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内容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作者吴敬梓通过塑造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八股科举和程朱理学对封建读书人思想和灵魂  相似文献   

2.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主要内容写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作者吴敬梓通过塑造范进这一人物形象,辛辣地讽刺了八股科举和程朱理学对封建读书人思想和灵魂的毒害.  相似文献   

3.
《范进中举》是一篇小说,是《儒林外史》中的节选部分,这是一部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对读书人残害的名著。  相似文献   

4.
《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一篇反映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针砭文章。这篇文章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进行了对比描写,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个读书人,我对《孔乙己》、《范进中举》这类写读书人悲剧的小说有着特别的关注,我总想以他们为镜,更好地看到自己并反省自身。那么,我在范进的身上看到了哪些呢?我首先想到的是,何以范进要从20岁起屡试不第直至垂老仍要再试呢?读书人对名的追求是一个原因,但在这一原因的背后,起更大支配作用的还是利的诱惑,虽然这一点也许许多人不愿意坦然承认。不是么?你看范进中举之前,家里穷得“已是饿了两三天”,母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及至中举后,又是“一封一封雪白的细丝锭子”的银子,又是“三进三间,虽不轩敞,也还干净”的房子,就都送…  相似文献   

6.
《范进中举》节选自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查捷报",是全书最精彩的片断之一。它通过范进中举喜极而疯及中举前后生活遭遇的变化,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影响。本文的学习重点是通过范进这个人物形象体会封建科举制度  相似文献   

7.
现行九年级语文上册《范进中举》一文,节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大多数语文教师都认为是反映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笔者认为有待商榷。这篇文章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地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国人的世态和人情。正所谓“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是真实的中国世态人情的写照。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个不怎么得志更不得势的读书人,我对《孔乙己》《范进中举》这类写读书人的悲剧小说有着特别的关注,我总想以他们为镜,更好地看到自己并反省自身。那么,我在范进的身上看到了哪些呢?  相似文献   

9.
随着对吴敬梓小说《范进中举》的学习,我们思考的问题越来越多:既思考范进中举的艰难、中举后的发疯及其胡屠户等人的不同表现,更思考中国的科举制度,思考鲁迅笔下的孔乙己以及中国科举制度给不同的读书人所带来的不同效应。面对封建文人截然不同的结局,重新审视中国的科举制度,带给我们的是无法抹去的深深的震撼。  相似文献   

10.
《范进中举》一文选自《儒林外史》第三回。作者通过刻画范进这个艺术典型和他周围各色人物趋炎附势的嘴脸,不仅尖锐讽刺了用功名利禄扭曲读书人心灵的科举制度,而且把批判的锋芒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相似文献   

11.
孔乙己悲剧的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乙己是封建科举制度奴役下的一个牺牲品。那么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是什么呢?总的来说是封建制度的腐朽和黑暗。具体的说,有如下几点: 第一,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对孔乙己的戕害。科举制度使读书人死读经书,追求功名利禄。在封建社会里,读书人一旦中举,那就犹如  相似文献   

12.
佚名 《高中生》2008,(9):40-40
话说在蓬莱八仙里有个读书人叫吕洞宾,因几次参加科举考试都未中举,从此以后,他就不再读书,而依靠祖辈留下的家产,游山玩水访友,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相似文献   

13.
赵頫 《现代语文》2006,(3):53-54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小说《范进中举》,大家都认识到范进是一个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那同学们知不知道,在封建社会里,那些读书人,他们都读些什么书呢?  相似文献   

14.
古人云人生三乐,金榜题名时一乐,洞房花烛夜二乐,他乡遇故知三乐。通过考试得以一举成名乃人生之第一快乐,何乐而不为呢?然自古而成的人生一乐后来却不断遭到批评。《南柯一梦》以笑话形式批评中榜人的轻浮,《范进中举》以夸张笔法抨击读书人的颠狂,《孔乙己》以冷峻目光揭示读书人的可悲  相似文献   

15.
李世宗 《教育革新》2010,(10):49-49
《范进中举》是一篇深刻揭露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对读书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气。通过高超的讽刺艺术手法,塑造了栩栩如生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物形象,展现了儒生们的丑态。讽刺可通过对比、夸张、白描、反语等手法来表现,达到令人反思的效果。现就《范进中举》中的讽刺艺术手法的巧妙运用进行探究。理解讽刺在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文章主题方面的作用和表现力。  相似文献   

16.
登第联拾趣     
通过科举考试做官、食取俸禄,几乎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惟一出路。自然登第中举后,当事人与相关人员就有很强烈的反应,这些不同情绪在对联中有一定的记录。明朝某年科考后,几个考中的试子结伴还乡,归途中兴致勃勃地凑成一联:  相似文献   

17.
初中课文《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吴敬梓所著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我们的教材和教参书中都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反映我国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我认为这种说法有待  相似文献   

18.
一、范进中举前后的有关情节介绍《范进中举》选自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第三回的后半回,原文回目是:“周学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范进中举是《儒林外史》中写得很精彩的一个故事。本文描写一个叫范进的穷书生,受“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毒害很深,拼命猎取功名,一心想挤进仕林。可是他考了  相似文献   

19.
在古代西方人还不知道石油是什么东西时,中国老百姓已经用这种黑色液体烧饭点灯了.这要归功于我国古代的一位读书人,是他经过反复研究,弄清了这种东西的性质和用途,动员老百姓推广使用.这位读书人还给它起了一个名字--石油,这名字一直沿用到今天.这位读书人就是北宋时期的沈括(1031-1095).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的"痴心女子负心汉"模式中的"负心汉"一般都是读书人。究其原因,实是封建社会男性的一种人格缺陷,而读书人——特别是科举成功、做了官的读书人更是彰显了这种缺陷。此外,婚姻观念的落后,男性主导社会的现实,也增加了这种悲剧产生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