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北京几家报纸的总编辑为自己的报纸连续写了若干篇新闻和通讯报道。报社领导写新闻,是新风,也是老传统,有助于鼓舞士气,带好新闻队伍。新闻单位有个好传统,当新闻“官”的不是光靠指挥,还得自己动手写稿编稿;对报社的领  相似文献   

2.
1989年8月26日,《中国商报》在一版报眼的重要位置,刊登了一位商业局长写给报社总编辑的一封信,来信反映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控制物价工作成绩显著。在编辑所加的按语中提到,报社欢迎包括各级领导同志在内的广大读者,经常写信反映情况,交流信息,加强报纸与读者的联系。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广大读者(包括通讯员),给报社写信也是投稿的一种方式。在广大读者中,除少数通讯员外,很多人把写新闻看成是很神秘的事,不知怎样写新闻,或者没有写新闻的习惯,但是,写信总是不成什么问题  相似文献   

3.
新闻界有句口头禅:有什么样的总编辑就有什么样的报纸,报纸是总编辑的广告。要办好一张报纸,除了总编辑的素质以外,对于总编辑来说,一要集中精力办报纸,二要抓到点子上。在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努力提高宣传层次的今天,研究和探讨总编辑集中精力办报和抓到点子上的问题,很有现实意义。 报纸总编辑是负责领导办报纸的。正如记者要记、编辑要编、校对要校一样,总编辑要对报纸“总”编辑。然而,现实状况不令人满意,总编辑并没有集中精力办报,可以概括为3种类型。一是官员型。某些总编辑一上任,就像党政官员那样执起政来,今天出席会议,明天坐上主席台,后天发表讲话。总编辑适当参加活动很有必要,但是,天天开会,不把多数时间用在办报上怎么行呢?二是事务型。由于对自己的岗位职责不明确,加之办事机构不健全、人员不得力,一些总编辑成天迎往送来,陪酒陪玩;写材料,打电话,楼上楼下,忙上忙下;上管职工住房,下管职工食堂,不但报纸没办好,自己也没写出一条好稿、编出一个好标题。三是内借型。不论实行哪种领导体制的报社,总编辑都应把90%的精力放在办报上。现在的问题是,报社经营压力大,事业发展任务重,思想工作难度大,因此由总编辑、副总编辑分管或兼管一些其他工作,实际仁变成了专管,托人争地皮,出马要资金,上  相似文献   

4.
在新闻刊物上,常见的是一些报纸的总编辑撰文,对记者、编辑如何做好采编工作提出要求,这无疑是十分有益的;而记者、编辑对总编辑形象发议论的文章似乎还不多见。在此,略陈管见,求教于前辈领导以及一些新上任的“老总”们。  相似文献   

5.
总编辑简论     
据全国报刊登记的数字,我国有1700多家正式登记的报纸,若再加上内部发行的企业报、专业报,报纸总数不下3000。按每家报纸设3名正副总编辑计算,那末,总编辑的总数应有近万名。这万名老总应该是我国新闻队伍中的骨干,是我国30多万新闻从业大军中的精英。本文想就总编辑这个论题作一简单的论述,并以此求教于诸报的老总们。总编辑:最优秀的编辑和记者总编辑,作为报纸编辑工作的核心,应该是最优秀的编辑和记者。在中外新闻事业史上,我们可以列举出许多有影响、有作为的总编辑。他们首先是个优秀的记者,又是个克尽职守的编辑。我国著  相似文献   

6.
记得在颐园评读报纸开始不久,胡乔木就提出了记者和编辑要认真采编新闻。新闻在当时也称作消息。他说:“新闻是一种时代的科学,时代的艺术,它的发展前途辽阔无限。”可是在当时的人民日报上,刊登的新闻很少,本报记者写的新闻更少,重要新闻主要是采用新华社的通稿。记得胡乔木曾问过总编辑邓拓,“人民日报有那么多记者,为什么写的新闻那么少?”邓拓回答说:“主要是记者的新闻观念不强,我们一定设法改变这种情况。”邓拓说到就办到了,人民日报1956年改版以后,版面上的新闻数量确实增多了。不过新闻  相似文献   

7.
随手翻翻几本新闻杂志,有关“总编辑要当首席记者”方面的文章不少,其意思大多为总编辑要多采写新闻,写好新闻,当好报纸的第一支笔,也就是首席记者。对此,我们做一般编辑的心里总是酸溜溜的:为什么连总编辑都不愿当报纸的首席编辑呢? 总编辑不当“新闻官”,深入下去调查研究,了解情况,采写稿件,并从中体会记者写稿的艰辛,本意是不错的,也值得提倡。时下的问题是,一些新闻单位本来对编辑工作就重视不够,总编辑又都忙着采写,哪还有精力顾及编辑工作呢?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这容易给人连总编都不愿从事编辑工作的感觉,编辑工作更难以引起重视了。其中有些人这样认为,编辑不就是剪刀加浆糊、涂涂抹抹嘛,不需多大的学问,坐得住就行。事实证明,办好一张报纸,应把编辑工作放到重要位置来考虑,编辑是一种特殊复杂的劳动,一个优秀的编辑就是一名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英国报业大王诺思克利夫勋爵说过,“记者为报纸写文章,但创造报纸的却是编辑。”我国一些老新闻工作者强调:“报纸工作应该以编辑部为中心。”在选拔编辑时应考虑到从优秀的记者中挑选,一般来说,编辑应该是记者中的佼佼者,只不过编辑不易比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对提高新闻队伍素质的问题谈论颇多,对记者、编辑提出这样和那样的要求,这无疑是对的。但是,笔者以为提高新闻队伍素质的关键,首先要抓总编辑素质的提高。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总编辑就是一家报纸的火车头,只有火车头行得正,跑得快,火车才能沿着正确的轨道飞驰向前。总编辑是报纸的组织者、指挥员,肩负着“研究和设计,实施总的编辑方针政策及指导原则,负责领导编辑行政事务,包括组织日常的编辑活动、审稿、审样”的重担。(见(《新闻学简明词典》)可见,对一张报纸来说,总编辑的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舆论监督是新闻业务工作的一部分。办报人常说:“一张报纸体现着总编辑的素质和水平。”同样,舆论监督工作与总编辑关系也很大。新闻单位要搞好舆论监督工作,总编辑负有重要责任。一、支持舆论监督工作实践证明,一个新闻单位的总编辑对新闻监督工作的支持程度是这项工作进行得如何的晴雨表。如果总编辑支持这项工作,就可以使舆论监督进行得越来越好。经济日报一位记者在一篇体会文章中说:“经济日报为什么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敢于直接介入呢?首先,应当归功于报社领导对新时期如何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有深刻的了解,在报社形成了敢于…  相似文献   

10.
总编辑是编辑、记者群里的领头雁。他既是指挥员 ,又是战斗员 ,每遇重大事件、重大典型 ,往往要披挂上阵 ,亲临现场 ,抓大鱼、抓活鱼 ,写出“活蹦乱跳”的新闻 ,用指导性强、社会反响大的作品去影响带动身边的编辑记者。因此 ,他要设法从千头万绪的纷繁编务里解脱出来 ,深入基层、深入采访第一线 ,把握时代脉搏 ,搞好调查研究。总编辑应是首席记者。首席记者不同于一般记者 ,他应该有更强的精品意识 ,要比一般记者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写得更好 ,这样才能服众 ,才能带动整个采编队伍争上游、上水平 ,提高报纸质量。我到报社担任副总编辑的5…  相似文献   

11.
罗厚 《军事记者》2009,(7):14-15
自2009年1月1日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推出“版面介绍有声版”,由报社领导、编辑、记者在《报摘》中用自己的声音介绍所在报社的独家稿件、重要言论,以及编辑思路、选题背景、采访过程等。《报摘》有声版面的推出,是中国之声系列改革中的又一次大胆尝试。  相似文献   

12.
历时3天的河北省报纸读者问题研讨会于1991年5月30日闭幕。这次研讨会的主要议题是:研究读者问题,增强读者意识,推进新闻改革,报纸办出特色。这次研讨会是由河北科技报社发起并协同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共同组织的。收到来自省内28家报社的64篇论文,其中有10家报社的14位总编辑、副总编辑提交了16篇论文。总编辑潜心研究读者,成为这次研讨会的一大特色。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  相似文献   

13.
一位记者同志,写了一篇揭露某一工厂1635万元投资项目由于官僚主义造成重大损失的稿件,排上了版面,即出了清样,但是报社总编辑为了“考虑方方面面的关系”,宣布稿件不用。但是,记者却把这篇稿件发表在他自己负责编辑的中缝内,于是这一场《谁之过》的官司,就成为上海新闻界的内部新闻。记者印发了事件全过程的“真相”,要求引起同业的重视。按理说,总编辑不同意发表的稿件,便不应发表,把总编辑不同意发表的稿件发表于中缝内,这是新闻界的新闻,首先,记者同志忽视了一条纪律,即登什么稿,一般应当由总编辑决定,而不应由记者决  相似文献   

14.
张成 《记者摇篮》2006,(8):13-14
记者进行专业分工,在我国作为新闻事业的一种内部组织形式是在1950年5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关于改进报纸工作的决定》(《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篇》新华出版社)中提出来的。《决定》要求全国报纸“改革报社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法,建议编辑部门统一集中的领导,并按照社会生活的不同方面对记者进行分组,以便各组编辑、采访人员可以获得各方面的专业知识。”于是,才有了全国省、市、自治区,乃至地市级的新闻媒体普遍实行的记者专业分工制。由此可见,记者进行专业分工,在国内已经实行了50余年。目前,国内几乎所有的媒体中都采用了“跑…  相似文献   

15.
对于会议报道,一般来说,记者不愿写、编辑不愿编、读者不愿看,只有会议举办者希望自己召开的会议有影响,总是想方设法地让其会议新闻占据报纸上的较好版面。这“三不愿意”对“一厢情愿”,往往会使报社社长,总编辑很为难。能不能使“三不愿意”变为“三愿意”、“一厢情愿”又不改初衷呢?本文试从自己的采写实践中谈点体会。琢玉成器事实上,有的会议本身就极具新闻价值,但是有价值的新闻,不一定就能写出好的新闻作品。正如一块美玉,不经过精雕细琢就不可能成为一件具有艺术价值的器皿一样。  相似文献   

16.
王满新 《编辑之友》2011,(5):121-123
提起张根水,人们都知道他是一位通俗文学大师,一位有广泛而深远影响的小说大家。其实,他还是一位采、写、编、校、管理、发行样样在行的"全能报人",是一位终身从事新闻工作的优秀报刊编辑工作者。在数十年的报刊编辑工作中,他先后在许多家报社供过职,担任过校对、新闻编辑、副刊编辑、通讯员、记者、特约撰稿人、总编辑等职务,还亲自出资创办过报纸——《南京人报》。在所有的报刊编辑工作中,他于的最长久的是主编副刊。他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  相似文献   

17.
时政新闻部门一直是报社的重要采访部门,一张报纸的重要新闻也多出自时政新闻部,因此,多数报社对时政新闻记者的要求都比较高。如何做一名优秀的时政新闻记者,如何能写出好的时政新闻,笔者就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了时政新闻记者应该具备的四个"基本点",拿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读后能有些许收获。耐心多一点时政新闻记者写的最多的就是会议新闻,会议新闻大同小异,多数都是有材料提供、有重要领导参加。跑时政新闻时间长了,记者也都找到了自己工作的"窍  相似文献   

18.
目前,全国许多报纸都在大力进行新闻改革,要求多发新闻,多发自己的“独家新闻”。做到这一点,上下左右都要提倡一个“快”字——记者要快写,编辑要快编,领导要快审,工厂要快排。总之,各个环节都要.快。报纸是新闻纸。人民群  相似文献   

19.
与共和国同一生日的焦作日报总编辑柴国庆,当年在部队就是新闻爱好者。这位1970年入伍在新疆戍边的青年本来干的是军事教官,后因偶然参加一次部队新闻写作竞赛,初露锋芒,被选调做了专职新闻干事,从此他与新闻结下了不解之缘。 1983年,焦作日报复刊。他转业后第一批来到了报社,从普通编辑、记者到部主任,从副总编到总编,一干就是12年。在他去年6月接任总编辑的时候,担子并不轻松。他给自己定下了一个努力的目标:办一流的报纸,创一流的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媒科技》2007,(9):60-62
<正>国内大部分报社已经采用新闻采编网络系统,实现了报纸生产和管理的数字化。报社上了采编系统平台后,的确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水平,为编辑记者及报社领导查寻相关数据提供了方便,但报纸上的重稿、差错仍时有发生,有些报社甚至出现了签发后的大样文件被修改的人为事故。如何提高报纸的质量、加强安全管理,已经成为困扰很多报社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