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44个”是什么意思?是一家市报在刊发一篇重要文章时,丢掉了44个字;“49个”呢?是某市的一家专业报在一期报纸上共有49个错别字。笔者不清楚,这两个数字不知能否收入吉尼斯纪录大全? 重要文章,被堂而皇之地丢掉了44个字而竟然不知,实在让人大惑不解。这样,让人如何学习,如何领会,如何执行? 现在,某些报纸出现错别字的现象比较普遍。有的一期报纸错四五个字,有的高达七八个,但一张4开4版的小报出现49个错别字,令人难以置信。报纸的版面上错别字密密麻麻,还不如报纸的半成品——大样,这样粗制滥造的报纸怎么好意思送到读者手中?  相似文献   

2.
10年前,每当与人第一次见面交换名片的时侯,对方常说的一句话是:“真年轻呀!”这两年,同样的场合,听到的话却是:“看着很年轻。”多了“看着”二字,使人顿感时光流逝之快。对新闻记者来说,时间是最为宝贵的。要为大众提供不知而欲知的新闻,记者必须“先知”。如何“先知”?只能“早起”。“早起”做什么?到新闻发生的现场,到社会生活的前沿,到人来人往的地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去将大众不知而欲知的新闻发掘出来,采写出来,发表出来。  相似文献   

3.
最近几年,在国家有关部门再三强调规范使用汉字的同时,一个不知“姓甚名谁”的汉字悄然登上各类媒体,这便是让读者、听众和观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俬”字。“俬”字的出现常常与“家”字相连,构成“家俬”一词。“家俬”到底为何意?在查遍了《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汉语大字典》、《辞源》、《辞海》等权威辞典之后,既没有“家俬”一词,也不见  相似文献   

4.
发表新闻稿件,署上大名,属于常识.这是记者对读者忠诚,对文章负责的表现.也便于读者了解大作出自谁手,满足芸芸众生的好奇心.更可以增加文章的信任度,让人读了放心,知道这不是凭空乱造.所以,我们看到的新闻稿件一般都有“本报记者×××”或“通讯员×××”的标识,好像商品都有商标一样.令人奇怪的是,不知从何时起,冠冕堂皇的记者先生竟变得羞羞答答,像地下工作者似地在新闻稿件中用起了化名甚或匿名,留下“本报记者”四个字让你请详.  相似文献   

5.
“开埠”     
“开埠”一词,让人纠结的是那个“埠”字。街头巷尾,随便找几个上海人问问:“埠”字何解?相信少有人弄得清爽。  相似文献   

6.
日前有位好动笔杆子的朋友来串门,闲聊中她提到最近被克扣稿费的事:去年她曾给一家期刊投了篇万字的文稿,一直音信杳无。最近突然接到一张稿费汇款单,在“汇款人附言”里汇款人写道:“99第一期稿费,扣除订刊费60元”。且不说去年的稿费在一年后才汇达(未免有些太不尊重作者了),也不说万字文章仅得40元稿费,最让我的朋友迷惑的是,她并没有去函申请订阅该刊,也没有按期收到过该刊,只是偶尔收到过一、两本(她还以为是该刊将她作为“骨干”作者赠阅的呢),不知为什么要克扣60%的稿费强行订阅该刊?这件事的确让人感到蹊跷。这件事涉及的一些问题不能等闲视之。首先,万字文章仅发100元稿费,即千字10元,标准太低。按新闻出版总署关于稿费  相似文献   

7.
“我做新闻工作几十年,过去哪见过这样的情况!”。不久前,一位老通讯员这样对我说。他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某单位想宣传一位新闻人物,派人专程从千里之外的豫南赶到首都一家报社,花掉近600元,在报上发了一条不过千字的消息;再一个是,有些单位通讯员,为了坚持自己那套“不跟编辑‘拉近点’,就别想中‘彩’”的理论,竟为让公家掏钱买“贡品”而与领导争吵不休,甚至嚷嚷要甩手不干通讯员这行当了. 送稿真有学问?这不得不提醒人们注意.据了解,光首都几家大报每天就有不少送稿者从外地而来。少者几人,多到几十人,甚至上百人.有  相似文献   

8.
不知从何时起,国内媒体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喜欢上了一个“门”字,不论什么新闻,都要强行加上这个匪夷所思的“门”字:什么“艳照门”、“补妆门”、“解说门”、“博客门”等等,最近又出了“牛奶门”。也许写者感觉用词美妙,但对读者来说,这种牵强附会的“创造”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9.
4月22日,《中国教育报》出版整整一万期了.在回望这一万期的来路时,我在想,作为纸质介质,还会有下个一万期吗?恐怕谁都不敢给出肯定的答案.然而,作为一家有着鲜明行业特色和主流价值的专业媒体,走到今天靠的是什么昵?这或许才是更该思考的问题. 有人说,靠专业性.何谓专业性?我理解,它并非行业小圈子的“术”,而应是专业媒体的“道”.这个“道”,正是去年习近平总书记“2·19讲话”所提出的“48字方针”:“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怎么认识新时期新闻工作的性质?新闻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是什么?新闻工作应该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新闻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这48个字说得明明白白.  相似文献   

10.
陈云同志曾经对《人民日报》的记者说:“文章越长,看的人越少;越短,看的人越多。应当多写点‘豆腐块,文章。”然而。有些通讯员觉得文章短了无份量,“豆腐块”有失“笔杆子”的风度。果真如此吗?从历次“全国好新闻”获奖的作品来看,最长的不过1500字,最短的只有95字,大多数都在5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11.
友人在美国教中文,告诉我一桩趣事。一日,在课堂上教授“爱”字,友人照例告诉学生繁体字和简体字两种写法。孰料看到“愛”和“爱”两字后,一洋学生忽惊呼:“老师,为什么简体的‘爱’没有了‘心’?”友人定睛细看,果如学生所说,繁体字中间的“心”字不见了。友人一时发懵,不知如  相似文献   

12.
“笑赞”一书里载有这样一则笑话,文章不长,实录如下:一秀才买柴,曰:“荷薪者过来”.一卖柴者因“过来”二字明白,担到面前.曰:“其价几何?”因“价”字明白,说了价钱.秀才曰:“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卖柴者不知说甚,荷柴去也.  相似文献   

13.
秘书:“经理,青工小梁经常利用业余时间给报社写稿,引起了某些人的风言风语。”经理:“写稿是好事,是无可非议的嘛,怪事就是多!”“有人说他署真名实姓。”“啊,那就不好了,分明是在求名嘛!”“听说他一次就拿了十几元稿费!”“唷,还拿稿费?原来他还有求利的思想!”“那还可不可以让他写了?”“当然可以!谁说不让写?让他马上就给我写一篇!”  相似文献   

14.
元月9日,工人日报发了一篇“随感录”:《到底谁“恶心”?》批评了有个小报记者大模大样闯进北京一家皮鞋厂,连找几位领导,要买双便宜皮鞋。声言“弄好了给你贴贴金,弄不好让你恶心恶心”。文章指出,这种丑恶行为,才实在令人恶心。笔者读了,深有同感。类似的事例,笔者也时有所闻。  相似文献   

15.
王敏 《新闻三昧》2004,(6):10-10
我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向来讲究“礼”。在当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全民素质的时候,更要讲究一个“礼”字。待人接物“礼”字当先,人际交往提倡礼貌用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没关系”……特别是文章中对人使用量词时,更要讲究“礼”了。不妨举几个例子来分析:例1 “侬只小鬼头弄不好了!”(父母对子女)例2“迭只老太婆那能介烦。”(小辈对长辈)这两例都把“只”作为人的量词可以吗?“只”是“隻”的简化字。作为量词的义项有:①用于某些成对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什么叫信用?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信用是指“能够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或是指“不需要提供物资保证,可以按时偿付的”。在“打造‘信用浙江’”这个语境中,“信用”两字当然还包含了更多、更深刻的含义。怎样使这两个看似抽象却又含义丰富的字眼,在报道中让人看得见摸得着?我们尝试了讲故事的形式。  相似文献   

17.
报纸文章中应有语言创新,但必须准确、明白地反映事物,要合情合理。我在看首都一家报纸时,发现作者和编者在运用语言时不太慎重,让人读起来磕磕绊绊,有的还难以理解。今年3月27日这家报纸刊登的《规矩的分量》一文,第六行中称:“……关系一条生命的存亡,一个家庭的笑泪……”其中“笑泪”二字的运用很难让人理解。理解成笑出来的泪吧,不合前句“生命的存亡”之意;理解成喜笑与哭泣吧,极少见到如此的组语。如果把“笑泪”换成“悲喜”就会比较贴切一些。5月30日该报刊登的《远离野味》一文,第三行:“一条‘过山峰’动辄三四千块钱,还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18.
“雨雪”、“老鼠”、“展览”、“演讲”——这几个词该怎么读?一般人都会很自然地把头一个字的声调读得像阳平。这就是普通话语流音变中“两个上声音节连读,前一个音节变读阳平”的规则。但是,三个、四个,甚至更多的上声字碰在一起,会怎么样呢? 有的人会把词(或词组)中前面几个字都读成阳平。也有的人会把其中的某个字读成“半上”(上声的前半部分),哪种读法对呢?怎么读才好呢?一般人不注意这个,可广播电视播音员就应该讲究规范。我们知道,语言是以词作为最小基本单位的,  相似文献   

19.
“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的这句名言,不知鼓舞激励着多少人为自己的文章探寻“惊语”。文忌平、文忌旧、文忌浅、文忌陋,新鲜的事实,深刻的见解,再用优美精辟、生动传神的文字加以表达,使读者读到此处怦然心动,为之一振,甚至拍案击节,那样的文章,才能有滋有味,才能多人钟爱。可是,有些“惊语”却给人变了点“味”的感觉。这是些什么“惊语”呢?以我观之,似乎有三:一曰“大”。自从有了“大裂变”、“大流产”之后,就有人言必称“大”,非“大”不文,以为有了这个“大”字,便可以“惊”得读者诸君睁大双眼,拜读大作。于是,“大爆炸”、“大透视”、“大爆光”、“大旋转”、“大纪实”、“大变奏”之类绵延不绝,被制成各种各样的“大标题”,频频出现在报刊之中。二曰“玄”。信奉“玄能惊人”者时下也不少见,本来是平常事、平常理,用平常的话完全可以说明白,却非要用一大堆时髦高深的新词儿装饰起来,故弄玄虚,试图惊世  相似文献   

20.
去年11月16日,经济日报在二版《读者中来》专栏中,发表一篇来信,题目是《为奶奶买上衣苦杀我也》。这个“杀”字使我大吃一惊。“杀”字本该是这个“煞”。出此差错,是作者的水平低,还是编辑的疏忽?由此使我想起去生8月湖北一家晚报,在报道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再结伉俪之事时,消息题目赫然为《赵侠燕再结伉俪》。大名鼎鼎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赵燕侠怎么改名“赵侠燕”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