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谈通感     
在中学语文课本里涉及运用通感这一特殊修辞格的地方很多,特别是在那些更多地直接表现作者主观感受的作品里. 节选的刘白羽的《长江三峡》开头一句,“这一天,我象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这一句话从句子的语法成分看,似乎是用“雄伟而瑰丽”的壮观景象来修饰、描绘交响乐曲,而实际上,就作者的感受说,是由三峡的壮观景象联想到交响乐曲,由视觉感受移到听觉感受,或者说用听觉形象来描绘视觉形象——这是由视觉到听觉的通感.  相似文献   

2.
“移用”修辞格,就是两个事物相关连时,把原属甲事物的修饰语“移植”过来用在乙事物之上的修辞方式。“通感”修辞格,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别一感官上,凭借感觉感受相通,以启发联想,使读者产生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闻其香,如聆其声,如品其味,如身受其冷暖等实感,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享受。移用与通感的区别,主要有以下三点:一、从修辞功能来看。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沟通起来,借某一感受来写另外一种感受,从而加深某种感觉的意义,使具体的感受变得更加具体形象,一般的是后一句为前一句服务,后一句引申并深化前一句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通感是现代汉语中一种非常巧妙的表达方式。在文学创作和生活中,通感都被大量的应用。通感是指人们在表达过程中利用不同的内容进行修辞,并在其中加入隐喻以及概念的成分。通感将不同的感觉联系起来,使两种互不相关的感觉融合相通,并相互感受,以此加强对感觉的描写,使其可以更深层次地进行表达。通感在现代汉语的表达中有力地强化了对感觉的认知,使人可以从一种较为简单的感觉中突破局限性,体会到另一种更加奇妙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联想和想象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联想是指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按事物之间的联系来看,可分为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等。接近联想的特点是把时、空接近的事物联系起来。如见到铁轨,即联想到火车。类似联想是对性质上或形态上类似的事物的联想。如《荔枝蜜》中,  相似文献   

5.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感觉方式。过去研究者主要从修辞学、美学等角度进行研究。现今随着心理学、文艺心理学的发展,在理论上对通感现象的认识,也有了深入的研究。文章对通感这一艺术方式的表达功能进行探讨:运用通感,在语言的无能区,可抒难写之情;可恢复语言的原初形态;可以刺激读者的感受,引发丰富的联想。  相似文献   

6.
联想是作者依据写作主旨,由甲事物联系到乙事物而构成的生动形象和较为完整的思维过程,其特点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笔墨纵横驰骋,思想感情得以充分表达。不少考生在中考时借鉴课文的联想技法,写出了一篇篇佳作。这些技法主要有:一、接近联想。指由一事物想到在时间上或空间上接近的另一事物。刘绍棠的《榆钱饭》由眼前的因想“打油腻”吃榆钱饭联想到旧社会用榆钱充饥,又联想到十年动乱时靠榆钱饭度日,这一思维过程便是接近联想。山西长治市要求以“桥”为话题写作,有位考生拟题《在桥一方》,从水上之桥联想到桥下之水也是“桥”——是…  相似文献   

7.
论汉语通感的范围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钱钟书先生指出通感修辞现象以来,学术界对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针对目前的研究现状,廓清了通感的范围;认为通感只能严格限制在感觉相通的范围内,且表达感官感觉的词只能使用原义不能使用转义,本在确定的范围内,通过对古今大量语言材料的归纳整理,认为按心理机制分类,通感可分四类:一、由心理共感与形象夸张形成的通感。二、由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三、由间接相似联想产生的通感。四、由对自身生理反应的内省产生的通感,本对四类通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细致,深入而系统地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8.
杨萍 《儿童音乐》2010,(3):54-55
通感是指人们的感觉器官,即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之间的相互感通。在“艺术通感”中,最活跃的是视觉和听觉,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视听通感”,即人们在审美活动中借助一种美感沟通另一种美的感觉。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互通互补,音乐课如何通过艺术的“通感”,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将音乐、美术、文学等多种艺术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9.
<正>所谓"通感",就是指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沟通交融。艺术通感是一种心理活动,是艺术思维上的一种幻觉,是人们借助艺术联想而产生的不同感官在心理上的彼此作用和相互沟通。艺术通感又称通觉、联觉、移觉或连带感觉,是指在各种艺术符号的流动中,从感知、表象到意象的各种感觉挪移、转化、渗透、互通审美体验的心理过程。它是不同感觉的相通与挪借,是社会生活实践经验积累的结果。运用通感,可突破人的思维定势,  相似文献   

10.
戴佳毅同学问:讲《荷塘月色》的“思考和练习四”时,老师说“用诉诸听觉的音乐来比香味,来比光与影的组合”就叫做“通感比喻”;现在《明湖居听书》的“思考和练习二”里的4个句子,老师又说都是“通感比喻”。但课本中从未介绍过“通感”,究竟什么是“通感”?“通感”都有哪几类?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里说: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往往可以打通或交通。……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转移到声响上面。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在视觉里仿佛有听觉的感受,在听觉里仿佛有嗅觉的感受,这些就是“通感”。但张寿康等语言学家又称这种修辞方式为“移觉”,并解释说:“移觉”就是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植到另一个感  相似文献   

11.
《考试周刊》2021,(10):157-158
由一种感觉引发到另一种感觉,即通感。通感是极普通的一种心理现象,美术课堂融入通感,可以培养儿童的感受与想象力、绘画造型能力和审美力,而这些需要教师提供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思维和想象。美术通感实施途径:(一)视觉→听觉,让感知能力自然发生;(二)听觉→视觉,让想象之门顺利打开;(三)味觉?视觉?触觉,让创意表现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12.
“通感”本是修辞学用语,它是指人们运用联想进行感觉借移,把两个不相连属的事物放在一起,把一种可感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可感的形象的方法。它好比桥梁一样,在人的审美活动中,使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相互沟通、相互转化。它具有一种情感逻辑,完全凭着直觉产生,是一种自发的内心体验。 借用“通感”手法,可以使学生在音乐课教学时将听觉形象借移为视觉形象,帮助他们产生美感,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如教学《红星歌》,我就运用这种手法,  相似文献   

13.
把“通感”作为一种文学描写手法,是钱钟书先生首先提出来的,以后被一些修辞学家认定为一种辞格,也有人把它称之为“移觉”。通感与比喻非常相似,是语文教学中容易混淆的两种修辞格。比喻是由本体和喻体构成;通感是由本体和拟体构成。因此,只从形式上去区别它们是较为困难的,只有研究这两个修辞格各自的特点,搞清楚它们的实质,才能将它们完全区别开。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巧用通感,以此丰富学生的语言,提升他们的审美感。  相似文献   

14.
在人们的心理活动中,打破各感觉间的界限,使一种感觉向另一种感觉挪移,即让两种感觉互相沟通的现象,通常被称为“通感”。通感在语言中的运用,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但它是不是一种独立的辞格,或者是不是某辞格的一个小类,在修辞学界,目前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好些人认为通感主要通过比喻而表现,应是比喻的一种。仅  相似文献   

15.
联想能打开作文的思路,使文思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想得深远,想得宽广。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联系,所以联想也有不同的方式和类型。最基本的是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和对比联想。接近联想指的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接近而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中秋赏月,由家人的团聚想到台湾同胞的思乡之情,想到为保卫祖国而抛妻别雏的边防将士。这是时间接近联想。清晨,漫步在乡间小道,由今日农村的繁荣景象,想到旧社会农村的凋敝,想到“四害”横行时期的折腾,这是空间接近联想。而类似联想指的是一件事物的…  相似文献   

16.
高中音乐欣赏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培养,往往需要教师在音乐欣赏课中,有意识地让学生产生和形成和审美通感。美学中,通感是指感知的一种特殊形态,是指不同的感觉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联系、互相交流,由一种感觉影响并引起别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例如: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关于“知音”的传说。钟子期从伯牙的琴由中能感受到“巍巍呼,若泰山”或“洋洋乎,若江海”就是从听觉转化为视觉的通感现象,是对音乐内涵的审美体验。如何激发学生的审美通感,进而达到审美体验呢?1明确目的,细心聆听音乐欣赏…  相似文献   

17.
通感是文艺创作中有待开发与耕耘的领域,是需要用心去探寻的艺术珍宝。通感是什么?它是一种感觉,是人们在习惯基础上借助联想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活动现象,它是所有正常的人都有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看到红或黄色自然地联想到火、太阳,从而产生热烈、温暧的感觉,看到绿或蓝色会自然地联想到水、天空,从而产生凉爽、寒冷的感觉,所以前者常被称为暧色,后者被称为冷色。当我们欣  相似文献   

18.
一、串珠联想由一个感知点延伸开去,将有关的人事物贯穿起来。这种联想有纵向和横向两种,联想点总是在两个以上,有一种“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境界。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由“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展开逆时联想,从“我四五岁时”开始到母亲去世前一年“仍不辍劳作”为止,以母亲“勤劳一生”为线索,按时间顺序把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中留在“我”记忆中的珠宝贯串起来。这是纵向的串珠联想。  相似文献   

19.
正我们的感觉就像有力的"挖掘机",可以在视觉、听觉、嗅觉的支配下,从表层探掘到骨髓,寻找到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东西,从此处联想到彼处,将世界存在的各种抽象抑或具体的东西通感相连。而事物之间的延伸和过渡的实现实质是我们联想的结果。因为有了联想,我们的内心世界才变得丰富,美术课堂也是如此,因为有了联想,审美活动才成为可能。一、视觉下由表征到内蕴的联想艺术家在细心构图的时候,也会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通感呢?通感的定义是:“把不同感官的感觉沟通起来.借联想引起感觉转移.以感觉写感觉。”简单地说.通感就是指文学创作和鉴赏中各种感觉器官之间的互相沟通.如“冰冷的月光”.仿佛视觉和触觉相通:“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仿佛视觉和听觉相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