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笔记文献的整理出版主要以笔记文献丛书、笔记文献编选集以及单本笔记著作的整理与出版为主,其中笔记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成果最为显著,其又主要呈现为三种形态:一是冠以“笔记小说”之名而实际是笔记文献的大型丛书的整理出版;二是偏重史料性质的笔记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三是偏重学术性质的笔记文献丛书的整理出版.本文即对20世纪以来中国古代笔记文献的整理与出版情况进行综合回顾与考察,以便更好地推动和促进未来笔记文献的整理与出版工作.  相似文献   

2.
综合运用实地勘察、问卷调查、专家访谈以及因特网辅助调查4种方法,于2010年1月就广州地区石刻拓片收藏情况、广州地区石刻文献专藏情况以及广州石刻文献地区特性等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反馈,首先总结了广州地区公藏石刻拓片的情况,包括基本情况、保存情况、整理情况和利用情况;继而结合理论研究,在肯定地区石刻文献的区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从突出地区石刻文献的区域文化特性和深度揭示地区石刻文献信息两方面探讨了建立地区石刻文献数据库的设想。  相似文献   

3.
我国少数民族石刻文献数量庞大,内容丰富,但缺乏系统整理研究.少数民族石刻文献具有不同于其它载体文献的独特之处,并且对研究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宗教、科技等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  相似文献   

4.
吴波  侯凤芝 《出版广角》2013,(22):36-37
作为内容出版与信息技术结合的新型出版模式,古籍数字出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研究与保护,并以电子数据的方式传播与使用,为人类文明成果的集结与分析研究提供了更新颖的视角、更广阔的领域和更丰富的可能。中华古籍是中华文化延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从古迄今,对先贤存留下来的文献进行整理与研究便是后人绵延不绝的一项基本工作。这对于保护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对  相似文献   

5.
谢国桢文献学活动述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专类及专题解题目录辑纂、丛书整理、专题史料汇辑、纂写解题、文献整理利用、善本及史料丛书整理出版以及地方文献整理等7个方面简要介绍谢国桢在文献学领域的主要成就,并通过介绍与其学术成就密切相关的两次访书活动,指出谢国桢取得上述成就的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6.
本文按历史线条回顾上海地区民国文献出版的现状,总结数字化整理的基本情况,指出上海地区民国文献整理出现的纸质出版弱化,数字化开发几乎由上海图书馆一馆支撑的问题,提出通过充分利用资源,强化出版支持,提振上海的出版地位;多馆共建,共同加强数字化开发力度;影印出版和数据库开发相互借力,加快民国文献整理等对策.  相似文献   

7.
孔子在中国古代藏书与文献目录学方面的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搜集文献和整理文献两个层面,论述了孔子在中国古代藏书与文献目录学方面的成就。认为孔子是个藏书家与文献目录学家  相似文献   

8.
罗昌繁 《图书馆》2021,(2):108-113
目前的石刻文献研究主要体现在史料的比勘验照、查漏补缺意义上。实际上,石刻具有多维面相,兼有物质载体与文献内容的双重意义,其研究角度亦可多元。已有的石刻研究,主要存在重文字轻图像、重碑志轻题识、重作者轻书者石工拓工、重静态石本轻动态立石与流通、重出土石本轻传世纸本、重汉字轻非汉字、轻石刻主体研究等偏向。有关石刻研究,除了传统的语言文字学与历史文化视角,还可在文本学、物质文化、空间文化、视觉文化、阅读史等视角进行拓新考察。要拓新多元研究视角,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培养研究人员的石刻主体研究观念,将石刻从作为史料的“身份定位”与传世文献之“附庸”的角色里解放出来,单独予以主体性观照。另外,在当今学科体制下,对石刻进行学科意义层面的提升,有利于石刻文献研究朝多元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
2018年6月,"回眸与展望: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继2016年后在上海师范大学再次举行。会议围绕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的现状及发展方向,从民国时期文献保护计划、原生性保护工作、文献整理与出版、专题文献收集研究、国内外收藏机构馆藏、数据库建设等几个方面综述其整理与研究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影印出版与数字化开发并重、数字人文技术助力深度开发、馆际合作和互助共赢形成共识是今后民国时期文献整理与研究的发展趋势,认为目前仍需在原生性保护技术、海外存藏普查范围、外文文献研究力度,以及学者和存藏机构合作研究等方面继续加强。  相似文献   

10.
从搜集文献和整理文献两个层面,论述了孔子在中国古代藏书与文献目录学方面的成就。认为孔子是个藏书家与文献目录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