中自然的社会的外部环境是第一位的,主体人的认识在时空上总是滞后的;构成第二层面的思维基础则是多维度的;在前两个层面的影响下,决定了第三层面深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从而导致第四层面在瞬间爆发的灵感思维;在实效性强且灵…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基础教育新一轮改革的发展与深入,加强化学学习思维有效性的研究,不仅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还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从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已有的思维成果以及突破思维定势极限等方面,对如何提高学生思维的有效性作了一些探索和思考.如果能遵循心理规律,点拨得“度”,不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而且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似文献   

11.
在传统语文课堂上,教师垄断了“话语权力”,他们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来代替学生自身的领悟,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自己设定的那个所谓的唯一正确答案,严重地窒息了学生的创造力。陈旧的教学观导致了学生的厌学,教学方式的“失当”引发了学生对“学习”狭隘的理解,他们以为“学习”就是去“接受”老师的灌输,却忽视了自己对知识的建构。其直接后果是自身学习激情的缺失,在课外他们能够彼此真诚地交流,在课堂上却丝毫展现不出他们奔放的个性。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都离不开课堂提问。问题设计得好.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语文知识是生动的,丰富多彩的,100个人读《项链》就会有100个玛蒂尔德,而应试教育的求同思维要求只能有一个标准的玛蒂尔德,也必须只有一个,这无疑是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住,变生动为呆板,变丰富多彩为单调乏味。应试教育已经成为学生个性、特长发展的桎梏,而素质教育是要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也就是要激活他们的创造力,这就要求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最高境界,是创造性学习活动的前提,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精神内核。作为基础学科的语文,在教学活动中理应培养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应试教育硬性的知识讲授及各种考试把…  相似文献   

14.
杨虎元 《甘肃教育》2010,(11):59-59
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仅是对教材、教学内容、学习方式的改革,更重要的是对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因而,教师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让学生真正对所学知识感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课堂的学习过程变成学生思辨、体验的过程。教师要像一根火柴,用自己的智慧点燃学生的智慧;要像一把扇子,把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煽起来,真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引起他们思维的碰撞,使他们得到方法上的感悟和情感上的升华,进而达成他们认知结构的动态生成和建构。  相似文献   

15.
一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师大教育系在我国做过“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大型调查,发现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有84%,初中生仅有10.4%,高中生仅有4.3%。为此,教育中的“减负”问题成了我国上上下下都十分关心的问题。沉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学习超时,睡眠不足,造成沉重的心理负担;校园生活枯燥乏味,束缚他们天真无邪的童趣,不少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当然,应试教育产生的“减负”问题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业市场不尽人意;陈腐狭隘的人才观和质量观;“学而优则仕”的封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90年代,JamesR.Averill提出情感创造力概念,试图把创造在认知领域取得的成果引入情感领域,为创造力和情感研究提供了结合点,也为儿童能力素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积极心理学强调儿童的创造力不仅包含从认知的角度通过探究和解决问题,还蕴含从情感的层面克服儿童思维惰性,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数学是比较抽象的一门基础科学.要想让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必须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一切非智力因素如情感,从而使之积极、主动地阅读和操作学习材料,并促进思维发展.课堂中抓住契机,巧妙设计.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注重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重视发挥主体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相似文献   

18.
邹磊 《上海教育》2023,(12):71-72
<正>创造力是在审美、道德、心理、情感等多方面的基础上形成的。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教师要注重从多方面入手,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在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审美为核心,不断强化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重视程度,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参与美术学习和创作活动的热情,同时要不断加强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和引导,使其形成良好、科学的创造力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9.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一堂好的语文课是:师生全情投入、思维精彩纷呈;学生的能力、方法、情感得到升华,个性得到琳漓尽致的发挥,创造力得到自由的发展;学生始终沐浴在愉悦的情绪中,享受着发现问题的快乐、探索答案的惊喜、发表见解的自豪。  相似文献   

20.
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最好体现,或者说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核心。学生的创造力主要体现为具有较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要提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注意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一、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目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仅仅着眼于创造技法的训练,偏重于智力训练或思维训练,而忽视了轻松的学习氛围的创设。实际上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万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