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女娲是在中华大地流传最广泛、最久远、影响力最大的神话人物之一.女娲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传统文化和宝贵的精神财富.留存在汉水流域的女娲文化和女娲文化遗迹,最古老久远、最具实物史证、最详实典范,也最为风俗化、通俗化和生活化.因而,也就最为鲜活生动、深入人心,这些特色充分说明了汉水流域的女娲文化遗存极其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同时,也充分显示汉水流域女娲圣地竹山县建造女娲公园、振兴地方旅游经济的充足理据.  相似文献   

2.
竹山这块土地和人民与女娲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女娲的感情也是非常独特的。在这里,女娲神话及女娲文化完全被日常化、生活化、世俗化、地域化和节令化了。其融合普及的深度和广度,就是女娲神话和女娲文化在这里延续、普及的深度和广度。综合各种根据,我们似乎可以有充分的理由向世人宣布:竹山是最有可能的女娲炼石补天处,竹山应该成为女娲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和中心之一!  相似文献   

3.
《成长》2006,(8):72-72
米祈: 我对各民族的原始舞蹈十分感兴趣,现在的民族舞蹈是一种文化遗存,也表现了其中原始成分,像我国西南地区广泛流传的“芦笙舞”,是一些民族青年男女借以表达爱情的风俗性舞蹈。它与女娲神话中“发明了笙簧-葫芦笙”对比,似乎一远古性爱舞蹈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4.
神话是一种原始文化积淀,是各个民族在发轫时期的精神遗存,神话的产生、发展,演变都具有各个民族鲜明的个性特征,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是两种不同文明培育出来的,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5.
女娲神话是中国古代神话中少数几个以女性为主的神话之一。女娲神话涉及古代人民对人类起源的追问、对婚姻对权力的追求等内容,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将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神话相比,可以发现二者神话内容的差异,这折射出不同的地理特征与民族心理差异。特别是通过比较女娲神话与西方同类型神话中的女性角色,发现中西方女性在其古代社会的地位并不相同,分析产生这种不同的原因,能够为当今时代女性的社会发展提供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女娲神话流传广泛,但分歧百出。要透过传说迷雾,探求女娲真实身份,予以科学定位。女娲应实有其人,她是我国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位部落女首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治水英雄。她最先制定了我国早期婚姻制度,并创制器物,发明笙簧。研究女娲文化要从史前历史研究的大背景出发,建立可持续研究机制,开发女娲文化,促进女娲文化研究的深入进行。  相似文献   

7.
女娲神话在中华大地上不仅传颂历史久远,而且流传地城广阔。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历史进程发展,女娲神话经历了一个由造物之神向人性化回归,并被华夏备民族传承争取舍的过程。女娲神话经历不同层次的裂变,其表现形态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但究其实质,女娲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当今世人应当传承她关注人类、担当有为、建功不居等胸怀和精神,在接受女娲神话中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  相似文献   

8.
塔婆是哈尼族神话传说中生育众物、传承人种的大母神形象,广泛存在于哈尼族口传文学、父子联名谱系及其节庆活动之中;而女娲则是中华主体民族汉族神话传说中的女始祖,她造人、补天、治水、置婚姻、作笙簧,创造了诸多历史功绩。但和塔婆比较,女娲虽然声名显赫,却不具备现实意义和生命力量,而且,因为经过了父权文化的精心改造,女娲形象和塔婆形象相比,缺乏真实性、原始性和兼容性。  相似文献   

9.
集体无意识理论认为,神话是民族精神内涵的显性展示和核心表达,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原型载体,是社会精神气质的活化石。女娲神话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神话之一,以故事的形式传输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宗法伦理、族群意识,展示了初民对社会、人生的理解与思考,是解读中国传统社会秩序的原初密码。女娲的丰业伟绩,指导着华夏族的精神理念从差异走向趋同,是展现中华民族不怕牺牲、崇尚英雄、敢于殉道济世等民族品格的精神化石。女娲神话作为一种具有虚构性质的文学形态,又具有一种超脱性的价值追求,它推崇天人合一、阴阳相谐、和悦共生,是中华民族审美取向的重要文化图腾。女娲神话所表现出来的集体无意识既是折射中华民族历史的镜子,也是照亮中华民族未来走向的灯塔。  相似文献   

10.
颜色与文化     
张凤萍 《保山师专学报》2003,22(1):50-51,66
颜色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的本质对各个民族是一样的,但各个民族对颜色的认识,特别是各民族赋予它的比喻和联想意义各不相同,都富有各民族的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1.
女娲造人实施的是所谓“孤雌生殖”,代表先民对旧石器时代中期女性崇拜的历史回忆,可以说是最古老的神话,此后女娲在神话中的降格则表明女性历史地位的下降,女娲异名分化的产物西王母也有类似的变化,她由地位崇高的尊神逐渐沦落为被玩弄的对象,当是出于同样的原因,只是时代较晚,情形更为可悲罢了,。“伯禹腹鲧”乃是典型的“孤雄生殖”之文化遗存,“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更表明子女已归属父亲,这说明了男性对女性的彻底胜利,亦即父系氏族的正式建立。  相似文献   

12.
女人与土地──女蜗泥土造人神话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人与土地──女蜗泥土造人神话新解陈建宪关键词民间文学;神话;女蜗“泥土造人”是世界各民族神话中最常见的母题之一。在中国,这个母题的典型代表是女蜗造人神话。这个神话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汉代应劭的《风俗通义》: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作人。务...  相似文献   

13.
女娲神话传布各地。在许多地方有关于女娲纪念的文化遗存。探寻女娲神话发生的最初起源,显然是必要的。据《华阳国志》和《水经注》的相关内容,并参考其他文化信息,可以推知女娲神话源生于西北山区。  相似文献   

14.
女娲神话研究史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女娲神话研究史略杨利慧女娲是我国神话史上十分显赫的大女神,她除妖治水、补天造人、置制簧的伟大功绩,千百年来在民间广为传诵,在不少地方形成了有关的节日习俗,而且还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素材,就是统治阶级的正史,也不能忽略她①。历来,关于女娲的记载与研究...  相似文献   

15.
略论原始宗教精神对早期中国文学的美学导向张清华世界各民族文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各自原始宗教以及承载这些宗教内容的早期神话的滋养。从一定意义上说,各民族早期文化中最具有百科全书意义的原始宗教与神话不但培养了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同时也塑造了其文学...  相似文献   

16.
传统研究多将女娲神话纳入历史框架来梳理其发展与演变,或由此窥探各时期社会状况和民间信仰,或探求女娲神话对中华民族信仰所产生的影响,并不能系统有效地解释看似杂乱无章的女娲神话,甚至会令研究者陷入资料收集和主观臆测的窘境。而实际上,河东地区流传的女娲抟土造人、补天、置神媒制笙簧等神话是其创世神形象在不同地域、不同故事情节下的各种演绎,基本脱胎于源远流长的河东文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为这种女娲历史文化价值的考察提供了新的研究工具。先民通过女娲神话,将自身起源一元或二元的问题与自然秩序可改变或不可改变联系起来,集中体现了"土地崇拜"的远古神话生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试论神话与民族精神结构之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精神结构的形成不是在神话思维“分化”以后,在人类的神话阶段,各民族即已初步形成属于本民族自己的思维特点、情感方式、价值取向和基本人生态度,即民族精神结构。这一时期所形成的精神结构因其原生性而成为民族精神中最稳固最恒定的部分。神话这一古老的精神文化形态,以最质朴的形式,在本原意义上凝定了民族精神结构的基型,蕴含了一个民族主体方面的内在规定性,承载着一个民族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语文》2007,(11):93-93
女娲是中国远古时期的女王,也是"三皇"之一。她是伏羲的妹妹,因为她生下来的时候长得很像娲,所以叫"女娲"。女娲的能力很大,在中国神话里她和西方的上帝差不多。她每天都能创造很多很多的东西,她的一小段肠子就产生了10个神,她在正月初一造出了鸡,初二造出了狗,  相似文献   

19.
如果我们对世界各民族的神话稍加比较,便不难发现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各民族的许多神话在题材和情节方面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有的简直如出一辙。从宏观角度看,各民族大都有创世神话、太阳神话、月亮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处女生殖神话、兄妹成婚神话等等;而且许多民族的许多神话如同出自同一模型,主要情节十分相似。仅就泥土造人神话而言,希腊神话说普罗米修斯用泥土仿照天神的样子捏造成人;希伯莱神话说耶和华用尘土造成人;埃及神话说哈奴姆在陶房中用泥土造成人,北美印第安神话说大地开创者用泥土造出男女二人像,又经过煅烧使之成为活人;中国汉族神话说女娲抟黄土造成人。此外,新西兰人和阿卡得人以及中国彝族、苗族、傣族、蒙古族都有泥土造人的神话。尽管上述各民族的泥土造人神话在细节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但在主要情节上却存在着惊人的相似性。这决不是偶然的。因为“神话既不  相似文献   

20.
神话是原始先民生活的缩影,它反映原始先民的生活,将他们的想象性、象征性、情感性等原始思维特征杂糅在一起.闻一多希望从神话研究入手,探究“这民族,这文化”的源头,将学术研究与当时社会的现实需要结合起来,通过神话研究,寻找中华民族“集体的力”.闻一多文化阐释批评下的神话研究,穿透了历史的重重迷雾,洞悉了其中真正的文化意蕴.他还原了神话中的古代历法、古代英雄人物的历史、古代的地质地貌,发掘出伏羲、女娲及“先妣兼神禖”等神话母题,对中国的神话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