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材建设的国家立场"就是要从国家利益和国家层面出发,去建构教材内容、取舍知识属性、实施教材治理.新时代教材内容的国家立场主要表现在如何处理"中国知识"与"中国不同地区知识""中国知识"与"世界知识"之间的价值排序;新时代教材治理的国家立场主要表现为用治理思维重新审视我国教材管理的改革历程,在明确从管理走向治理的范式转换下突出国家的"元治理",彰显国家在教材治理中的中轴角色和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2.
大学之于高新知识生产及其生产力转化、知识创新型人才及其高新技术研发人才的培养具有引领性、主导性、基础性及由此带来的垄断性,决定了大学已经成为国家经济起飞、社会进步及其稳定、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具有动力价值的生产力要素。在国家现代化及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对高新知识和高新技术及其创新具有决定性的高等教育承担者大学及其治理能力的率先现代化,大学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必须通过大学领导力提升这一途径。在讨论"大学治理能力现代化何以如此重要"及厘清"大学领导力与大学治理能力的关系"基础上,从"思想力""组织力""决策力""制度力""资源力""文化力"及"校长力"7个方面构建并解读了大学领导力要素模型。  相似文献   

3.
朱德全  冯丹 《教育科学》2021,37(1):23-30
"和而不同"是对我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时代要义的精准定位,"和"于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和优质教育的按需供给,"不同"于"不同质""不同步""不平均"的教育发展。然而,当前国家、地方、学校、社会四大治理主体在义务教育治理过程中漠视优质均衡发展的"和而不同",仍然固守基本均衡发展阶段的治理逻辑,唯指标、唯效率、唯标准和单一化的治理举措,致使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陷入"去和取同"的发展困境。为充分发挥多元主体的治理效用,可从治理主体所处"制度场域"的制度安排出发,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而不同"的新时代要义为价值取向和行动准则,重构"和而不同"的治理逻辑,促进我国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我国民办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演变就是出资者控制权与教职工控制权不断冲突和合作的过程。根据出资者控制权与教职工控制权强弱的不同,我国民办高校的内部治理结构可划分为"松散型治理""人力资本单边治理""出资者单边治理""关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四种类型,并随着我国民办高校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演变。在2015年以后进入分类规范期后,必然会走向"关键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  相似文献   

5.
习近平生态治理观是新时代生态治理理念观点创新的集成,形成了自身的框架体系,回答了"由谁治理""治理什么""如何治理""实现什么样的治理"等理论问题,推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进一步实现中国化,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思想,为推进生态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为实现美丽中国目标提供行动指南,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6.
<正>本刊讯2016年12月17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三届年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以"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为主题,分为"大学治理之道""家庭和学校:现代教育新思维""提高现代教育治理能力""教育运行的法治化"四个议题,与会专家、学者从不同维度、不同领域,为中国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建设提供思路,为中国教育实现现代化发展出谋献策。出席本届年会的嘉宾有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英国科学院院士詹姆斯·莫里斯,清  相似文献   

7.
刘刚 《衡水学院学报》2011,13(5):4-6,16
董仲舒国家治理思想的产生迎合了时代所求及帝王所需,在"王权天授""独尊儒术""大德而小刑"等多个方面得以有力的凸显,且对西汉王朝的专制统治、儒家思想地位的上升、国家治理范式的转向,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当代,对其进行初步的探讨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8.
以老子为核心的道家学派所倡导的"无为而治""小国寡民""轻徭薄赋"等为政思想,在国家管理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其中,"道"是老子治世思想的核心,以"道"为根本,延伸出"无为而治""三宝""民本"等枝干思想。从汉初到清朝,老子的为政思想长期影响着国家管理,奠定了其卓越地位。基于此,探讨老子及其《道德经》中的治世思想,对于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和改善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特殊转型时期,单纯依靠政府的传统治理模式乏力应对层出不穷的社会问题,协同治理应运而生。协同治理的"内涵、阻碍因素及实现路径"等方面是学界关注重点。这些研究从"多元"主体、"社会转型"背景、"促进公共利益"的目的等三方面解读协同治理的内涵。就现有治理系统而言,实现协同治理既面临"社会资本异型发展""信息技术不成熟""理论基础薄弱"等外部阻碍,同时又受到"传统体制排斥""政府悬浮化""思维模式刻板""标杆劣质"等内在条件束缚。走向协同治理还需要从增强社会自治能力、端正政府角色、构建沟通平台、增强多方信任度等方面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6,(7):104-112
大学外部治理是社会治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中的大学治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丰富的内涵意蕴。大学外部治理承载着社会多元共治的价值诉求,其中,法治诉求是保障,民主诉求是基础,正义诉求是目标。为此,基于社会治理的复杂性特征和大学"善治"的目标愿景,要实现和谐共生的大学外部治理结构和正义高效的治理机制,高校管理者应当通过"依法治教""社会协同""内生外促"等实践路径,有效促进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1.
当前,信息环境、传播环境、舆论环境日益复杂,突发事件更加频繁,舆论形态更加多元,舆情回应需要重视,民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权益也亟需保障,舆情治理面临全新的挑战,社会舆情依法治理成为时代的重要课题。在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只有明晰"舆情为什么需要治理""谁是治理主体""应遵循什么治理原则和法律程序"等基本问题,才能探索解决社会舆情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法律思维缺失、预警机制虚置、正面引导不力等关键问题,这不仅是执政合法性的内在需求,也是社会秩序维护的迫切要求,还是言论自由保护的实现路径。社会舆情治理的前提是权利的相对性,目的是国家行使公权力保障私权利,本质是利益间的衡量取舍,这决定了社会舆情治理的核心主体是代表国家行使最高公权力的组织体——政府,也决定了政府在社会舆情治理中应以"尊重和保障权利"为目的和宗旨,坚持"权利义务相统一""职权职责相对应""禁止权利(力)滥用"和"法律成长"的原则,遵循"受理‘权利束表达’、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协商式民意调查’、做出‘新闻发言人+法律顾问’的专业回应、与时俱进完善制度"的实施路径,实现依法治理。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对民族国家开展的传统公民教育提出了挑战。全球公民教育发展需要将教育和知识视为全球共同利益,超越短期利益,推进学习者成为2030年的"世界公民"。当前"世界公民"教育研究本着全球利益与国家利益的辩证逻辑,聚焦在"人权保护与共同发展""国家认同到世界认同""全球治理到世界政府""西方式普适思想与多元文明共生"四个方面。为此,我国公民教育要加强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教育中的国家认同;培养社会主义"世界公民",提升国际话语权;寻求人类共同利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定量的方法,比较了中国、俄罗斯、德国和法国初中物理教科书在"力与运动""电""波""动力学和平衡""能量""物性"六个主题中知识点的分布和平均深度。结果显示各国均涉及了物理学的这几个分支,但是通过"大而全""窄而深"和"广而浅"的教科书设计理念,对于不同的主题在深度上进行了不同的设置,反映了不同国家的教育理念,对我国教科书的编写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等教育是印度教育的名片。印度对高等教育的治理进行了广泛探索,其治理变革在印度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高等教育治理进程的核心即不同利益相关者权力结构的演变。在经历殖民控制、集权管理、逐步分权和多元共治的四次变革后,印度高等教育最终形成了政府、大学、市场、社会共同参与的治理体系;其治理结构由外部(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和内部(大学自治)两部分构成,契合教育治理"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本质要求。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逻辑回答了治理的起点、内容和目标等问题。大学"自治"是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逻辑起点,多元"共治"是治理的逻辑核心,通过多元"共治"走向教育"善治"则是印度高等教育治理的最终落脚点。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20,(4):57-60
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至今最有效的能够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办法和制度。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以法治为前提和保障。通过对"法治"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科学涵义及其相互关联进行辨识,指出要从知与行的辩证统一中认识"法治""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16.
<正>"经国序民,正其制度。"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运用系统论观点与方法论,明确指出了在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中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居于首要位置,从而抓住了"中国之治"的根本问题,开启了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化建设新征程。一、党的领导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划分为"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从传统制度划分的线性思维转向系统思  相似文献   

17.
墨子是我国战国初期著名的哲学家,他创立了"墨家学说",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一系列的哲学观点,为国家的治理以及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本文旨在通过了解墨子所处时期的社会、人文背景以及当时的音乐发展状况,来探究墨子非乐思想形成的诸多方面的原因以及墨子非乐思想对现下中国社会的启迪。  相似文献   

18.
幸福是人类社会一种永恒的追求,中国人对幸福的追寻由来已久.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开始了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为目标的全民幸福运动.不同的时代,人类对幸福的理解不同.中国人的幸福有"安贫乐道""知足常乐""即色即空""国家百姓人民之利"等不同类型,在扬弃前人幸福论的基础上,我们正在追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在和谐""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一致"的幸福.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视域下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优化不仅要秉承法治精神,而且要坚守"守护学术""协调利益""提升绩效"的价值取向。回应利益相关者合理诉求、完善内部治理的制度体系、营造内部治理和谐氛围等是优化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围绕"中国民主政治法治化"主题,提出推动国家民主政治法治化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如"落实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推进合宪性审查工作,依法撤销和纠正违宪违法的规范性文件""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等。这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化建设发出了"中国之治"最强音,昭示着我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