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 N所 V”,语法学者基本上持两种意见 ,或认为它是被动句式的标志 ,或认为它是动词“为” 定语 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笔者立足于历时的角度 ,认为“为”与“所”一开始的结合比较松散 ,存在着由实词义向被动句式标志转化的一个过渡阶段 ,最终“为 N所 V”没有保留最初的实词义“为”与“所”字结构的简单相加 ,从表被动的方向发展下去 ,成为被动句式中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2.
"A为N所V"结构,既可表述判断的功能,亦可表述被动的功能;但两者分别属于句式语义和句法语义两种不同的范畴,分别处在不同的层级,它们并不相互排斥;二者的区分在于:这一句法结构是否蕴涵有被动的句法语义与是否仅存判断的句式语义。从句法形式上看,二者存在着"所"字可否删略、"为"字可否用"乃"字所取代两个对立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从功能导向的研究角度来说,"N的V"短语是因应篇章结构的功能需要而形成的。"N的V"短语在篇章中主要实现两种功能:衔接功能和组块功能。从句内和句际两个角度探讨了衔接功能;从话题、限定和指称三个方面讨论了组块功能。通过区分句子话题和篇章话题,说明了"N的V"在篇章中实现的话题组块形态;探讨了它如何嵌入介词槽中组成过程短语、方式短语等进而构成限定组块的多种类型;讨论了指称组块形成的条件和指称组块的向度。  相似文献   

4.
通过以语用功能导向的分析思路,首先立足于语言的基本功能,结合篇章语境分析N的V短语的形成机制,即"指称化",从回指、下指和推导这三个维度对指称化进行了观察和说明。以此为基础,探讨了N的V短语由指称化形成机制所决定的信息性质是如何影响它的语体特征的——语体适应性和篇章命名功能的具体表现,并分析了实际话语表达中N的V短语用于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的情况。  相似文献   

5.
"A为N所V"式被动结构中的"所"字,从其演化轨迹看,它由本初的处所义经由"指代义"、"所"字结构,而大约在西周至春秋时期虚化成语气助词,用以强调谓核动词;当春秋时期介词"为"演化出被动结构后,这一语气助词"所"自然而然地用在被动句的谓核动前,生成了"A为N所V"式被动结构,成为一种焦点标记,用以凸显谓核动词的动作行为。  相似文献   

6.
中学语文课本中,文言文里的"为"字句应该分阶段来看,"为……所"结构产生之前的"为"字句,一般来说,还不是被动句,只有到战国末期"为……所"结构产生,才标志着"为"字被动句形成。  相似文献   

7.
本文侧重于对该构式的语义进行共时性描写,探讨该构式在现代汉语中的结构特点及语义范畴,采用对相关句型互相转换并对其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揭示“为N所V”构式中“V”的语义特征,并对该构式语义焦点进行分析,找出其结构所在句子的自然焦点、对比焦点和否定焦点的位置规律。  相似文献   

8.
试论"V+N"式合成词中V的语义呈现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V N式合成词中,V的语义呈现决定于词素N,当N符合V的指代义的两个预设要求时,V就呈现指代义,整个词是动宾结构;当N不符合V的指代义的两个预设,反而意义上是V从属于N,那么,V就呈现指称义,整个词是偏正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充当谓语的结构"V+中"进行了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找出此结构对动词V的选择条件与限制。  相似文献   

10.
“N1V1V1给N2V2V2”是一种具有委婉表达功能的常用口语格式,基本语义是说话者委婉地请求N1去做N2希望获知的某事。该格式在句法结构上是一个兼语句,“给”是该格式作为兼语句的标记,可以隐现但语义上必不可少,是连接“N1V1V1”和“N2V2V2”的关键。格式中两个动词重叠本身具有的委婉表达功能加上其出现在祈使句语境中,使该格式在语用上最具委婉的表达功能。  相似文献   

11.
"以"是一个使用频率非常高的虚词,经常与名词组合在一起,构成"以+N"结构;经常放在动词谓语前面,构成"以+V"结构。"以+N"结构中的"以"是介词,"以+V"结构中的"以",其词性众说纷纭。本文通过与连词"而"的比较以及对"以"的语法分布的分析,论证了"以+V"中的"以"仍然是介词。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中,"看、想、说、听"可以构成"V来"与"V起来"两个结构体,学界对这两个结构体可以作为插入语的观点基本达成共识,一些工具书中对"V来"与"V起来"的解释相差无几,甚至存在互释的情况。本文将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来探索"V来"与"V起来"结构的异同:一、历时平面中"V来"与"V起来"形成的先后及推衍关系;二、共时平面中两个结构式在具体语言使用中表达功用上的差异及原因理据。  相似文献   

13.
"V到"小句中"V"与"到"结合的紧密程度不同,导致学界在"到"的词性上出现了分歧。我们把"V到"小句分成四种类型,从四种类型的变换形式和四种类型对动词的选择两个角度系统考察了"V"与"到"结合的紧密程度,总结出了"V到"小句中"V"与"到"结合紧密程度的连续统。  相似文献   

14.
在汉语中,我们经常会碰到“N的V”结构和“N之V”结构,对于它们的语法性质和语法作用,学术界向来有歧义。运用语言的联系和比较的方法,我们可以证明,在“N的V”结构中“的”不是标志偏正结构的助词,这两个结构也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偏正结构或是体词性成分,它们是比较特殊的主谓结构,N与V之间的关系是多种多样的。  相似文献   

15.
"到"和"出"是现代汉语中的高频动词,它们在表征实际位移时,宾语通常一个表征位移终点,一个表征位移源点,即编码不同的位移路径,二者互换则影响语义。虽然两者差异明显,但"V到N"和"V出N"虚化为"达成"义而表征虚拟位移时,存在可以换用的情况。依据实际位移和虚拟位移的对立,表示实际位移时"V到N"为目标取景,而"V出N"为过程取景,表示实际位移的差异影响了二者虚化后表示虚拟位移时的句法语义。在表示虚拟位移时,"V到N"表征目标是编码者或主语所预期的,"V出N"则表征意料之外的事件。  相似文献   

16.
常见的古代汉语习惯句式“何……为”“何以……为”,从词性和结构上看,传统认为“为”是语气助词。而朱振家先生的句法结构分析“为”是动词,是宾词前置句。文章论述了在个这句式中“为”作语气助词及“为”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歧义句即为有多重理解方式的句子。"在+NPL+V+N"句式自1978年朱德熙先生《"在黑板上写字"及其相关句式》一文发表以来,一直受到学术界的持续关注。本文运用变换分析法、层次分析法、语义特征分析法、配价结构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对"在+NPL+V+N"这一歧义句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老派湘语娄底方言里,双及物结构都含有给予类介词"赐",它和句中谓语动词组合,形成独具特色的"V赐"句式。分析娄底方言"V赐"句式的古汉语来源、句法结构特征和语法化轨迹,可以揭示娄底方言"V赐"句式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的"(N) V得 NP VP"句在语义平面上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文章将从"(N) V得 NP VP"句的基本语义结构、"(N) V得 NP VP"句各部分的语义关系、"(N) V得 NP VP"句的语义结构模式对这类句式作一语义上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有V"新解     
"有V"结构是古代汉语固有形式在现代的一种回流,它越来越成为普通话的一种常见表达方式.在肯定句中, "有V"结构表达的语法意义是主观强调,它在形式上填补了"有没有"疑问式肯定回答的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