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性的坦露     
《收获》杂志2007年第2期刊载的晓苏小说《我们应该感谢谁》,是一篇不可多得反映当前中国社会底层有关伦理道德、传统文化、社会风尚的好作品。  相似文献   

2.
晓苏小说《侯己的汇款单》是作者小说集《金米》中的一篇,曾荣获首届蒲松龄全国短篇小说奖。这部作品给我们呈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在现代生活中的诸多意义。  相似文献   

3.
去年,上海文艺出版社推出了晓苏的短篇小说集《暗恋者》.在这部作品里面,晓苏写了一篇后记,题目叫做《有意思与有意义》,表达了他对小说的理解.晓苏认为“有意义”与“有意思”是理解小说的两个维度,并解释说:“有意义指的是有思想价值,有意思指的有情调有趣味.”在他看来,“最好的小说,无疑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的那种”,然而,“这种完美的小说却少之又少”.之所以少,是因为难写.有的优秀小说,看上去“意义和意思都有”,可实际上却是“两张皮”,让人读起来感到“别扭,难受”.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往往便是以下三种小说:“一种有意义没意思的,一种是有意思没意义的,还有一种是既没意义也没意思的.  相似文献   

4.
熟悉晓苏小说的人都知道,他非常会讲故事,深得讲故事之道。但是,晓苏的小说,既不乏中国传统故事的审美特性,又吸纳了西方现代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将故事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得他的小说既有民族风格又有现代意味。新近读到晓苏发表在《收获》今年第四期上的《我们的隐私》,就是一篇具有民族性和现代性双重品格的好小说。  相似文献   

5.
初读晓苏的《传染记》,便被它平静的外貌和内里的浩瀚所吸引。小说讲述了一对原本相爱的养猪夫妇因为饲料贩子的谶语而走向陌生之途,一对好朋友也因此而反目。可以说,这句谶语是晓苏作品神奇转化的法器,将一则传染记演绎成一场魂灵记。  相似文献   

6.
晓苏是一位善于吸收古今中外文学营养的作家。他不仅把中国民间文学的智慧挪移到《花被窝》之中,而且把西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的优点也一并拿来,为他所用。他在谈到其小说《松油灯》时说:"我自己十分喜欢这篇小说,它既是现实主义的,又是现代主义的。"诚哉斯言。我看晓苏的许多作品,都可以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7.
<正>初读晓苏的《传染记》,便被它平静的外貌和内里的浩瀚所吸引。小说讲述了一对原本相爱的养猪夫妇因为饲料贩子的谶语而走向陌生之途,一对好朋友也因此而反目。可以说,这句谶语是晓苏作品神奇转化的法器,将一则传染记演绎成一场魂灵记。而我以为更重要的是晓苏书写了一个当下寓言,完成寓言书写的关键词是民间和传奇。民间意味着自由自在,是一种充满了日常情趣的生活场景;而传奇则意味着曲折诡异,有一种超越常规的神奇品性。如果在一个短篇小说中拥有了"民间的  相似文献   

8.
晓苏的短篇小说新作《挖坑》讲述的是一个叫做赵腊梅的女人,为了金钱,先后三次设局骗婚,蓄意制造建筑工地灾难,谋财害命,骗取巨额赔偿金的故事.读后实在是令人感到惊悚与不安!而在《挖坑》之前,晓苏曾毫不掩饰地表达他对“温暖叙事风格”的迷恋与偏爱,在他看来,“温暖是一种感觉,温暖是一种姿态,温暖是一种情怀.”坦言说,这几年来,晓苏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在写的.本文就谈谈晓苏小说风格的这种新变化.  相似文献   

9.
长篇小说《五里铺》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百读不厌,常读常新。晓苏先生在这部作品里,表现出的创作才华,集中体现在他塑造的一系列女性形象身上。  相似文献   

10.
自救与他救     
在我看来,晓苏笔下的大学校园,可以用“知识分子的精神病医院”来命名,这绝非危言耸听。熟悉晓苏的人都知道,晓苏关注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病态的。晓苏的短篇小说新作《粉丝》(原载《花城》2009年第3期,《小说选刊》2009年第8期转载,  相似文献   

11.
清明节后第五天,一个春光温煦的晌午,我有幸再次见到晓苏先生,得到他签名馈赠的短篇小说集《金米》。集子中的第一篇便是《金米》。翻到正文第一页,我绷紧神经慢慢品味这篇充满象征色彩的文章,晓苏先生给我们讲述的是发生在油菜坡的故事。小说《金米》写的是主人公九女为了守  相似文献   

12.
清明节后第五天,一个春光温煦的晌午,我有幸再次见到晓苏先生,得到他签名馈赠的短篇小说集《金米》。集子中的第一篇便是《金米》。翻到正文第一页,我绷紧神经慢慢品味这篇充满象征色彩的文章,晓苏先生给我们讲述的是发生在油菜坡的故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暗恋者》是属于晓苏"大学城"系列作品之一。晓苏目光如炬,洞察实质,透视到校园的各个角落,犀利睿智的观察触及到教师的灵魂深处,对教师的道德下滑、大学生变得颓废、不思进取、畸形、扭曲的校园百态,进行了精心的艺术淬炼、熔铸,营构成有意思的小说,呈现给读者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透过这些画面,品咂耐人寻味的文字,激发出读者对教育现状的许多思考。  相似文献   

14.
青年语文教师王刚所著《白字百说》一书已由崇文书局出版。国家一级作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主编晓苏先生为该书作《序》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晓苏先生认为《白字百说》是一本非常实用的、有一定思想的书,也是一本可以怡情的书;它不仅体现了知识性、实用性和资料性的特色,也  相似文献   

15.
近日,宜昌阴雨绵绵,雾气沉沉。我在外面散步感到憋气,只好到书店闲逛。无意中发现《小说月报》今年第四期上转载有晓苏的短篇《皮影戏》,便毫不犹豫地买下带回了家。我老伴特别喜欢晓苏的小说,每次带回来的书或杂志,只要听说有晓苏的作品,她便从我手里抢过去,捷足先登,先睹为快,有时还似乎很专业地评评点点。不过,她这个名牌高中毕业,曾教过初中俄语的老师,现在年纪大了,点评晓苏小说的话,有时传到他的耳朵里时,他还挺开心的,总是笑着说,评得好!每次见面总要拥抱一下,发个短信总是先问阮老师好!  相似文献   

16.
晓苏小说结尾以意趣取胜,在这意趣之中,小说的意义也随之浮出水面。晓苏小说擅长制造悬念,通常在结尾揭开谜底,这谜底往往既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富有戏剧性;有些小说的结尾十分注重意境的营造,渲染一种情调,传达一种趣味,起到探讨人性升华主题的作用。晓苏小说的结尾艺术使小说既好读又耐读,提升了小说的可读性。同时赋予了作品的传统性与现代性,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相似文献   

17.
晓苏散文集《桂子山上的树》,善于以独特的视角和心态对身边的普通人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叙,无论是作者还是作者笔下的人物,都散发出独特的人格魅力与率真的精神品质。晓苏在散文中以树喻人,寄寓着对崇高的理想人格的一种弘扬、赞颂与期盼。晓苏散文的艺术魅力在于对真情和真味的不懈追求,使其散文拥有真、善、美的感人力量。  相似文献   

18.
自救与他救     
<正>在我看来,晓苏笔下的大学校园,可以用"知识分子的精神病医院"来命名,这绝非危言耸听。熟悉晓苏的人都知道,晓苏关注的知识分子几乎都是病态的。晓苏的短篇小说新作《粉丝》(原载《花城》2009年第3期,《小说选刊》2009年第8期转载,《小说月报》2009年第8期转载)就又是一个关于大学知识分子的精彩叙述,它可以看做一个关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疾病治疗失败的隐喻。这个短篇除了揭露知识分子丑陋的既有主  相似文献   

19.
《三个乞丐》中晓苏用简洁的叙事结构,多变的叙事视角,书写了内地乡村社会复杂的生存状况。小说挖掘了人物内心的需求与纠结,展现了转型期社会伦理模糊的精神表征,折射出对乡村社会道德观、价值观的困惑与反思。叙事场景"老三篇"使小说具有反讽意味和独特的审美价值,故事中人物关系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增加了作品的深度与魅力。小说对世俗人性欲望的多样性表现与真切的人性关怀,体现出晓苏对现实人生的独特思考,凸显出作品内在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20.
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堂,大多具有生命力的作品都有精到的细节描写,从某种意义上说,细节是文学写作的出发点,或者说是文学写作的触发点。(晓苏《文学写作系统论》),因细节描写的见微知著的效果,鲜明的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