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林纾翻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纾翻译的目的与思想内涵、林纾文化互动的翻译观和林纾翻译捍卫了古文的地位等方面逐一介绍了林纾的翻译。可以说,林纾的翻译,不论从其翻译的目的考究,还是立足林纾的翻译观探索,都不难寻找出林译获得成功的必然性——林译体现了其"救国保种"和"捍卫古文"的爱国思想,适应了清末民初社会背景和内在需要,满足了当时读者的需求和期待,是该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2.
"忠实性"始终是跨文化翻译活动中备受关注的焦点,但由于文化的差异性和特质性以及译者的独立主体意识等因素,翻译活动中的误读和误译不可避免。文章以林纾和庞德的误读和误译个案为蓝本,根据解构主义翻译理论,探讨了林纾和庞德误读和误译的客观必然性及其合理性,并指出林纾和庞德误读和误译的积极意义,以期客观、理性地看待违背"忠实性"翻译标准的误译现象。  相似文献   

3.
"中化",是林纾小说翻译方法的实质与特点。从语言层面来看,林纾的"中化"翻译可以用省文、增文与变文三种方式来概括。从文化层面看,林纾的"中化"翻译遵循着叙事为主、重视叙述的逻辑与严密性、强调意思的清晰和显豁,以及考虑中国文化与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等准则。"中化"的翻译方法既是林纾的翻译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其翻译的不足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4.
阐述林纾翻译救国的动机及其译介西洋文学所体现的思想,对比论述了林纾翻译思想与福建精神的相似性和融合性:林纾的翻译报国思想体现了他爱国爱乡的赤子丹心;为开启民智和博取群长而翻译体现了他海纳百川的宽广胸襟;在不谙外文的情况下,通过翻译捍卫中国文化,体现他敢拼会赢的大无畏精神;用翻译稿酬从事慈善,体现他乐善好施的高尚情操。最后,揭示林纾翻译思想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金露 《海外英语》2012,(5):132-134
通过对林纾与庞德翻译个案文本的具体分析,以译者主体性为理论支持,从翻译过程、译者的译入语文化意识和读者意识、译作和原作与译入语文学的互文关系、翻译主体间性(即译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分析林纾与庞德的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从而对林、庞二人的翻译采取正确的认识态度。  相似文献   

6.
却正强 《英语广场》2023,(22):37-41
我国近代最具影响力的翻译家林纾先生不懂外语,却在翻译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林纾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其译者主体性意识的彰显,而其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选材、翻译策略和文化考量上。以此为借鉴,相关译者在进行中国文化外译时也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入手,辅以合适的翻译模式,为译介中国文化和促进中外交流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5,(70):30-31
我们常常说"作家是时代的产物",其实"翻译家何尝又不是时代的产物"呢?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国人开始觉醒。林纾作为主张"向西方寻求真理"的维新派,用翻译西方文学启发国民,救国存亡,所以林纾的翻译很大程度上烙上时代的印记。本文通过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探讨林纾翻译文本中两种翻译策略选择的原因,从而得出社会和时代背景对他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重点从林纾的翻译意念、翻译理论、翻译功绩、翻译评价等方面探讨林纾的翻译,认为林纾的翻译是依据翻译目的、译者修养和译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尽管译作中对原作作了大量删改,但符合当时浸染于古典文学中的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促进了外国文学顺利地融入中国文学的传统形式,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审美经验,依然不失为优秀译作。  相似文献   

9.
潘悦 《文教资料》2010,(32):32-33
本文以林纾翻译《黑奴吁天录》为个案,研究译者的翻译目的。译者的翻译目的在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影响着译者选择什么样的文本翻译以及采取怎样的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文详细分析了林纾在翻译活动中的目的性。在选材过程中,林纾对原文的选择是有目的的。他选择翻译那些能表达他政治理想的作品;在翻译过程中,他也有着自己的翻译目的,并为之采取了特定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
周志光 《培训与研究》2011,28(1):120-122
本文从译者的民族文化意识方面着手,对林纾翻译的《黑奴吁天录》进行了文本分析,从文本中发现译者在翻译的多个方面所体现出来的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指出翻译过程是译者进行选择的过程,译文文本中体现了译者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
翻译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动态的语言转换过程。影响翻译的因素很多,林纾译本《现身说法》从译者生活背景、译者主体性和读者期待等三方面探讨了林纾译文“不忠”的原因,进而指出“忠实”不应该是评价译作价值的惟一标准,能否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潮流、能否推动译语文化的发展才是我们评价译作的首要考虑因素。  相似文献   

12.
从目的论的角度,分析探讨了林纾翻译的书名。文章论述了林纾翻译的目的论及其翻译的书名所具有的中国文化艺术特征,分析了林纾翻译的社会价值和现代意义,肯定了林纾另拟新名的翻译策略,认为林纾翻译的书名是满足目的论的国语化需求,是爱国主义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3.
学界对林纾的研究卷帙浩繁。从描写翻译学发展的趋势及语料库在翻译文体、译者风格研究中的运用,探讨林纾译文语料库的创建,并描述林纾译文语料库的创建与标注,指出创建林纾译文语料库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近代翻译史上,林纾是一位争议较大的翻译家。不懂外文的林纾利用良好的文学功底,与他人合作先后翻译了大量的文学作品,语言生动,引人入胜,风靡一时。他把自己的翻译事业与国家实业相结合,通过翻译外国作品开启民智,宣传实业救国思想。另外,林纾对于翻译的目的、功效以及翻译时的具体问题、方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在当时译坛引起极大反响。  相似文献   

15.
随着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已有学者认识到要把翻译研究和其它学科研究相结合。清华大学教授胡庚申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观点引入翻译研究,并将其发展成一个生态学视角的有关译者和翻译生态环境的综合性翻译理论,从而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视角。林纾,是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翻译界对林纾的讨论,无论是对他的翻译思想还是他的翻译作品,已有不少论述。本文试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林纾及其翻译进行分析,以期对林纾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视角。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莫言翻译作品本身引起的热议出发,以葛浩文翻译策略为主线,比较林纾的翻译,提出译者在新时代和新背景下的翻译有限度变化。同时还是提及了一下翻译家们难以摆脱的忠实原则的困惑。最后从"中国梦"的大文化背景下,提出中国文化走出去还需要漫长征途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7.
林纾译文《块肉余生述》展现了文学翻译不可避免会受到译者自身文学理念影响的范例。通过对《块肉余生述》的分析,我们发现,林纾的增、删、改译,并不仅仅是由于其"不审西文"造成的讹误,更多的是译者在传统文学理念的影响下进行的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翻译策略选择的结果。而林译本相对原著在字数上的急剧缩水,也不仅仅得益于文言的简练,其文学理念选择下的删减和删除也是一大因素。  相似文献   

18.
晚清之中国,国土四分五裂、民众痛不欲生。为救国图存,在鸦片战争与辛亥革命之间涌现出众多爱国知识分子。其中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以译介西方思想文化或弘扬中国文化而寻求救民救国之道。本文以晚清三大译才(严复、林纾、辜鸿铭)为例,分析了他们的爱国思想与爱国情结,以及对当代译者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现代性批判角度反思林纾的英国文学翻译在中国文学现代性发轫之处发挥的独特的跨文化选择作用。这首先表征为林纾以小说文类为参照的英国文学翻译与中国现代民族文化身份建构之间的契合;其次是跨文化选择过程中围绕林纾而形成的跨文化知识提供群体对英国乃至西方文学知识的意图性选择;第三是林纾的英国文学翻译对中国现代知识群体的影响。林纾的英国文学翻译标示了一种独特的与"五四"模式背离的中国文学现代性设计——以中国文化中大众期待的文学类型为参照,以现代大学为体制性依托,建构中西语言文化系统之间创造性转化的跨文化选择机制,促成中国古典语言文化系统的重生。  相似文献   

20.
吕永红  赵速梅 《海外英语》2012,(17):151-152,155
中国著名的翻译家,林纾,在翻译界享有着褒贬不一的评价。其翻译之特点甚至其翻译的过程都是与众不同的,其中最为出名的要属其翻译的"讹"了。间性,是翻译界现在很热门的一个研究话题,间性包括主体间性和文本间性。文章首先回顾了林纾先生的翻译特点,举例说明了林纾译作中能体现其"讹"的翻译选段。文章第二部分介绍了文本间性,即互文性,以及主体间性,探索林纾翻译的"讹"与间性断裂间的关系,指出林纾翻译特点"讹"的出现是其"无心"所为。文章最后则指出"讹"也是林纾"有意"根据中国当时的国情,在翻译过程中对翻译作品有些创造性的改动,并赋予文章第二次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